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辉 高忠严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遗传承人逐渐成为文化保护中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的同时,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着改革创新。本文将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天塔狮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240-02
一、综述
天塔狮舞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传统舞蹈,相传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华夏一绝。它的保护研究不仅对研究陶寺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而且还对美学、力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自身具有的娱乐价值、实用价值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6年5月20日,天塔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者李登山老艺人被文化部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塔狮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二、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一)非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
作为天塔狮舞的第六代传人,李登山也是从村中老一代人手中学习来的。在李登山小的时候,他们村每逢春节或者重大活动都会表演天塔狮舞这个节目,而他本人对天塔狮舞也格外喜爱。在他16岁的时候,有一次村里举行活动,原本是要表演天塔狮舞,但由于那天刚好领狮人生病了,村里一时又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村中临时决定取消这个节目。然而李登山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自告奋勇地说:“我领”。正是这次机缘巧合从此开启了他长达一生的舞狮生涯。
由于舞狮表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而刚开始的时候李登山的家人并不支持,每次演出都会受到家人的阻挠。有一次村里要举行表演,李登山的妻子就让他在家里看孩子,目的就是不让他去表演。但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悄悄地把孩子抱到表演场地,在他快要上场的时候就把孩子给别人抱,这样就顺利完成了演出。
李登山的家人對这一民间艺术并不热爱,他为了更好地把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选择了毫无保留地将其毕生所学传给所有热爱舞狮的人。在他成立的艺术团里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培养徒弟,一代一代的培养传承。除此之外,他还与当地的武术学校进行合作,并由他亲自给学生们上课。在他的推广影响下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学习狮舞的人。
(二)非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改革创新
1.名称的改变。天塔狮舞,原名叫做狮子上板凳。1996年时任襄汾县陶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登山决定对陶寺村这一中断多年的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恢复。在他们恢复以后,就代表陶寺村去临汾表演。在即将表演时,一些领导听说今天要表演的是狮子上板凳,就表现出了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领导要离开。但当李登山他们表演完之后,与会的领导感觉这个节目还不错,但就是名字太过庸俗,很难吸引别人。于是李登山回去之后就将“狮子上板凳”改成了“雄狮登天塔”。雄狮登天塔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2004年。2004年,他们因为要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作为舞蹈类的“雄狮登天塔”最后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天塔狮舞。
2.糟粕的剔除。在李登山之前的表演中,每当表演所需要的凳子搭起来都要鸣放鞭炮。鸣放鞭炮实际有两个含义:一是经过演员们的努力终于把凳子搭起来了,故而鸣放鞭炮以示庆贺。二是祈福,因为这一节目的表演具有危险性,所以每次表演之前演员们都要鸣放鞭炮祈求平安。但是到了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当地民众磕头烧香、敬献神灵的仪式。每次当凳子搭好之后,当地民众就开始烧香磕头、献供品、焚纸钱。李登山在1996年着手恢复起来之时首先取缔了这些封建迷信的成分,他坚决反对人们祭祀献神。因为他相信表演成功的关键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演员们扎实的基本功。
3.内容的丰富。最开始的狮子上板凳仅仅只有一头狮子和一个引狮员,一共三个人。到后来由于有了四角,就逐渐增加了四个人,四个人分工是:一个人一个角。每个角可以饰演任何事物,像鸡、猴、老虎这些都可以,只要凑够四个数即可。后来在李登山的创造性改变下,这一民间艺术变成了两头大狮子,并且这两头大狮子也有了性别上的区分,通常为一公一母,而公母狮子的区分标志就是它们额头前边的花子,绿花子是母狮子,红花子则为公狮子。除此之外,四个把四角上也统一都变成了四头小狮子。这样一来两头大狮子和四个小狮子就组成了一个家庭,别具韵味。
除了狮子数量上的改变,与此同时还增加了舞狮的情节和趣味性。当表演开始后,领狮人迅速上至塔顶,并且在塔顶表演“金鸡独立”“三角倒立”“辫腿”“空中倒福”等高难度动作。随后领狮人逗引众狮上塔表演,两头大狮子,一前一后,顺着天塔的底部左窜右跳,钻空而上,到达塔顶以后,两头大狮头对头,相互“接吻”“搔痒”。与此同时,四只小狮子从天塔底部的四角飞速攀登,并且当它们快接近顶端时,两头大狮俯身摇头晃脑,急切地向两只小狮探去,“亲吻”“舐舔”“抓搔”,四只小狮登上顶端时,表演“莲子开花”“倒挂金钟”“凤凰单展翅”“珍珠倒卷帘”等绝活。两头大狮则在塔顶翻腾跳跃,直立座顶,表演惊险的“水中捞月”“蜻蜓点水”等绝技。
通过李登山的这一改革创新,改革之后的舞狮相比之前的舞狮,不仅有了生动性和趣味性,而且更是将舞狮的惊、险、奇、绝、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4.道具的革新。李登山对舞狮道具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对服装和凳子的改变上。
对于服装道具,传统表演通常都是自己做狮子,这种人工做出来的狮子不仅简单笨重,而且还丑陋难看。随着演出的增多,李登山逐渐接触到更多的狮子造型,每当闲暇之际,他就会和其它舞狮团队交流学习,以此来改进自己的狮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会动的狮子耳朵就是跟人家南狮学的。
在凳子方面,他不仅将板凳的高度增加到了十五层,而且他还开始自己制作凳子。这个节目曾经几次失传,其原因和道具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原先舞狮所需要的板凳都是他们从各家各户借来的,这种借来的板凳不仅用料不一,而且尺寸也很难统一,危险性极大。而他们自己做的凳子不仅用起来方便,而且在凳子上还有螺丝,能拆能装,便于携带。
(三)非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这一民间文化,李登山于2000年亲自组织成立了天塔狮舞文化艺术团。在艺术团中狮舞表演人员并非固定不变,它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之所以要成立这个艺术团,目的是为了有一个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可以让更多热爱狮舞的人学到这门技艺,而不至于失传。天塔狮舞文化艺术团的成立对于弘扬这一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陶寺的雄狮登天塔不仅被视为襄汾县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节目的代表,多次赴临汾市表演,而且还赴省城太原与晋中的榆次市参加了全国的民间艺术调演。2003年春,他们应有关部门的邀请去北京龙潭庙会上进行表演,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和海内外游人的一致称赞。2004年8月,他们亲赴杭州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并且通过自己精湛的表演技艺不仅获得了一致好评,而且还获得优秀奖的荣誉。观众盛赞:“雄狮登天塔,乃华夏一绝也!”特别是2006年,天塔狮舞的表演者李登山老艺人被文化部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塔狮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使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了更大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通过对天塔狮舞传承人李登山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的保障,而且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
[3]陈玉士,乔建军.龙乡陶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德功,曹志恩主编.陶寺烽烟[M].襄汾文联,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