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海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传统的由班主任“事必亲躬”、“包揽全局”的保姆式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集体才能形成健康的运行机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在参与管理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使他们具备独立的人格意识和积极的民主参与热情,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做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学习能力 自我管理 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90-01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潜在能力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样也是教学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三个面向”即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必须做到科学化的问题。怎样做到科学化?其实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满足学生在该阶段心理的内在需求,就可以更好的与学生相处,从而进行科学的教育与管理,这应该是促进并保证教学科学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所起的导向作用不容低估,它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条件。而教学设计主要功能是导教和促学,一导一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两者的目的与最大的价值在于,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能力与主观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教学制定的目的要深刻的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内在可发挥的潜能,而且也要将这一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设计、步骤操作、师生交流当中去。具体操作起来要可以做到:教学方式的多种类型综合利用,例如有教授法、讨论法、自习法。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对于学习的接纳方式不同,有的自学能力比较强,适合自习法与讨论法,而有的就更依赖于老师的口头传授;教学目标上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要为学生做长远的发展规划,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在学习当中,在个人学业规划上的主人翁地位;内容设计上,应该尽量做到环节多样、灵活性强、开放有趣、富有创造性;在实际步骤操作当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与教学过程当中的心理要素,尽量削弱学生学习的惰性,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与观点寻找到属于学生个人的学习存在感与成就感,从学习成果当中得到的快乐与自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在学习上面的潜能,尽情发挥在学习上的特质;此外还在师生交流当中,教师应该自觉的发掘单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质,并给予其充分的肯定与发掘,通过引导进一步的牵引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起潜能。
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教育管理的一大成功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也要求教师具有管理能力与集体意识。比如教师应该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移情与换位思考做到同样的事情同等待遇,不同的事情不同待遇。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共同商讨,适当的听取学生的建议。这些都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打下不可或缺的机会与客观环境。
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学生自觉的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并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而使问题行为得到实质性改变。在这一行为当中包含如下元素:目标设定,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策略学习。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当学生处在一种适度的自由开放管理环境下,会增强内心对当下环境的认同感,从而发自内心的想要去融入并且努力去维护这样的一个和谐与舒适的环境,并且在此过程当中收到一份快乐轻松与满意,这样自然而然的就搭成了一种良性的自我管理与外界管理匹配。而不是在教育的强压制度之下,失去身心自由,被迫的接受单纯的外部管理。很明显,这种管理方式压抑学生内心的想法,使其对于所处的环境与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产生抵触感。不仅达不到有效的教学管理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在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与外界环境的逼迫下,就发生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丧失了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身心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自我创造力的优质个体人物。
总之,高中生是从青年逐渐步入成年,个体意识逐渐增强,也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强烈的需求感,寻求自我肯定与价值的一个存在。学校与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应当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而并非权威型、控制型,这权威型与控制型只会增加学生对教学与学习的讨厌程度。师生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然后学生一起讨论,提出批评,求得效果。实现学生努力求达目标,对自己学习负责,不论教师是否在场,都会按计划行动,互助合作,保持良好的秩序。在這样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师生友好,大家也愉快学习也有兴趣,对于成功也更加有信心,师生共同享受这一份积极健康进取的理想环境。我想从这样一个环境中走出来的人才,带着他的那份积极主动与负责步入社会这一更广阔的天地,一定会感受到游刃有余,并且对于社会来说,这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能量团,从他内心所迸发出的多种多样的能动性,去为社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美好事物。我想这样的人,他们的行为一定不会辜负下一代,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光明延展于时空,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光热,他们才是我们真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段会冬.创新型人才培养:高中教育的应为与能为.《教育探索》.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