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新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课是基于科技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通过微课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本文将针对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不断完善微课教学,拓展微课应用范围,提高中职课堂教育水平。
【关键词】微课 中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35-0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到如今的微课教学,都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信息化的发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
一、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應用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接触科技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信息化的发展让教育更加灵活和便利,微课教学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将教材中精华整合到微课视频或音频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就中职计算机教学而言,微课教学可以很好地给予学生接触科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的结合,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学习与传授。
2.有效实现了对课堂知识的补充
基于职业教育特点,中职计算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只能根据大纲要求,将主要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但计算机知识涉及领域极为广博,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根本教学目的。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精心设计微课教学内容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有其本身的特点,通常微课时间都是五分钟左右,最长也不会超过十分钟,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微课教学内容,将精华知识浓缩到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的实现知识的传输。例如,在学习Windows Office知识时,在讲到Word模块时,从整个Office体系来讲,Word是相对较为简单的一个模块,就排版知识而言,简单的排版非常容易,但同样是文字,如何能够将文字排版做到优美和赏心悦目就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因此,教师可以将如何排版的内容做到微课当中,并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比较不同案例排版的区别,从而学会如何进行文字和图片的混排,实现计算机Windows office教学的基本目标。
2.抓住学生兴趣点,充分与微课内容融合
学生的兴趣点是知识学习的关键,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尤其是针对中职计算机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我们仍然以Windows Office为例,在讲到Excel模块时,教师可以将更加有趣的内容加入微课视频当中。通常来讲,Excel模块都是用来做电子表格的,但高级的应用可以实现证件照背景颜色的更改,甚至可以用Excel画出精美的图画作品,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往往是教材要求的,更多的趋向于教学大纲要求,至于这些高级应用以及趣味性应用,通常教材不会要求,而教师将这些内容加入到微课当中,可以有效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探索中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作用。
3.紧密微课与课堂知识的结合
微课虽然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作用还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因此,无论如何丰富微课内容,始终要紧密结合课堂知识,做好教学的巩固和补充,发挥微课教学的实际意义。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对于交换机的使用原理,教师在课堂更多进行工作原理和技术方面的讲解,而在微课当中可以更多进行图片和实际操作连接的展示,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真正的学以致用,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的。
结束语
微课的产生是基于教学理念的革新以及相应技术手段的支持而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做好课堂学习的补充,在实际应用中,尊重课堂、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创新微课内容,将生活中实际案例引入微课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微课应用的真正意义。同时,微课的应用对于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拓宽教学思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褚迎红.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8(11):239-240.
[2]姚志宾.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对策[J].读与写(教师),2018(5):154.
[3]郑美玲.巧借微课来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效率[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