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思想视阈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初探

2019-03-29 11:55汪振友
理论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体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

汪振友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和现实客观条件的束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大班教学、教师单向传授、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在主体参与思想的指导下,以建构学生主体素质为基础,以构建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解放教师和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运用学生专题教学、分组合作学习、问题式教学等方法,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主体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129 — 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一门面向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高度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合理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就是要将近代以来国人不断追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和形成的伟大精神展示传承给当代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开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

1.师资课时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覆盖全体本科生的一门公共政治必修课,教学对象人数多,规模大,知识基础参差不齐。课程内容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时间跨度近180年,分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两个阶段,细分为上、中、下三编,下设十一章。而当前配给的课程学时基本上无法满足深度教学的需求。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抓“纲”提“要”的原则进行授课,但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不能点到即止,还要梳理说明来龙去脉,分析前因后果,才能实现“深刻领会”和“高度认同”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纲要”课还面临师资缺乏的困境,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政治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为1:350,但是,绝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无法实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各高校基本上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师资少、时间紧、任务重、班额大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公共政治课的共性特征。

2.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严密的空间分配、时间划分、活动筹划和力量编排等技术对学生的身体活动进行不间断、持续的控制。这种控制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课堂中权力分配的主要机制,教师由于拥有更多的知识,擁有了对课堂更大的管理权和教学决策权。”课堂权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分配。教师权力多,学生的权力就会比较小;教师适当让渡权力,学生的权力会相应增加。〔1〕以话语为媒介“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没有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当前教师“一对多”的教学体系无法保障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依然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主动表达的机会相对比较少。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任课教师抓紧时间讲授。由此,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没能分析透彻,讲清来由,学生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多元价值取向是当今时代重要特征之一。在一定范围内,部分青年学生过于强调人的个性化,导致个人主义泛滥,集体主义思想弱化。这些现象与人们缺乏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责任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缺乏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课堂上手机为载体的大数据信息与教师争夺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授的内容是统一的,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枯燥单调;而手机提供的内容是多元的,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1.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1)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的属概念是参与。参与,亦作“参预”。《晋书·唐彬传》有“朝有疑议,每参预焉”之说。《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五版)将“参与”解释为“参加”,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某种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参与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者集体。而主体参与是人作为主体而发出参与的行为。“主体”和“参与”的结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有机结合。人通过自身体力和智力的协同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实践的主体,自然界的事物被纳入到人的活动作为客体。〔2〕主体性包括三个维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教育界的共识。

(2)主体参与式教学

主体参与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性活动体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认识实践活动。〔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与教师互动中积极主动选择、形成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主体参与式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主体参与思想的理论概述

(1)国外主体参与思想的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权至上”战胜了“神权至上”,被压抑的人的主体性得到解放。此后的哲学中,弘扬人的主体性始终是主旋律之一。尼采的唯意志主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等都认为人是思想和行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主体参与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有意识有目的地积极参与对象的创造活动,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参与是人生存的需要,单个个体无法应对自然的侵害。因此,人的本质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体,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简单的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率先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向了“学”,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从做中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即强调在主体参与中的学习。这里的参与不仅指身体的参与,更是强调“思维的参与”,即“心”在课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主动自发教学认为,认识的发生既不是内部预先形成的主体结构的展开,也不是外界事物简单的反映,而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客体双重建构的过程。〔5〕皮亚杰的观点使我们认识到,学生不仅是简单接受既往知识的容器,而是应该借助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经验体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6〕。

(2)中国主体参与思想的嬗变

孔子的教育理念彰显主体参与式教学的思想。《论语》是孔子与学生互动释疑的最好写照。他尤其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善用启发式教学。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质上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教育上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有能力学习知识,不提倡施加过多的干预手段。孟子《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便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墨子提倡“述而又作”的思想,即学生在教学中不仅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要有所创新。东汉时期著名教育家王充提出了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主张培养有独立见解的人。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自得”的教学思想,即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陶行知的主体参与思想的核心是“教学做合一”。他反对传统的教授方法,提倡教学生学,他也极为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世纪80年代,主体参与式教学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其主要成果表现在:明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共识;教学相长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这是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保障。

(3)国内外主体参与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学术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一般宏观的理论,主体参与思想融入到教学环境中的微观理论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主体参与教学论主要从教的视角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赋予的,让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并非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建构上。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探明主体参与的发生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体参与教学的效果。

三、主体参与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帮助学生建构主体参与素质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即主体参与素质。主体参与素质包括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7〕。主体意识是对人的地位、价值、尊严、需要的意识。树立主体意识需要学生对自我有清醒的认知与把握,对人生目标有明确的规划与追求。由此,学生才能有较强的动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主体精神是由观念、价值、信仰、情感、动机、意志等因素组成的人格特征。主体能力是人作为主体有效参与实践活动的综合素质。这是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起主体参与素质,才能使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倾向性行为成为一种主体参与实践。

2.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原则

构建平等的课堂氛围。这里的平等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课堂教学要破除教师是权威的传统观念,转变教育教學观念,构建师生平等民主的互动氛围。造就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是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控制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主体参与教学要注意生生之间的平等,课堂不是教师和优等生的盛宴,优等生与学困生参与课堂机会应该均等,客观分析学生的差异性,营造不同个体参与课堂的环境。

教学中解放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从基本知识单纯传递者角色中解放出来,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发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经验去探求建构新知的思维。但是,这里并不是轻视知识的传承,而是更加重视基于既有知识的创新,“知一通二,举一反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是认识发生、发展的机制,其既包括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思维的操作。课堂教学突出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

3.主体参与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路径

体验式教学。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转换角色,亲身体验“教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组成团队对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划分一定比例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教学展示。在准备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式地学习,搜集、整理、处理资料均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知识和能力内化到学生的发展素质之中。“纲要”课程内容故事性强,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代入到历史事件中,去体验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经历。情景式教学、游戏式教学、拍摄微电影等亦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分组合作学习。皮亚杰提出,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反对课堂教学中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活动。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中可以大班额的学生分组,形成若干个团队,团队内部是合作关系,与其他团队进行竞争。分组方式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革命诗词进课堂”以30人为小组进行集体展示,展示内容有规定动作和自由发挥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将集体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

问题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问题式教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问题集中到教师手里进行遴选分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后再向学生提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课前,以问题导入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以问题为线索,抽丝剥茧,层层分析,让学生习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预留下节课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收集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如能解决,可以下节课分享给他者,如不能解决,推进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问题,可以与其他学生交流,互相启发,获取新知。

〔参 考 文 献〕

〔1〕施兆莉.学生课堂权力、师生关系与课堂代际资源分配〔J〕.教育理论与践,2018,(31):55.

〔2〕王升.主题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3〕参见史根东.主题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

〔4〕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18.

〔5〕王升.主题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6〕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83:9.

〔7〕王升.主题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主体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浅谈高中物理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