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取静沉淀思维

2019-03-29 10:14邓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平均分小兔胡萝卜

邓梅

《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认识除法的起始课,重在借分小数目物体的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基于一些考虑,我们设计教学时,尽量使课堂教学沿着我们期许的方向前行。

通过精准提问,让操作服务思考。这节课的新课部分由三个分物活动组成,但每个活动在这节课中承担的认知目的是不一样的。其中,第一个活动是为了引出平均分,第二个活动是为了给出平均分的概念,第三个活动是为了运用平均分.三个活动依次呈现,体现出认知的层次性。因为认识到每次分的目的不同,所以教师在学生每次分完之后,所提的问题也不同。如第一次,将4个桃分给2只猴,可以怎样分。学生有的采用平均分,有的没有采用平均分。教师的问题是,“哪种分法最合适?”第二次,将12根胡萝卜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得一样多,可以怎样分。在学生一一展示各种分法之后,教师提问:“这些分法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追问:“虽然分法不一样,但结果却让每只兔子都很满意,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每只兔子都得到了4个萝卜。”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揭示:像这些分法一样,每只兔子都分4个胡萝卜,每份都分同样多,在数学里我们就叫它“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认为什么叫平均分呢?”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说出“要很公平的分”“每份要分得一样多”等。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到尽管分法多样,但分的结果却是一致的。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容忽视——教师的每一句问话都很精到,都在引领学生关注“平均分”的意义。

直面学生困难,让生活服务于数学。在本节课的初次打磨中,学生对习题中的最后一题(如下图)感到困难,主要是题中用了“份”“每份”等数学化的语言。

在此之前的分物情景中,分物对象都是生活化的,比如分给“2只猴子”“3只兔子”“3只狗”。这里出现数学化的表达,学生很不理解。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首次渗透是在给小兔分胡萝卜的活动中。分完之后,教师就在课件上出示“每份分得一样多”,并在表达时重读“份”以引起学生注意。第二次渗透是在“将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的活动中。教师特意将教材上的问题改成“15根骨头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根?”因为有直观的图作辅助,教师在告诉学生“份”就是生活中的“堆”基础上,问学生为什么这里要“平均分成3份”。学生解释因为这里有3只狗。如此让生活经验服务数学学习,也让数学表达基于生活经验,能实现生活化向数学化的有效转换。

课堂组织有序,让好习惯保障效果。教师以过生日为题材,串起了主人为客人分食物,以及客人为主人送礼物等有关“平均分”的数学问题,完成了新授课和练习课的相关任务。低年级学生的操作课,最担心的就是课堂秩序。本节课教师采用个别操作演示与独立操作相结合,特别是独立操作,教师在每轮操作结束,安排学生与教师共同进入“倒计时”,进行学具的收纳存放,并采用“一二三,我坐端”等对口令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安静坐好。这样动中有静,组织有序,保证了教学的高效展开。

除了按时收存学具,教师还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如最后关于分橘子的活动,学生分完,教师总是引导学生进行检查,先看分了几份,再看每份是否是同样多。这样的检查过程,其实也是紧扣“平均分”的数学本质进行的,既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强化对“平均分”的理解。

在学生表达时,教师总是提醒学生要说完整的话,并在讀题时要求学生“该重读的要重读”。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读题审题能力,而且也促使学生关注数学本质。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平均分小兔胡萝卜
七招让胡萝卜出好苗
如何让胡萝卜出好苗
如何保证秋季胡萝卜早出苗、出齐苗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