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误区及对策研究

2019-03-29 00:58黄宇鹏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应用型校企

黄宇鹏

(福建江夏学院 发展规划与评估处,福建 福州,350108)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合并、升级,我国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高校,学界与业界将其统称为“新建本科高校”。这些新建本科高校多集中于非省会城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省会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有些新建本科高校一味追求向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发展越来越同质化,所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教育必须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学术型高端人才,也需要大批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应用型人才。”[1]面对新形势,《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首次提出了要“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同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3]。2016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4]。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5]的发展指标。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但应用型高校如何发展、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评价等基本问题,各高校还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专家、学者也对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梁秀生等[6]从就业的视角研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唐毅谦等[7]通过聚焦“创客式教育”的五大内涵,从创新创业的视角探索了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赵晓俊[8]从具体学科的视角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王保宇[9]从区域的视角研究了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高质量的就业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业是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最为核心的指标。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延续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一元培养模式。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在分析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误区的基础上,试图以实践为导向,探究产教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

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来,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尽管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的分类培养正在逐步落实,但成效并不显著,在思想认识、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教师发展等方面仍存在难以消弭的误区。

(一)思想认识误区:应用型人才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定位

我国的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各界对不同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已形成思维定势,即专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在不同培养定位的指导下,在课程设置上,专科教育更加注重实习实训课程,而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课堂理论课程;在毕业要求上,专科教育对学术论文的要求很宽松,而本科教育对学术论文的要求较为严格,研究生教育则更加严格。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等学历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依然有着较显著的人才培养区分,即专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随着大众教育的深入发展,本科录取率大幅提升,专科教育生源严重萎缩。为了应对这种转变,更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改革举措。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无论是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对普通教师来说,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一些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教师认为,应用型人才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定位,本科教育还是应对接研究生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由于思想认识的误区,更因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经验,多数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等方面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并不显著。

(二)培养目标误区:应用型人才只需要掌握一技之长

薛倩、马然[10]认为,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包括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充分发掘大学生的最大潜能。张学敏、侯佛钢[11]认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只是迎合社会需求,也有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培养,实施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注重学生关键性能力的培养。从高校改革实践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如何评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效,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囿于传统思维的误区,一些管理者和教师秉持“应用型人才只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理念,他们基于对职业教育的刻板认知,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从而有助于学生实现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12]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大学所要培养的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

(三)培养方法误区:重实习实训,轻课堂教学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全面开展,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积极推动转型,但转型中却伴随着探索的“阵痛”:于学校而言,实习实训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呈弱化趋向;于教师而言,理论教学更加不受重视,理论课程面临被整改或淘汰的窘境;于学生而言,热衷于创新创业及实习实训,更加不重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并不是纯粹的技能学习。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3]。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既拥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只掌握一门知识与一种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一门知识与一种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学习、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跨知识领域、跨学科的多元化知识体系。一些高校因为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够全面,步入了重实习实训、轻课堂教学的培养误区。

(四)教师发展误区:学术研究让位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考核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为此,很多高校出台了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方案,教师们更加积极地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及横向课题的申报。对于高校来说,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同时,学术研究也不容忽视。然而,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缺乏清晰的目标定位,对教师是否仍要做学术研究不够明确。很多教师由于对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片面认识,认为做学术研究是学术型高校的职责,应用型高校已没有做学术研究的必要;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已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便转去了研究型大学,研究型人才的流失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尤为显著。

三、产教协同育人,构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就应用型高校建设而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即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其中,校企合作的产教协同育人是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所在。

(一)师资队伍建设协同

培养新时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来,在学校倒逼机制及激励机制之下,“双师型”队伍虽不断扩大,但距离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开展以实践为导向、校企合作的产教协同师资队伍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设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目前,多数转型发展的高校并未出台针对高校自身实际的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应用型高校应尽快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教师赴企业实践的制度,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内容、形式、考核方式、激励举措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教师到企业实践不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应是基本原则。

2.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实力较强的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是高校与企业协同建设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首先,在企业选择方面,要选择实力较强且与本校学科建设对口的企业;其次,在组织管理方面,要由学校人事处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既要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又要兼顾各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再次,在培养培训模式方面,要与企业充分协商,既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生产,又能保证培养培训的成效;最后,在培养培训考核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的模式。

3.引进企业高级人才到高校任职或兼职。“走出去”“引进来”是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两种基本形式。创设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都是“走出去”的重要举措,而只有“走出去”还远远不够,还应实施“引进来”战略,引进企业高级人才到高校任职或兼职。企业高级人才虽然理论知识较高校老师有所欠缺,但他们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或企业生产营销经验,更能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从企业高级人才的实践教学来看,他们的课堂教学融真实案例、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在引进策略上,既可以引进企业高级人才到高校任职,也可以让他们兼职。

4.密切校企产学研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并非放弃学术研究。应用型高校的学术研究与研究型高校的学术研究应有所不同,应用型高校的学术研究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而研究型高校的学术研究应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因此,应用型高校应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密切校企产学研合作,最终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密切校企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高校应整合自身资源,创建以学科为基础的多个科研团队;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科研实力积极与企业对接。具体来说,一是鼓励、引导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学科研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与相关企业共建学术研究中心,如由福建江夏学院牵头成立的福建省“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联合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福建省永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学术研究中心。

(二)学生培养协同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实践为导向,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起来。

1.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协同育人模式。校企联合培养一方面可以充分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高校应创新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除了开展订单式培养之外,还应让企业深入参与课程方案、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形式、实习实训的设计。

2.建立产业学院。与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高级模式。所谓产业学院,是指“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目标,依托高校建立的具有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服务于某个行业企业的新型办学机构”[14]。产业学院的形式可以是高校的实体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组织。实体组织指有独立组织机构、独立专业、独立教师的与其他二级学院并列的组织,它接受学校的统一管理,但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自主权;虚拟组织指挂靠在学校二级学院、没有独立组织机构的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还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创办实体学院,虚拟学院在实际共建效果上往往大打折扣。

3.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一方面学校应与企业深度对接,共同制定实习实训方案,使学生的实习实训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考核,对只挂牌子不接受学生或不对学生进行有效培训的企业,要取消其实习实训基地资格。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三)专业设置协同

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虽然有自身的特色专业,但“特色”并不明显或很牵强,其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并不相符。专业设置同质化、缺乏特色是当下普通本科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专业设置要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就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该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15]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人才的判断标准首要的就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下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一些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因此,高校应与企业积极对接,与企业共同创设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课程内容,积极探索校企共建专业的长效机制。

2.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委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已汇编出版了《国家职业标准汇编》四个分册,基本囊括了当下所有的职业(新兴职业除外)。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严格依照职业标准招录和考核员工,但达到职业标准要求的员工一定是合格的员工。因此,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高校应与企业一道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专业教学标准要以职业标准为纲,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尽快上岗。

3.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僵化的顽疾难以革除有多方面的深层原因。一是长期以来高校的师资建设以专业为依托,改革或撤销专业将导致部分教师无课可上,因此变革的阻力和难度很大;二是多数高校人才引进经费不足或编制不足,导致创设新专业困难重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必须淘汰过时的专业,并创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专业,才能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短缺人才。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是高校应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中心的建设模式,构建以学科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将教师按所属学科分类合并,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二是拓宽建设思路,与相关企业共同建设新兴学科:三是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外聘其他高校教师或企业高级人才的方式,补齐新建学科的师资短板。

4.推动专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建设是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方式。专业集群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院”建群、以“核”建群和以“特”建群。所谓以“院”建群,就是以某个与产业对接较紧密的学院为基础建立专业集群;所谓以“核”建群,强调以某个或多个专业为核心建立相关的专业集群;所谓以“特”建群,则是以学校的办学特色来建设相应的专业集群。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应用’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培养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16]以实践为导向,开展产教协同育人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基本举措。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进行了界定,并明确了建设培育条件、建设实施程序和支持管理措施[17]。产教融合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更加明确了企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了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亲行业、重开放、创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建设。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