陈勤勤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当前作为一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程,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前我们进行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视角作为手段、以核心素养和价值观作为原则来开展规范化的教学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品德教育 教育路径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67-01
从本世纪初期,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性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各个学校都逐步开展了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对策和教学方案,通过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能够更好的在小学阶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未来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等。本文笔者主要探究分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路径的分析和探究。
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原则
1.重视人文教育为基础
人文素养强调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的积累课程知识,同时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存在,并且能够具备欣赏美、理解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人文教育的核心素养教学是人文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在人性和人格方面都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在社会上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等。因此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是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相关的品质和素质。
2.以多元化视角作为手段
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和视角上来正确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自主的做出选择以及相关的决定,具备良好的好奇心理和想象力,积极的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等,在进行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视角和角度上来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关系意识来认识到当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联系,通过全球化的视野来有效的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有效性,理解文化多样性,以文化视角来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以反思和理解的态度来打破常规、勇于挑战,是核心素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社会课程教学路径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教学内容上的难点需要引起教师们的关注。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正确的教学方法,从阅读教学、问题教学及比较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综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1.以阅读教学强化人文教育
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完整性以及历史性,在当前我们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元化的角度和视角来进行教学,通过阅读课程来提升学生内外涵养,同时社会课程的阅读教学应当不同于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在阅读资料方面往往需要更加广泛、涵盖学科门类知识更加全面,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字、词的理解和认识上,作为一种主观性的阅读过程,需要学生去自主的认识到其中的概念、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来了解当前价值、人性、意义的追问和体悟等,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将一系列重要的语句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认识效果等。
2.以问题促进方法的融合
有效的教学需要结合正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避免过多的提问一系列的包括是什么等客观性题目,而是应当注重对主观性题目如为什么?怎么做?等事情的讲解,同时这些问题的设计应当基于良好的时机性,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以及相关的主题事件来进行课程的讲解,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课程内容的创新,形成开放、多元、融合的教学形式,同时在问题导向的过程中也应当不断的进行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通过问题为导向的品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自身思想品德素养的发展。
3.通过比较方式来开展品德教育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展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环境变得复杂,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以及认知程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存在的差别往往也是目前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实际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方式来开展相应的环境教育工作,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同社会现实,理性客观的看待整个问题,并且针对具体的问题能够做出更加正确的行为选择等,比较方式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发挥出较高的价值和优势,其能够通过比较方法明辨单一事物的内在多种联系,同时理解不同文化、制度及社会环境下的差异等。总之,课堂教学过程应当重视比较方式的应用和推广,通过恰当的比较来使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了解更加完善,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社会和品德的内涵。
4.通过兴趣促进品德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规范化的兴趣培养工作,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往往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正确的教学方式,结合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微课教学方法来更好的开展社会与品德课程,使得社会与品德课程能够更好的承载其中的思想与内涵,提高学生们在学习品德思想过程中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未来学生的进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综合上文所述,在当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社会课程是基于常识而存在的,但是并不止于常识,只有在尊重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把握好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可能的路径以及实现方式进行充分的把握,在教学中才能够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深入的發展,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课程体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贾云峰.德育渗透小学美术学科之初探——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00-101.
[2]周建国.“一米绿色”德育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中心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8(07):117.
[3]黄文.传统融入,美德浸润,促德性与美育共成长——小学茶艺课程素质教育中美育与德育的渗透[J].教育观察,2018(1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