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青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当下,名著阅读既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全过程,还能让学生在实践阅读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此,就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在阐述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方面实施策略并进行了举例说明,希望能为相关教学提供可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实施策略
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正在成长的初中生来说,名著阅读的影响与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效果并不客观,影响着学生学习进步及心理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通过探究分析让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当熏陶情感、完善思维,创新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得知,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效果并不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其一,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个别教师只是将名著阅读作为一种课外辅助手段,并将文学作品阅读内容简化为作者常识、故事框架及人物性格特点等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不仅加剧了学生名著阅读量急速下降,还使原来有趣有意义的名著阅读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名著阅读兴趣,且阅读能力逐渐降低。其二,由于文学作品具有特定的社会及时代背景,这就在无意中提升了学生阅读障碍。对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旨在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阅读。然而,由于个别教师存在自身文学修养及名著见解的局限性,就使得教师对名著解读较为表面化,从而导致了学生名著阅读效率低下,流于形式。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呢?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经典名著的节选,如《空城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学作品。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主动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例如,在初中语文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充满活力、景色优美的百草园有神往之情,且学生对作者回忆中的童年“乐园”有极大的好奇心,我就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大家要想探知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了解百草園与三味书屋,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将原著作品自然而然地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很快就掀起了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热潮。由此可知,结合课本内容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是提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效性的重要实施策略。
(二)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科学阅读
由于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升学压力,所以名著阅读还需要处理好其他学科的时间分配问题。对此,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为学生名著阅读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科学阅读。
例如,在初中语文部编版名著《海底两万里》阅读教学中,我会引领学生科学制定每天、每周阅读计划,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当然,光制定学生阅读计划是不够的,还要检查落实情况。即引领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后,可以采用多元形式如小组过关、知识竞赛等检查学生落实情况,旨在更好地保证学生阅读效果。由此可知,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当下,引导学生科学阅读已成必然,不仅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还能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学生名著阅读任务,最终实现双赢。
(三)激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学生阅读名著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显然单纯地对作品进行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学生心理,根据学生不同个性进行指导,激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的过程中,为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阅读方法,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片段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阅读赏析的方法。即为学生精选阅读内容,明确学生阅读目的;强调学生适当摘抄,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相应看法,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力,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应从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科学阅读;激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这三方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名著阅读,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之花常开,散发迷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1]费靖静.开展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278.
[2]王坤.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8(9):133-134.
[3]陈彦.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反思:以部编版为例[J].课外语文,2018(18):11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