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新授课中的应用策略

2019-03-30 09:45林祎敏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授课初中文言文思维导图

林祎敏

摘 要:要将思维导图运用在新授课中,并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效率、把握课文主题思想的效果,这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但也无法否认,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新授课上的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新授课中,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积极思考、探究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将文言知识真正内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更加准确精炼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时的效率和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文言文;新授课;应用策略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文辞典雅优美,承载着民族文化与精神。但如今,不少中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学习文言文。诚然,部分文言字词艰涩难懂、文言语法异于现代汉语等问题给学生制造了阅读障碍,但教师教法陈旧,侧重文言字词释义灌输也是使学生失去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被誉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思维工具、管理工具、学习工具”[1]的思维导图渐渐被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这对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逻辑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新授课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

有不少优秀教师提出并尝试将思维导图融入文言文新授课教学中,但是由于思维导图自身的特点与性质,二者一直未能较好地融合。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文献成果丰富,所涉范围包括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方面,尤其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领域,已涉及关于文言字词复习、文言文句式复习、文言文阶梯式训练的教学模式等方面,但是关于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文言文新授课中的具体策略研究还很少。

现今,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少文言文授课阶段應用的思维导图流于形式,未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较好的融合;其二,思维导图在文言文各教学阶段的运用呈现非均衡性,思维导图在文言文复习阶段的应用远高于思维导图在文言文预习和新授课阶段的应用,且多运用于字词释义环节;其三,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习惯于线性思维,对非线性思维的思维导图的使用并不适应;其四,现用于课堂的思维导图结构形式相对单一,满足不了学生不同思维的发挥与发展需求;其五,教师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指导与评价的灵活性不足,以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受到阻碍。

此外,思维导图在实际操作上的缺点较突出,即在现时教育体制下,教师有着高强度的教学任务,学生需做好大量的课文知识预习,才能做出质量较高的思维导图,而年轻的教师也需加大备课强度,才能绘制出质量更高的思维导图[2]。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新授课中的应用

每一种进入大脑的信息,无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心主题向外散发成千上万的挂钩,每一个挂钩代表与中心主题联结的一个“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钩,由这一辐射性的思维网络,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图,即“思维导图”[3]。要将思维导图运用在新授课中,并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效率、把握课文主题思想的效果,这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

(一)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应用形式

结合思维导图自身具有的特点与性质,使用思维导图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显然并不适用于全部的文言教学文本,抑或某一文言篇章中所有的教学环节。所以,教师应该在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该篇教学重难点后,在某一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应用模式,并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思维导图针对人的不同思维主要分为:气泡图、双气泡图、树状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型图等。

其中,气泡图主要用来描述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学习《爱莲说》时,学生能很快分析出应运用气泡图进行绘制,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中所写的关于莲的几个特征:高洁质朴(生长环境)、正直(体态)、美名远播(香气)、清高(风度气质)。绘制好这一思维导图后,学生立刻就察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表面上说的是莲,实质上指的是君子。这也引出了下一步讲解“托物言志”手法的教学环节,如图1。

双气泡图主要用来进行两个事物的比较。《周亚夫军细柳》一课中为了掌握周亚夫这一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在课上和学生一起绘制双气泡图,把周亚夫军队和其他军队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归纳出周亚夫的人物形象及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如图2。

括号图主要用来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分类。《核舟记》第二、三、四段分别描述了核舟的体积、船舱、船头、船尾,其中作者在船舱部分描述了小窗和对联,在船头部分描述了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神态动作,在船尾部分描述了两舟子的神态动作。从思维导图中反映出核舟体积虽小却精细无比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雕刻者技艺之高超、雕刻之用心,如图3。

流程图主要用来列举顺序、时间过程、步骤等。通过初读文章,绝大部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后,可以清楚地说出该文言文的写作顺序或行文线索,如《桃花源记》。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明白《桃花源记》是以渔人的行踪作为线索的,所以课堂上可以绘制流程图,帮助学生高效记诵全文,如图4。

复流程图主要用来列举和分析事物因果关系。《河中石兽》是一篇志怪文言文,文章层次清晰,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分别先后对石兽的踪迹进行分析、寻找。课堂上引导学生绘制关于寻找石兽过程的复流程图,理清前两次寻石兽失败的原因,最后从中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如图5。

桥型图主要用来进行事物的类比和类推。学生在学习《陋室铭》之前并未学习类比手法,讲授课文中的类比手法时可选择绘制桥型图。通过绘制桥型图,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进而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如图6。

(二)巧设提问,疏通全文字词

学习语文,回归课本,重视文本的解读,重课文又不唯本,举一反三,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4]文言文新授课上,教师既要重视文言字词的讲解与积累,更应注意将“言”在课堂上融入“文”的讲解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且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授课的过程中不必将文言字词与其所言的“志”、所载的“道”完全分开。

无论绘制何种类型思维导图,第一步便是要确定位于导图中心的“中心主题”的内容。“中心主题”的内容不一定都是課文题目,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对课文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把握课文重难点的目的。如《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绝境”,文中“绝境”的“绝”是“与世隔绝”的意思,但除此以外,“绝”还有“极,非常”之意,教师可紧接着提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绝 之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填字。学生通过筛选、整合信息,便可得出不少答案:绝静之境、绝美之境、绝幽之境、绝奇之境、绝怪之境……学生在分析文本的同时,教师可就学生的讲述,疏通重点字词,并归纳出三个主要答案:绝美之境、绝静之境、绝奇之境。教师适时补充《桃花源记》写作背景,并和学生一起用思维导图展现出桃花源的三大特征后,学生便立即感受得到桃花源还是一个“绝无之境”,明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所寄托的社会理想,突破本文教学难点。

(三)尊重学生,鼓励个性发挥

思维导图综合了左脑的文字、逻辑、计算与右脑的图像、颜色、空间两个方面的操作模式,于文言文教学中的科学性与文艺性、逻辑抽象性与迁移联想性皆取得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其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将原本枯燥的文言内容输入转换成组织性强、板块化高的一连串信息团块,使得层次明晰、关联清楚,而非是将这些凌驾于文言内容的学习意义之上,使之无法驾驭文言知识的学习[5]。学生的思维有其独特性,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所以课堂预设性不要太强,应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鼓励课堂生成。

此外,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喜欢用彩笔勾勒、图画装饰,这都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并非浪费时间,相反,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有效率地记诵课文。但是,教师需要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提醒学生:不应为了画图而画图,思维导图上呈现的图画需要与导图上的文字内容相对应。

(四)积极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导图是直接反映学生思维的重要模式,而每位学生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独特性、差异性和局限性。同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缺乏条理性,绘制的思维导图常常表现出不完整性,如果在课堂上仅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跟随着老师的讲解修改导图,那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思维锻炼便会很有限。因此,在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后,老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进行同桌或学习小组内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开拓思维,修正认知和思维上的缺陷。除了“生生交流”,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也很重要。讲解思维导图时,老师不必急着把自己预设的思维导图全盘托出,可以某一学生思维导图作为讲解的起点,和学生交流其思维方式,进而达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新授课上的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新授课中,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积极思考、探究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文言知识真正内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更加准确精炼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探究时的效率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2]蔡晓琳.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15-117.

[3]陈宏保.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9):19.

[4]吴家杰.运用思维导图解读文本漫谈[J].新校园(中旬),2015(5):113.

[5]张晓倩.思维导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8.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新授课初中文言文思维导图
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高中数学新授课的多样化课堂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上好历史“三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