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融合视角的“95后”高职学生流行文化接受度实证研究

2019-03-30 02:15黄海雪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媒介社交高职

马 睿,黄海雪

(1.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2.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由商业消费性和大众媒介共生性编织而成的特定符号系统,代表着一定地区、一定周期内广泛流传的文化,其在社会生活中不仅已经成为最普遍的事物,而且也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95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青年群体主力军,更是参与流行文化互动的最主要群体。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分支,因其价值观、道德素养及心理特征上的特殊性在流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更值得被关注。

以往的研究表明,流行文化的机械惰性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流行文化中的双面性值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高警惕,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相对普遍而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年龄层次划分不清晰缺乏典型对象分析。同时纵观可知,此类研究中理论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量化调查与质性访谈结合的方式,探寻“95后”高职学生流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态度。

一、调查数据及研究方法

基于学生入学年龄标准,现高职在读学生普遍均为1996年至1999年出生,符合“95后”群体的年龄特征,可成为被试对象。笔者自编《“95后”高职学生流行文化接受度》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内8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调查对象人口学信息,如出生地区等;二是高职学生在接受流行文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如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流行文化的关注范畴、流行文化的接受途径等;三是高职学生接受流行文化的主观原因(主动寻求)及客观原因(被动接受);四是高职学生对流行文化的看法等。

本次调查以纸质问卷和线上链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708份,其中有效问卷690份,回收有效率达97.46%。

二、“95后”高职学生流行文化接收过程中的特征

(一)接受终端:依托移动社交媒介

通过对“您通常通过哪种终端接受流行文化资讯?”题项的分析,92.17%的高职学生使用手机这一移动终端远远高于电脑(2.9%)及平板电脑(1.16%);在“您最倾向于通过以下哪类媒体接受流行文化”题项中,QQ以48.7%的使用率位列第一,其次为微信(20.58%)及微博(15.94%)等具有信息交互功能的移动媒体,通过无交流功能的网页推送方式接收流行文化的者仅为5.22%(见图1)。说明“95后”高职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接收途径主要依托移动社交媒介,具有点对点、点及面的群体传播特征。

图1 “95后”高职学生接受流行文化的主要媒介

移动社交媒介以其天然的传播优势成为流行文化的最佳载体。在市场经济主流地位得以确认的当代,流行文化呈现规模化生产趋势,其文化产品的高效更迭致使流行文化成为了“奔跑的文化”。移动社交媒介相比其他媒介形式不受限制,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人产生记忆点。现代“95后”高职学生注重线上交流与自我展示,以手机为主要消遣工具(在闲暇时间首选使用手机的高职学生占62.03%,而无视情境手机时刻不离身的高职学生高达24.06%),在使用过程中便不自觉地体验流行文化产品制造的欢乐幻境。

(二)接受形式:信息碎片化

新媒体时代,用户娱乐化、非正式、非制度化的使用行为使得碎片化传播在新媒体、更新媒体中革命性发展。流行文化依托移动社交媒体,在传播形式和传播过程中都呈现碎片化特征。传播形式上,以调查中“95后”高职学生惯常使用的移动社交媒体为例,QQ的说说功能、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以及微博如其名称的简短博客功能,致使传播主体需以简短的方式组织语言以体现时效性。由此,所发布的内容均体现了碎片化传播观所具有的话题内容短、话题群体杂、话题种类广、舆论走向多元等特征;传播过程上,由于移动社交媒体的即时传播性,各类关于流行文化的词汇、一段音乐,甚至一张图片,都能在多用户构成的“信息场”中不断碰撞、整合、重组,交互的效率得到提升。

除以交互为主打功能的移动社交媒体以外,以更多自我展示为主要诉求的短视频类APP更成为“95后”高职青年获取碎片化流行文化的主流载体之一。调查显示,仅4.35%的被试对象不观看短视频类APP,充分体现此类媒介在“95后”高职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短视频类APP以短、平、快的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为受众立体化地展现了当下流行文化的相关产物,符合碎片化传播时代用户的满足感需求。

(三)接受范围:关注领域偏重享乐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于流行文化的关注领域较为广泛,且同时关注多类资讯。在“您所关注的流行文化范畴”多选题项中,高职学生的选择相对平均,以时尚品牌(52.75%)、明星资讯(43.77%)、游戏动漫(42.9%)及美食旅游(41.74%)等富有享乐主义性质的领域为主,与以上范畴交织的社会热点新闻次之,而文学艺术和体育竞技等选项相对缺乏关注度。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或为以下两点:(1)流行文化的娱乐特征。流行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度,对“美”的标准进行颠覆性的解构与重组,以“游戏”的态度思索现实,实际是给人营造逃避深度思考的空间、及时行乐的机会。流行文化本身具有的娱乐性特征,致使其关注者本身亦更偏重享乐和感官刺激;(2)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征。“95后”青年的消费文化是一种个性化、符号化的网络消费文化,而“95后”高职学生作为“95后”青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亦具有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其群体普遍存在个人意识较强而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的情况,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可能招致情绪波动,流行文化此时便成为逃避现实的放松工具,享乐和娱乐便成为高职学生的主要关注目的。

三、“95后”高职学生流行文化接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主动接收、积极吸纳

1.流行文化的形式感染

流行文化作为集商业性、开放性、流行性等特征于一身的综合性集合体,具有显著的享乐主义性质,追求感官上的刺激。“95后”高职学生认知下的流行文化,主张的是一种身体的狂欢与自我情绪的宣泄和满足,更多的是一种外在性的认同。“95后”高职青年好奇心较重,在流行文化形式重于内容的感官化文化浪潮诱惑下,青春时期的感性冲动使之易受暗示且更愿意对潮流文化进行模仿和复制,甚至为其付出金钱。调查中,60.87%的被试对象对流行文化感到乐趣并愿意主动进行探索,体现了流行文化在“95后”高职学生中的感染力。

同时,流行文化所具有的稍纵即逝、可复制性、快速更迭的生产机制,符合青年在文化产品消费中“喜新厌旧”的特征。当今社会,新闻热点被快速推新,流行文化中的流行用语、热点事件、新款服饰等往往如昙花一现,在数日之内便被新的事物所替代。不断追求新的文化产品,接收新的流行文化,将是“95后”高职学生标榜自身具备时尚性的一种方式。

2.从众心理的影响驱动

较之其他人群,“95后”高职学生在身心及社会阅历方面相对稚嫩,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同时此类人群有相对较重的攀比心理,出于不甘于落后他人的想法甚至会出现对流行文化产品的冲动消费。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暗中作祟,致使流行文化在“95后”高职学生群体中以更加主动的态势爆炸式传播。在对高职学生的质性访谈中,以下三位学生的话具有一定代表性:

小黎(化名):“我看周围同学睡前都刷抖音,平时还会模仿里面的舞蹈动作,于是我也下载了这个APP。”

小飞(化名):“有时候看到同学在QQ空间下留言都一样,会偷偷去百度这个留言的意思,下次也一起回复,就是我们所说的‘保持队形’了吧。我不会去直接问其他同学这个留言什么意思,怕他们会笑我土。”

月月(化名):“班上有一对小情侣有限量款情侣AJ鞋(Air Jordan),时常一起穿着炫耀,据说又贵又难买,大家都很羡慕。”

(二)客观环境:资本逻辑、信息包裹

1.商业社会的消费驱动

资本逻辑在经济社会的主宰地位作为流行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更加强化了文化中的商品性特征。商业集团为迎合年轻人的需求,主动搜集其爱好的流行元素和偶像文化等融入产品设计概念中,其商业收编行为辅助流行文化得以全方位营造出时尚、先进、游戏人生的欲望幻象,极其符合“95后”高职青年的追求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调查中,80%的学生来自中国东部地区,说明大部分被试对象处于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高速发展的生存、求学环境将使这类”95后“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前沿流行文化,亦有一定经济基础追随流行文化。市场经济是流行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的环境基础。

2.大众传媒的宣传轰炸

流行文化的商业消费性基本特征是在大众媒介超强的宣传攻势中实现的。其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在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的共同组合中构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流行打造模式,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合谋性。流行文化需要商业的基础,更需要大众传媒的推动。新型媒介将话语权下放,使得原本只能由精英集团掌控的传媒语境逐渐草根化,各类自媒体层出不穷,为抢夺热度将当下流行文化以最快的速度推送至用户眼前;官方媒体亦不再骄矜,试图引用流行元素产生亲民化的教化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层次的受众。通过调查发现,80.87%的“95后”高职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途径接触到流行文化,体现大众传媒的轰炸式宣传在“95后”高职学生流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95后”高职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接受态度

(一)接受方式:批判思考为主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调查中“95后”高职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态度。在“您对近年来流行文化的看法”题项中,19.13%的学生认为近年来流行文化的趣味性和价值都十分突出,76.68%学生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趣味性和价值亦存在值得商榷的部分。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95后”高职学生在接受流行文化的过程中普遍带有批判精神,会通过思考汲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剔除糟粕。流行文化中虽有其两面性和复杂性,但无需过分防备,当代流行文化中的抵抗因素带有集体宣泄的解放意义,是对现实的补偿;其中,前沿的潮流资讯更能带动青年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探寻。因此,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是应有的接受方式。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存在全盘接受的情况,需要教育工作者采取正确方式积极引导,提升其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传播态度:机械传播与接纳升华并存

通过调查可知,83.48%的被试对象愿意参与流行文化的传播,完全不愿意参与传播的仅占0.87%;75.65%的学生持“愿对流行文化进行分析思考并升华”的传播态度;19.13%的学生则认为机械分享即可,并不愿意进行深入思考,体现了“95后”高职学生对于流行文化机械传播与接纳升华并存的传播分享态度。形成此类态度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1)高包容与狭隘并存的青年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95后”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取信息,文化交流频繁,在各类热点事件中亦重新洗礼其道德观。然而现实导致此类青年的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层次性,既存在对各种文化的高包容度,更存在对问题的狭隘认知,认为思考和判断是种多余的行为。(2)学校时尚教育引导初步胜利。较多高学历毕业生进入高职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更加年轻化,更加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时尚感,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因共同语言的增多产生信任感,从而潜移默化地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较高比例学生展现出的传播态度,体现了高校的时尚教育引导已达到一定效果。

五、结论

由调查结果可知,“95后”高职学生在流行文化接受过程中以移动社交媒介为主要接受终端,所接受信息呈现碎片化形态;商业社会的驱动成为了流行文化产生的基础,大众传媒的信息包裹塑造了流行文化的发展路径,同时基于本群体在心智成熟度与好奇心理方面的普遍特征,流行文化极富感官愉悦性的形式刺激致使“95后”高职学生沉溺其中。但其接受态度呈现理性批判特点,说明其接受过程以思考的前提,凸显了“95后”高职学生群体综合素养的提升。然而,因多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95后”高职学生是否能做到知行合一,达到认知和行动、应然与实然的有机统一,还需要全社会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媒介社交高职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