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荧
摘 要:賞析语言是品读文本的关键,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变换关键词的教学方法在品读文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在选取变换的关键词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希望通过对这种方法的研讨提升学生品读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品读文章;变换关键词
品读文本语言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的品读方法有很多,广泛使用的有朗读法、关键词圈画法、画面想象法等。其实,品读文本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体会情感、领会主旨就不失为好方法。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变换关键词,让学生比较体会变换中的不同,有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叫变换关键词?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原文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做适当的修改,这些词从词性上来说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让学生比较原文和修改后的区别。为什么要修改呢?因为有时候直接体会原文难以把握其精妙之处,有一个比较或者是对比往往会一目了然。
首先,变换关键词有助于学生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比如散文《囚绿记》中有一段文字:“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这段话是描写被囚禁前常春藤的状态,什么状态呢?充满生机。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生机呢?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变换三个动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阅读。这段文字连续用了三个动词:伸、攀、舒。它们都是写常春藤生长的动作,第一,把“伸”换成了“绽”,之所以这样改是让学生把握常春藤植物的特点,它不是花儿,所以它的生长要体现出方向性,有努力向外伸展之意。第二,把“攀”换成“抓”,刚开始比较时学生有一点找不到方向,我启发他们做出这两个动词的动作,很快就发现了不同,“攀”强调向上的动作,强调向上的好处是符合常春藤努力向上生长的姿态,体现其生机勃勃、旺盛的生命力。第三,把“舒”换成“打”,学生发现“舒”有舒展之意,能让读者感受到常春藤的无拘无束,而且“舒”的动作较为缓慢,比“打”更加形象。通过三组动词的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原文的动词在写常春藤的生长状态时不是随意选取的,而是为力求准确表现其生机勃勃的特点而精心选择的。因此,这段文字只要抓小小的三个动词就能让学生迅速体会其妙处了。
其次,变换关键词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会有疑问,流星应该是“颗”才对,为什么用“朵”呢?这时就可以顺势把这两个量词放在一起比较,什么东西用“朵”?学生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花,花儿是美好的,这里其实是作者在想象牛郎织女像花儿一样美好的生活,包含了自己对天上街市的向往之情,所以自然就把“颗”换成了“朵”。
再次,变换关键词有助于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描写边塞风光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什么“大漠”不是“沙漠”、“长河”不是“黄河”呢?显然,“沙漠”和“黄河”虽然还原了景物本身,却在意蕴上稍逊一筹。因为“大”和“长”极言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营造了一种浩渺雄浑的意境。景为情所设,此景使得作者豁然开朗,从个人的利益得失中走出来,情感上升华为一种家国之情的慷慨悲壮。由此可见,小小的两个字却在领会这首诗的主旨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变换关键词的方法功不可没。
一般而言,关键词的变换肯定不如原文的好,但也不代表就能随意变换,换成什么词,怎么换也是有讲究的,变换的词要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比较作用,以凸显出原文词语的妙处或准确性,而且尽量要使句式、词性等保持一致。以《钱塘湖春行》为例,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的是早春之景。学生很容易发现早莺、暖树、新燕、春泥是带有早春特点的景物,当问到“几处”“谁家”的时候,学生犯难了,因为这些没有上面几种景物直接和形象。于是我引导学生把“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来比较体会,他们意识到原文是在强调数量少,为什么少呢?因为是早春,早莺、新燕等都只会零星地出现,不会成群,否则就不合理了。笔者这么改是让学生理解诗句中早春景物的特点,也能让学生领会白居易的诗歌之妙。当然,这句诗还有另一种改法,就是改成“这处早莺争暖树,那家新燕啄春泥”,和“几处”“谁家”的区别在于限定了观察的对象,不符合信马游春的特点。像这样的课文实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枚举。因此,同一句诗可以有不同的换法,如何换、换什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而定,一定不能随意为之。
变换关键词不仅可作为课堂赏析文本的常用方法,在语文考试中也可见此类题型,这种教学方法也正是受到考试题型的启发。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应该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品读文本的体验途径,让学生在变换中比较、感悟,领会词句的妙用,更好地提升他们独立品读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勤.语文文本教学中关键词品读训练探析[J].教师博览,2017(3):42-43.
[2]武伟伟.抓住关键词,品读文章意蕴:以《社戏》为例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解读[J].教学天地,2015(1):35-37.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