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州单台戏的艺术特征

2019-03-28 10:50徐文博黄浩斌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传承

徐文博 黄浩斌

【摘 要】单台戏是化州最具特色、最古老的传统戲剧之一,属于木偶戏中的单人戏,它曾经是化州受欢迎的戏剧表演之一,现今却因为各种原因将要失传。单台戏作为民间的表演艺术,具有珍贵的民间戏曲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化州地区的艺术发展和历史文化有很大作用。因为缺乏单台戏的文献记载,笔者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相关资料以及采访仅存的艺人,主要从唱词唱腔、伴奏音乐等方面来论述化州单台戏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化州单台戏;艺术特征;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021-02

化州单台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当地具有特色的戏剧文化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化州人民的人文、艺术及审美等发展,而且对研究化州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美学、戏剧发展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但是单台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现今只有在化州地区乡镇或农村的“年例”①和庙会上才能看到其表演。

一、化州单台戏的起源与应用

(一)化州单台戏的起源。化州的单台戏是木偶戏在化州发展传承的一个文化结晶。相传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戏从中州地区传入化州,经过历代艺人的创新改良逐渐发展而来。

化州单台戏是一个集唱、做、念、打、奏乐为一身的木偶戏剧种,因其演员只需要一人,且戏金不高、戏台搭建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低、娱乐性高等特征在化州广受欢迎。

在“文革”时期,单台戏以“破四旧”的名义遭到了破环。“文革”过后,20世纪80-90年代,单台戏最为兴盛,据艺人描述,一场戏多有五六百人观看,少时也有一两百人。现今,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加上年轻一代对单台戏不了解、单台戏内容陈旧等原因,单台戏逐渐淡化出人们的生活。

(二)化州单台戏的应用。单台戏应用上可分为日常、节日、祭祀三类,但是在各类应用上剧目没有明确规定,都是按照出资人的要求和场合适当选择剧目。[1]

1.日常应用。日常应用,一般都是在农闲,由民众集资或私人出资请艺人去表演。大多选择喜剧或神话传说,表演地点一般都在村里的庙前或塘前。单台戏表演的天数和场次不固定,主要看出资人的要求,一般是两三晚。

2.节日应用。节日可分为传统节日、结婚喜庆日、进宅吉日和年例。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里,为了增添气氛和祈福的需要,村社会集资请单台戏艺人表演。

结婚喜庆日单台戏的表演必不可少,一般都在女方出嫁前一天表演,目的是祈求早得贵子。

新居进宅也会请上单台戏艺人表演助兴,艺人在表演前为宅主人说上好话祈福。

年例是化州地区盛大的传统习俗活动,单台戏必不可少,结束白天的游神、宴请活动后,晚上进行表演,年例的木偶戏以娱乐为主,为节日增加气氛,祈求神灵保佑。

3.祭祀应用。祭祀应用就是各乡村、宗祠集体祭神和祭祖的时候请单台戏艺人做戏,做给神看。在祭祀表演前都会由艺人先念一段请神词,用来为人们祈福。

二、化州单台戏的艺术特征

(一)表演形式。化州单台戏属于杖头木偶,属单人木偶戏,由艺人以叙事的方式,集唱、念、打、演为一体的表演。

木偶通过艺人操控表演,一场戏的木偶一般有六七个,同场的木偶有时也达四五个,艺人一次只能耍两个木偶,其他木偶便插在戏台的木偶孔里。艺人往往要一人操控多个不同的角色,这要求艺人必须对每个角色都有深入了解,将剧本内容牢记于心,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艺人还需要有随时切换角色的能力。

戏台用竹木搭建而成,前面挂约一米高的围幕遮挡木偶艺人,让观众看不到艺人的操作,戏棚中间挂一块背景布,背景布前方为表演区,后方为艺人和木偶准备区。

(二)剧目特点。单台戏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事迹等,长剧可以演上十几天甚至半年,短剧也能演上五六天[2]。但剧本缺少文字记载,大多是口头传承。

单台戏剧目类型主要分为喜、悲、文、武、杂五种,演出较多的有以下剧目。

文戏:《肖永伦》;武戏:《攻打炮台关》《二打灯玉山》《三打黄花山》;杂戏:《火烧石室》《陈大成》;喜剧:《杨家将》之《穆桂英招亲》;悲剧:《陶三春》《崔文瑞》(这两本戏既是文戏,也是悲剧)。

这些剧目大部分都体现了扬善贬恶、匡扶正义的思想,通过说唱的形式把这些思想传播给民众,起到教化作用。

(三)唱词特点。单台戏的唱词采用化州话,具有即兴性,没有固定剧本,需要艺人根据故事大纲和情节进行即兴编剧,这需要艺人有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文化基础。唱词一般以叙事为主,多采用五字句或者七字句,数句为一段,每句句尾押韵,偶尔加入一些即兴说白,让人忍俊不禁。

(四)唱腔特点。化州单台戏的唱腔以说唱形式表演, “说”是有一定节奏的念诵,或带有音调的吟诵,在叙事之中抒情,所以说和唱的结合十分自然。

单台戏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而表演的艺人只有一个,这就要求艺人对每一个角色有所了解,根据角色的年龄、性别、身份,选择不同的音色、语气、语调节奏来进行演唱。比如唱文生使用语速舒缓的唱调;唱武生用比较阳刚的、坚定的唱调;唱花旦使用假声或者真假声结合的唱腔。

在男女角色对话时男角用真声,女角用假声,唱词句末加上“咿~”或“哎~”的假声长音以表示这是女角色。例如在单台戏《花金龙上山》中恩秋容与花金龙对话,恩秋容:“秋容我问声花公子呐,你宜家娶妻也未曾咿~”。

(五)伴奏特点。单台戏的伴奏为锣鼓乐,伴奏乐器有文锣、云锣、戏鼓、曲尺四件。锣鼓伴奏主要用在角色的出场和过门。不同角色所用锣鼓伴奏的速度各不相同,击打方式也有所差异,文戏采用缓慢而中速的节奏,武戏采用急速的节奏[2],男角上场时多用文锣,女角上场多用云锣,显得文静端庄。

文生出场音乐,用文锣、戏鼓和曲尺三样打击乐器,先用曲尺敲出中速的节奏,紧接着就是锣鼓乐,在节奏较为宽松的伴奏音乐中文生出场。

武生出场时所用乐器和文生一样,但是在节奏和速度上有所差异,相对于文生,武生的伴奏更加紧密,速度更快。

花旦出场音乐速度为中速,加入了云锣伴奏,云锣的声音清脆而内敛,凸显出花旦的女性端庄文雅的特征。

各角色的过门音乐和出场音乐基本一样,以出场音乐为原型进行变奏、缩短或重复来进行演奏,演奏时间由艺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

三、化州单台戏的价值

(一)艺术价值。单台戏的木偶制作精美,选用木质致密细软、不易干裂的松枝木进行雕刻,“雕制木偶头像,需要用刀、锯、斧头、大小圆方凿等一系列工具,用上述工具把头顶、眼眶掏空,颈部钻孔,利用铁丝和竹片使眼珠可以自如转动,下巴可以上下活动。”[3]头像雕制好打磨光滑后用红、白、蓝、黑等颜色根据木偶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角色来进行彩绘,最后套上制作精美的戏服和头冠,一个木偶就正式完成了。单台戏的木偶制作和彩绘体现了古代化州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价值。

(二)社会价值。化州单台戏借偶演人,在人物特色上,有正、反、好、坏、忠、奸、善、恶的对比,褒贬分明。“木偶戏的内容虽然来源广泛,但总体来说所反映的大多都是英雄将相义薄云天、忠臣孝子贤良淑德,以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等内容。”[4]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化州单台戏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对发展和传承中华文化有重要作用。并且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国外的木偶艺人来化州与單台戏艺人进行文化交流。

四、化州单台戏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当前化州单台戏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单台戏艺人已现存无几,据笔者所采访的单台戏艺人,整个化州地区不超过十个,年轻一代传承者几乎为零。由于历史上木偶戏艺人的社会地位低微,历史记录较少,故传承谱系只追朔到曾严垳一辈。单台戏艺人最大年龄为85岁(黄耀光),最小年龄为55岁(吴亚秀),最高学历为高中(曾郁封),传承方式皆为师传。由此可见单台戏传承面临的问题有三点,一是老龄化严重;二是艺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三是人们对单台戏的认识度低。

政府应该重视对单台戏的传承发展,早在2016年化州市木偶戏协会就正式成立,对分散在各个乡镇仍在从事单台戏表演的艺人进行优化整合,但是除了对各乡镇艺人进行整合成立木偶戏协会之外,并没有给艺人们带来任何实际的便利和好处。

(二)发展

1.重视单台戏的理论研究。政府部门成立相关的研究小组,到各乡镇搜集单台戏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地区、传承谱系、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填补单台戏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2.推陈出新。去掉一些过时陈旧的戏剧内容,多加入现代元素,凸显年轻人的年龄特征,唱出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根据近代所流行的故事改编成戏剧,让年轻人对单台戏产生兴趣。

3.强调对传承人的能力培养。2016年化州市成立了化州市木偶戏协会,可以定期举行交流会,给艺人们进行文化知识培训,提高艺人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曲艺知识方面多请其他地区优秀的传承人进行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努力推广木偶戏,政府联合学校、艺人开展“木偶戏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单台戏走入校园,让年轻一代了解单台戏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学生对单台戏的兴趣,对感兴趣的孩子进行培养。

4.完善保护机制。单台戏作为化州地区的文化遗产,政府应对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政府尽快建立相关的保护条例,给予单台戏艺人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艺人创新,对优秀的作品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保存。

单台戏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美术价值、民俗价值等都理应成为化州地区的文化魁宝之一。它的传承和保护需要重视,它的资源需要扩大并有效利用,单台戏需要重新恢复活力。

注释:

①粤西地区盛大的传统节日。

参考文献:

[1]林玮.广东木偶戏研究简述[J].戏剧之家,2015,(17):9-10.

[2]周茂.浅谈高州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J].神州民俗,2013,(16):106-108.

[3]王伽娜.高州单人木偶戏与大班木偶戏表演之比较[J].肇庆学院报,2008,29卷(第6期):85.

[4]何朗.高州木偶戏传承人保护的调查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传承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