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聪琳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翻转课堂是时下大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变革。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所定义的师生关系,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革了长期以来“先教后学”的教学流程,取而代之以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教学流程的翻转,能够帮助降低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内化的次数,从而促进学习者获得知识。实现翻转课堂,除流程要素外,还应当添加另外两个要素:技术要素和环境要素。[1]其中,技术要素主要指用微视频(微课)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要素是指翻转课堂需要持续系统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真正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2]可以说,翻转课堂的实现是一个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erence P. 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3]而最早将这个概念用于教学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San Juan 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Penrose教授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课程就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4]
国内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的解读。关中客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5]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评、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6]
关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的起源,很多国内外文献将其归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从2007年开始,为了帮助缺课学生补课,他们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和教师实时讲解的音频,然后把视频上传网络供学生使用,广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两位教师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学生课前看视频、听讲解,课堂上答疑解问的教学模式,这就是目前多数人所理解的“翻转课堂”模式。[7]
事实上,上述的翻转课堂模式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代翻转课堂。张萍等认为,按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是否依赖信息技术—观看视频为要素,可将翻转课堂划分为第一代翻转课堂和第二代翻转课堂。其中,第一代翻转课堂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90年代在美国开始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被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取代,这一时期出现的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简称PI),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案例教学(Case Study),及时教学法(Just in Time Teaching,简称JiTT)等本质上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形式上都具备翻转课堂的特点:即要求学生上课前阅读学习材料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8]
第二代翻转课堂可以看作是信息技术下的翻转课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和“新”概念—“翻转课堂”这个具有概括性和时代感的名词成了教学改革的代名词,彰显技术对教学的巨大影响。2011年,加拿大的《环球邮报》将“翻转课堂”评为该年度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转课堂”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一波新浪潮。
与美国从上世纪80、90年代即开始的教学方法改革相比,国内的学校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灌输为主,教学方法改革在近几年才逐渐被提上日程。有些教师和研究者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信息技术层面上,片面地认为翻转课堂是由信息技术触发而且依靠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的教学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微课、MOOC或其它课程视频上。换句话说,把技术要素与翻转课堂划上了等号,而忽略了翻转课堂成功实施中必备的其它重要因素,例如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完善课程评价和整合信息技术等。因此,真正理解翻转课堂的教育学本质意义是国内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进行此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其顺序是先“传授”,再“内化”。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即微课)被移至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由原先课后做作业的活动转移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翻转课堂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对多的形式:不管是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还是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都是围绕着“学生为中心”展开;学生可以掌控自己看教学视频的进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法,与教师或同学交流,从而获得了学习上的主动权。[9]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成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研究者。[10]
其次,由于将教师的主要讲授时间移至课外,那么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学习活动时间。而这种学习活动的特点是既有教师的指导,又有同学的协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相较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课后独自做作业、单独思考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主要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和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等,充分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当教师进行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11]
在国内研究翻转课堂的学者中,南京大学的张金磊曾较早设计出了完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图1)。[10]该教学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张金磊提出,在这两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12]
图1 张金磊等人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在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更简洁、更便于实际操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图(图2)。该教学模型主要由课前、课上和课后三部分组成,其中两两产生一个交集,即:课前和课上均发生师生/生生交流;课上和课后都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前和课后学生均需要完成相应的作业。此外,微课视频贯穿整个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成为三者的交集。
图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图
笔者下面就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2》中的第一单元为例,说明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建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在进行微课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合理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微课制作。文秋芳教授建议采用这样的一种微课设计模式,即采取“选择主题-具化内容-确定目标-细化步骤-撰写脚本-反复修改-反复练习-制作视频”的顺序。[13]依照这个顺序,首先是选主题,这也是整个微课设计中最难、最重要的一步。可以这样说:选对了主题,微课就成功了一半。笔者在第一课的内容中选取了修辞手法“讽刺”(irony)作为微课制作和翻转的对象,原因是该选题趣味性强,展开讲解长度合适,且网络资源充足。最为关键的是,它是教材规定的有关文学因素的教学目标之一。选定主题之后,笔者就开始着手具化微课的内容。参照课本中已有的部分介绍,教师在网上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选择出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并严格确认相关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最后选定在微课中主要向学生介绍3种类型的“讽刺”—言语讽刺(verbal irony)、戏剧讽刺(dramatic irony)和情境讽刺(situation irony)。在介绍的过程中,每一种类型的“讽刺”均采用下定义和举例相结合的形式,且例子不超过2个,以控制微课的时长。遵循这样的原则,笔者开始着手撰写剧本。剧本的内容除了必要的知识要点和例子,还应该包括与传统课堂上课类似的诸如开场打招呼、过渡句、提问,以及结束语的设计。此外,微课的最后还应当给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布置作业等。写好脚本的初稿之后还应该反复推敲修改,确保内容准确,结构合理,语言地道,长短适中。需要强调的是,微课贵在“微”,因此长度不能过长,而应当从学习者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将时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定稿之后,就可以对应文本内容制作幻灯片。具体制作的过程本文不再赘述,但笔者认为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幻灯片的内容和设计应当尽量简洁明了,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内容完整即可,没有必要为了博取眼球而将幻灯片的内容做得花里胡哨,内容繁杂,反而会起喧宾夺主的反面效果。
一切准备妥当,下面就是微课制作的关键环节—微课视频的制作。这也是整个微课制作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步。目前,笔者所使用的微视频制作软件是一款专业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8。该软件功能完善且上手容易,适合需要经常制作微课补充课堂教学、帮助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师使用。笔者认为,用于平日教学的微课视频不同于以比赛为目的的微课制作,无须华丽,形式简单、内容明确即可,教师应当将时间和物质成本控制在最小值。
微课制作好以后,就应当交由学生自主学习了。笔者目前发布微课的渠道是超星学习通中专门开设的课程空间。超星学习通是一款由超星公司开发的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授课情况自己建立课程空间并邀请学生加入,上传学习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布置作业,发起签到、投票和测试等活动。其实,类似的移动学习平台产品还有很多,比如云课堂、对分易教学平台等。正是这些移动学习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帮助教师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的翻转,并且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第一次知识内化,[14]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提高主动性,从而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智能手机和其它移动设备的喜爱和依赖,将课堂渗透到学生的手机中,延伸到学生的指尖上,让他们在轻轻的一点-开-关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根据微课作业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观看视频之后自行找出每种irony相关的例子2个。而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内化的程度还不够,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最具有典型性的。这时,教师需要利用学习app提供的功能主动收集学生在这个阶段产生的疑问。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对课前作业进行检查和反馈,主要步骤可以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由小组选出最佳例子在全班分享。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难点所在,从而及时进行补充讲解消除疑惑,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第二次内化。采用这种方式,课堂讲解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了,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获得相关知识,并且知识的讲解可以被不断地重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会相应提高,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
教师应当在相关知识的课堂学习结束后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是布置新的作业,也可以提供内容程度更深的相关资源供学生课后自行学习使用。教师和学生可以随后在学习app上随时交流,答疑解问,共同探讨。可见,翻转课堂模式下的知识学习不仅仅是表面上流程的翻转,更重要的是翻转过程中的知识内化次数的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情景的设置,从而使得翻转课堂真正发挥其功效。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其真正目的是与学生互动。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是讲台上的主讲人,而是学生身边的引导者。教师应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保证学生的学习实实在在地发生。可以看出,实现翻转课堂的保证是要切实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领”上来。而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不问,任由学生自行学习。教师应该善于引导、乐于启发,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愿意说、敢于说而且会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