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摘 要:课堂教学要秉承“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感悟文字内涵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引领学生走出思维定式的误区。基于此,论述了在探究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式的桎梏;其次,培养学生避免盲目从众心理;最后,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只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思维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真正感悟文本,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感悟;问题;思考
在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影响下,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真正含义。“没有学生思考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感悟文字内涵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探究过程比追求結论更为重要,学生能够提出新颖而合乎情理的问题,再由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探究才有价值。
笔者曾参加过《林黛玉进贾府》的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听了几节课,感觉虽是“同课”,但“异构”少。只要教师说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多愁善感;分析王熙凤,更是了如指掌:尖酸刻薄、泼辣狠毒等。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很快答出教师所要的东西,使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下一环节。分析这种教学流程,实质上是因为对文本的探究不深入,而缺少真正的感悟。学生包括教师在思维上受已有的经验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在鉴赏人物形象这个角度并未得到拓展,在有限的时间里并没有展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便成为空谈。“异构”不是要花样百出,新颖独特,而是要殊途同归,踏踏实实讲实效。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吴萍老师认为新课程要做到充分考虑学情与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如何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呢?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式的桎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内化环节上,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教师不要马上结束与学生的对话,如,将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外貌作比较分析时,当学生说王熙凤穿金戴银看重金钱有点俗,教师可反问学生:“为什么王熙凤穿金戴银说她俗气,而贾宝玉同样打扮却说他英俊多情?”学生依靠已有的经验回答的内容和约定俗成的答案固然没错,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升,教师只有适时地点拨,调动学生继续探究,将学生未注意的问题生发出来,才能使探究得以深入。
其次,培养学生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在分析鉴赏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林黛玉进贾府》这节课中,有一段关于宝玉摔玉的情节。玉在古代是很普通并常见的一种饰品,宝玉身上有一块玉也很正常,为什么要摔了它?大部分学生说,因为宝玉的姊妹身上没有,神仙似的黛玉身上也没有,所以要摔了它,教师如果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就能引领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因为黛玉身上没有这样的玉,宝玉就把贾府上下视为至宝的‘通灵宝玉狠狠地摔掉,摔玉有什么意义?”由于教师的点拨,学生思考问题的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摔玉”情节写出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写出他的男女平等思想,使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更深刻。唯有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还要在点拨上多下些功夫,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才能更快地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思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最后,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备课时如果只局限于课本和参考资料的表面分析,就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流于形式,缺少能力培养的怪圈。教师缺少创新意识,常常会不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学习往往就变得被动。王熙凤的出场是《林黛玉进贾府》里引人关注的情节片段,在观看视频片段中,王熙凤肆无忌惮的笑声引起学生的议论,同时为林黛玉的窃笑发出会心的笑声,如果抓住“笑”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样是笑,因为笑的层次不同、尊卑不同,人物的性格也迥然不同。教师抓住“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语文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所在。
同时,创新意识还在于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学习小说时,如果在鉴赏之前教师让学生就文本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加以整理典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研讨,达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共同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以此方法设计较长篇幅的小说教学,其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勇于实践和创新,要用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