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认为新时期社会思潮多元化,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至关重要,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作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通过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关键词】 多元化;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核心素養
一、多元社会思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理论概述
1、多元社会思潮的主要特性分析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在一定范围内有相当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倾向,其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理论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思想、社会思潮纷纷涌现,呈多元化趋势。如:虚无主义、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涌现,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构建。
一方面,社会思潮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思潮不仅以多样性的形式存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多元社会思潮以不同民族、文化为载体,由此反映出思想上差异性,同时各种思潮存在具有相对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具有公众性和自发性。社会思潮的产生是公众对目前正面临的社会问题的评价、发声、并形成集体主张和话语体系的聚类。它不是个人思想的火花,而是在一定时期,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就某一社会问题的共同主张、共同观点和共同诉求的体系,是公众自发生成、参与、发声所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特定时期,针对特定事件的社情、民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要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对我国政治、文化、道德、法律等的认知,而逐渐形成的适合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较稳定的思想政治认知和实际行动能力。思想政治素养在一个人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就大学生而言,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和价值取向素养三大方面。
(1)政治认同素养。“认同”就字面意思而言:“认”为同意的意思,“同”即一样、同一。杨筱指出,“认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李素华认为,认同的形成于客观社会存在和个体意识相互作用有关,就其概念而言,含有以下特征:“一是因某种事物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对其产生承认、认可和赞同;二是发自内心地一认可对象的规范约束自己,行事则以认可对象为楷模。”[1]
政治认同指人们在心理上将自身归于某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一种愿意奉献自我的意识。大学生“政治认同”一词则是指:大学生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延伸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国家情感的认同,这种认同能够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并形成具有捍卫国家利益的行为倾向以及主体意识。政治认同素养,则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定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集中体现,并能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各种角色所需而自觉实现特定价值目的的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担任各种社会角色而养成的勇于担当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是核心素养框架中的核心成分,是实现个人价值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素养。2010年5月5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为今后十年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是民族之梦,强国之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多年来的期盼。”引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民族之希望,应勇于担起民族复兴之使命,可见,培育和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已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个人身心健康以及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对自我社会角色的定位,直接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3)价值取向素养。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将某些价值观作为行动的约束准则和人生目标。它不仅体现出个体活动或意识的价值取向,同时也阐释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取向素养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一种自我行为和情感价值观。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复杂多样的:因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引起了我国社会思潮的巨大变化,社会思潮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社会思潮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构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抵制众多社会思潮的干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3、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德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伟大革命先驱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德育经验,逐渐形成、建立新中国德育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把握好思想教育,是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思想斗争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任务解决不好,党的所有政治任务是完不成的。”[2]突出强调德育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甚至是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要掌握德育教育的主动权。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和方针,指出“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要经常教育我们的青年一代,要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3]十六大后,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思想,并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带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加突出德育工作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我国德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论述,特别是在德育的重要地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德育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德育思想体系。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科学回答了高校应将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将当代大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当代大学生等基本问题。
(2)我国素质教育理论概述。素质教育是指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人格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全民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宏观指导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不同,注重改变教育目标的方向,从简单强调考试到重点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而核心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旨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目标清晰化、内涵丰富化,评价指标也更量化。
二、多元社会思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1、异域文化冲击下部分大学生政治认同淡化
新时代大学生应清晰地认知自己中国公民的身份,熟知本国的政治基本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为建设社会主义現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聚集,在异域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因阅历的缺乏以及信念的摇摆,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片面地理解,错误地认为现代化就等于西化,排斥优秀传统文化,导致家国意识减弱、理想信念不坚定、传统文化淡薄等问题,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受到严重的挑战。
2、多元社会思潮下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曲化
互联网就像一张满无边际的“网”,内容良莠不一,它使各种社会思潮在网上传播得更快、更广,影响力更大。身处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难免受到一些代表国外以及国内分裂势力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的影响。
这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的思潮,严重干扰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时,声称“共产党歧视国民党抗战官兵,未给国民党将领应有荣誉”,企图掩盖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历史真相。此外还散播言论,不断抹黑近代为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妖化我党及主要历史领导人物,淡化我党的奋斗史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等,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3、功利主义刺激下部分大学生功利色彩浓厚
在功利主义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发生转变。他们学习不再是为了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而是单纯为了得到60分、完成学分顺利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部分大学生甚至产生一种“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忽视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此外,“功利性阅读”,即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功利性的阅读现象。这种阅读单纯地面向现实生活,虽立足当下,却没能展望未来,仅仅追求视觉上的享受而未曾引起灵魂身处的共鸣。部分大学生将阅读的精力大都放于技能考试、物质消费和身体保养等方面,以应对现实生活,而不是花在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方面,导致各种工具、教辅、身体保养等图书成为出版和阅读的主流。而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不仅需要健全的体魄,还需促进自我身心的发展,需关注精神和灵魂深处的“享受”。
三、多元社会思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探析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能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以致部分大学生感到迷茫,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以此为指导来构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国家认同素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以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个人修养的思想观念,且许多观点在今日还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爱;礼义等思想。在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时,应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使其延续下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着重强调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在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在大学生中传承、延续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抵制异域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在高校的冲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于我国文化应有的自信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于我国历史以及基本制度和法律的认同感,从而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和国家认同素养。
3、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就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教育后所应该达到的基本能力和程度要求进行界定。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评价多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对课程知识的考核,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程度的测评,而对大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评估还比较缺乏且未明确量化标准。
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测评的建立应参照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根据核心素养体系,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文化修养上的细化评估,不仅对大学生在课程上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还要对其学习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量化标准。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意义非凡,它是国家兴旺的基本保障之一,更是当下大学生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通过对大学生建构起必要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增强我国大学生的竞争力,起到振兴民族、发展国家的重大作用。
【注 释】
[1]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12).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9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10.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
[3] 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09.14(09).
[4] 陶西平.引领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6.09.14(10).
[5] 罗强.基于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4(12).
[6] 付洪涛.多元社会思潮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5(14).
[7] 辛涛,姜宇,林崇德.伦学生发展核心素養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8] 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10.16(04).
[9] 邹东涛.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DB/OL].人民论坛.2014.10.23. http://theory.rmlt.com.cn/2014/ 1023/333719.shtml
[10] 2015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调查报告[DB/OL].新华网.2016.01.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0/c_128648145.htm.
【作者简介】
徐佳辉(1993—)男,江西高安人,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