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宋永刚
运算是数学的“童子功”。从小学数学内容分布来看,占比最大的是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几十年来的小学数学无论怎样改革,都没有改变这一事实。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个事实是:初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运算能力弱。现结合计算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改进策略,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参考。
一、夯实基础知识,掌握运算的依据
算理是进行运算的依据,包括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作为一种演绎推理,数学运算的实质就是根据这些运算的依据,从已知数据及算式中推导出结果。如果小学生对运算的依据掌握不扎实,就会出现数学运算中的知识性错误,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必然受到影响。这也是小学生运算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错误,如:(25+17)×4=25×4+17=117,这是乘法分配律没学好;把(-125[57])÷(-5)错算为原式=125[57]×[15]=25[57],这是带分数意义没理解。因此,加强知识储备,完善知识和方法体系,概念理解、公式记忆,定律、法则应用准确无误,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基础。
二、落实基础计算,构筑运算的“底座”
任何问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还是小数乘法,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他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基础计算是其他口算和任何笔算、估算不可须臾离开的运算反应,必须人人过关。如果学生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都会受到影响。
三、重视通法教学,体现法则的普适性
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思维的多层次。从一线课堂可以看出,教师普遍注重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算法,但在算法的优化上仍需努力。与多样化相比,通过比较、优化,突出主干算法,即通法是更加重要的。以我市2018年春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题选择题的第3题为例:计算23×12,前三个选项都是学生在竖式学习前可能采用的计算方法,但考虑后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需要,凸显主干算法还是必要的。
四、沟通内在联系,整体构建认知结构
沟通数与数、数与式、式与式之间的联系。数与数、数与式、式与式之间都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在核心概念上表现为数感。以我市2018年春六年级毕业测试题为例:31.9×0.18-80%×3.19,如果学生数感差,看不出31.9和3.19之间的关系,不会对乘法算式进行等积变形,就找不到简便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数与数之间、数与式、式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知道9=8+1=16-7=32=36÷4=0.9×10=2.7÷0.3=[455]=18:2……
此外,特殊的分数与小数互化要记住,这样可以明显提升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主要有:
[12]=0.5
[13]=0.3 [23]=0.6
[14]=0.25 [34]=0.75
[15]=0.2 [25]=0.4 [35]=0.6 [45]=0.8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沟通相关算理之间的联系。小学阶段数的运算主要是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虽然在编排上是分段教学、螺旋上升的,但它们的算理仍然是连贯的、相通的,运算的本质是有内在联系的。例如,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虽然数的形式不同,但算理都是相同的,即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分数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有的要通分,有的却不要?从表面上看来,对于分数的乘除法来说,不需要通分:两个分数相乘,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以[23]×[45]为例,通过直观图示,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13]×[15],体会“两个分数单位相乘”实质上就是在统一分数单位。在统一分数单位后,只要两个分子相乘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也可以这样表示:[23]×[45]=([13]×[15])×(2×4)=[815]。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算法表象的背后,也有着相同的算理。通过打通知识间的通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连贯与前后一致,有利于学生整体构建认知结构。
五、研究教材体系,运算律教学循序渐进
人教版教材在运算定律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前有隐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特点,在深度与广度上不同阶段有明显的不同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其脉络梳理如下:
第一学段:结合具体内容情境逐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思想,从三年级开始,逐步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此时的学习主要是在感悟和理解,并不要求总结运算的规律。
第二学段:四年级正式系统地探索整数范围内各种运算定律,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并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将运算定律延伸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范围。
教师应从低年级教学中给予逐步渗透。例如,教学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可做有机渗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解释几种方法的算理之后,教师可顺势提问:“这几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明确这两个式子所求的都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之和,可以用等号连接,在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一次经验积累。
到四年级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其实乘法分配律早就在乘法计算时使用过了。呈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此时,学生认识到乘法分配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直到今天才揭开神秘的面纱。
除此以外,加强对学生感知水平和注意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平时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规范,要教育学生拿到计算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再一步一步地算,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必须一丝不苟,规范整齐,计算完后可检查或者验算一遍。
“从情境中提炼出计算问题,找准生长点,引导学生探究算理,总结算法,当堂练习,小結沟通联系”乃计算教学的一般套路。教师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创新教法。既要教知识,更要教学习方法、数学思想。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只要做好计算的新知教学,坚持计算的常规训练,就一定能够显著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帮助学生扣好数学学习的“第一粒扣子”。
(作者单位:老河口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