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

2019-03-29 01:14蒋晨
戏剧之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

蒋晨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仫佬族音乐作为仫佬族历史留存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着很多挑战,本文将浅论这个问题

【关键词】仫佬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076-01

仫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及周边的区县。仫佬族的音乐活动源远流长,是仫佬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研究仫佬族的音乐、文化、历史,生产生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仫佬族音乐的现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些年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国家和各级相关部门也不断立法和出台相关政策保护这些珍宝。以仫佬族主要聚居地广西罗城县为例,早在2006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收录了仫佬族依饭节,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仫佬族婚俗、走坡节等六个项目,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于全县的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等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其中为代表的仫佬族音乐作为重要的载体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罗城县有十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传承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在一些重要的民俗节日“依饭节”“走坡”“三月三”时推广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拉近了“非遗”和普通大众的距离。

二、仫佬族音乐面临的挑战

(一)仫佬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仫佬族音乐产生的基础是仫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很多原本的仫佬族传统节日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以“依饭节”为例,原本是仫佬族人民在立冬之后择日向祖先还愿祈福,保佑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的宗教活动,由梅山道教的“师公”主持各项活动的流程和时间安排。现在这个节日宗教意义逐渐淡化,很多细则也与过去不同。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也存在科学的进步,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的影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仫佬族年轻人走出山村,对于传统的宗教活动不感兴趣,也不愿费时费力的准备这项节日。这些节日的载体,仫佬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网络的发展和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原本用于年轻人交友,互相交流的歌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走坡”这种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时候解决青年男女婚恋问题的节日也逐渐失去了意义。

(二)民俗旅游,大众媒体对于仫佬族音乐的影响。民俗旅游对于仫佬族音乐有着一定的传承和保护的作用,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仫佬族音乐的受众群体发生了改变,原本用于仫佬族人民祭祀、日常生产、生活、交友、娱乐等的歌曲,转变为游客旅游、猎奇、观赏。受众对象的转变也导致了仫佬族音乐发展的一些局限,一些宗教、生产的歌曲逐渐失传,娱乐性的歌曲受到了重视。艺术脱离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是没有生命力的。大众媒体的介入也对于仫佬族的宗教祭祀作用进一步减弱,而加强了其娱乐性,大众媒体的关注往往在于与娱乐性相关的“舞草龙”“千家宴”“打糍粑”等,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而这些却往往不是仫佬族节日最基本的功能。大众媒体在报道传播这些民俗节日时,也在片面的重塑着这些节日,并不能展现全方位的视角。

(三)“非遗”传承人的青黄不接。“非遗”传承人普遍存在着“老龄化”,传统传承人的培养主要是依靠老师傅的口传心授,目前的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都存在着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后继无人的情况。如何保护“传承人”是重中之重,“传承人”的保护不应该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时间,持续有效的保护,不能只依靠民俗旅游,过度的商业化对其本身具有破坏性。“非遗”应该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方面罗城县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基地,一年帮助三到五个村镇展开民间的依饭节活动。同时也要看到,地方高校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待提高。地方高校和“非遗”项目在同样的地理文化氛围中,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有着先天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在高校開展“非遗”课程,培养“传承人”,利用高校的学术氛围和人才优势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落在实处。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留存下来的灿烂瑰宝,仫佬族音乐由来已久,伴随在仫佬族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人们的喜爱。“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赋予了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内在生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传统文化逐渐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使命,希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2]冯光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2006(2).

[3]陈力丹,王晶.“伪真实”:媒介建构中的仪式景观 —基于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的观察访谈与媒体报道分析[J].现代传播,2010(12).

[4]雷晓臻.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传承及其演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31(2).

猜你喜欢
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庆祝成立30周年
广西仫佬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