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芬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名著导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在名著教学中,遇到来自教师本身、学生、家庭或是学校方面的许多困惑,有待细细探讨。
关键词:困惑;对策;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近年来,有个别教师忽视在名著教学方面的修炼,在教学中缺乏底气;学生受社会一些不良文化如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和诱惑,忽视阅读名著;在家庭里,有个别家长对名著阅读不重视或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了名著导读的教学效率。学校方面也存在着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工作的困惑。
一、面对这样的“尴尬”与困惑,我们该如何解决
教师方面:
1.重视每一节名著阅读课,想方设法上好课
我们每周至少要上一节名著导读课,在课前教师要认真备好课,明确教学目标,多钻研教法,因材施教。
2.进行切实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有多种,我们常见的有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即对自己喜爱的名著或名著中的精彩部分或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内容要精读,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例如《水浒传》“鲁达拳打镇关西”中,描写鲁达的精彩句子:“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鲁达武艺高强、勇猛无畏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是同学们学习人物描写的典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精读。此外还有选读法、摘读法、结合评论读法、圈点法等阅读方法。所谓圈点法,即在书上作圈点批注,凸显重难点,加深阅读体验。
二、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学生方面
(1)由课内文章延伸到有关的课外影视作品来推荐名著
例如,上《列夫托尔斯泰》时,我顺势插入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作品《战争与和平》的介绍。课后又通过让学生赏析电影《战争与和平》,对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来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2)通过比较阅读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形象特征时,我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进行性格对比。通过比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名著阅读内容,还大大激发了阅读欲望。
(3)利用网络视频资源,使名著生动起来
直观形象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涵。例如鼓励学生收看电视剧《西游记》;在讲解《鲁滨逊漂流记》时,我特意在课堂上播放鲁滨逊营救星期五的电影片段,本来同学们对主人公漂流荒岛的主题已经好奇不已,再播放关于野人举行祭祀仪式的片段,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叮网等阅读网站进行阅读;也让他们多关注如中央电视台“中华好诗词”“百家讲坛”等有名著信息的影视综合节目,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交流活动
我们每个学期可以通过讲名著故事、名著知识辩论赛、名著片段节选小小舞台剧、朗诵比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常言道: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改变命运。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让其伴随孩子终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我们要引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名著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要阅读两至三部名著;集中“阅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规范每周至少有一节课到阅览室进行名著阅读,让学生养成“一周不读书不舒服”的好习惯;教会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他们养成边阅读边摘抄优美词句段做成读书卡片、做读书批注的好习惯;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1)家长方面
我们要多与家长沟通,热情讲解名著阅读的好处,争取家长全力支持孩子购买名著阅读进行课外阅读,让家长成为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有力臂膀。同时我们可以举办“寻找最美书香家庭”活动,凸显家庭阅读氛围的重要性。每周通过校讯通、微信平台表扬优秀阅读之星,让家长们产生自豪感、荣耀感。
(2)学校方面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打造书香校园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争取向上级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扩充图书馆的名著;同时将名著阅读课纳入课程表,每星期每个班至少安排一节名著阅读课;积极开展名著研讨活动,三个年级备课组每周要进行一次名著导读集体备课,最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名著阅读评比活动。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名著导读,能让学生领略到人性的真善美丑,探索人类文明的绚丽底蕴。引导学生在名著的海洋里畅游,收获美好人生,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教学相长,今后我们在名著教学中应继续深入探究最科学的“导”方法,以让学生把名著“读”得更透彻。
参考文献:
尹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之名著阅读[J].学周刊,2018(10).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