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野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与改进

2019-03-28 14:42:16林情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立德中学法治

林情华

(福州延安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强国工程”,“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将“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下一阶段做好教育工作的重点。在“立德树人”教育观视野下,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另一方面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暴露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探讨在“立德树人”视野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拓展。

一、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中学道德与法治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课堂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当前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着授课教师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上理论知识点与事例结合不够、初高中教师之间没有做好课程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盲目认为自己教授的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只要“照本宣科”,完成要求的授课时长即可,没有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

2.教师教学准备虚于应付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都进行了要求,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进行规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将编写教案认为是“应付检查”,甚至盲目认为人文学科具有难以量化的特点,造成一些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教学过程不够合理。部分教师在落实教育部要求的“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不够到位,备课时往往“各自为战”,教师集体备课和集中讨论两项制度如同虚设。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造成学生对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师生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讲,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升学、中考等考试中占的分数较低(福州地区2019年中考总分670分、道德与法治为20分),大部分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依然较为“功利”,很多时候都只对考试中可能考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背诵,并没有生发出兴趣,能自觉对道德与法治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从教师角度来讲,当前的大部分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政治、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将教学内容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提高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往往只在课堂上只采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偶尔对学生进行提问,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不佳。[1]这种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课程知识点,但是会导致学生产生对知识点理解不深、容易遗忘、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够广泛采用讨论法、启发法、案例法等方法进行结合式教学的教师较少。

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相关问题解决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尝试从做好讨论式教学、代入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行合理拓展和创新。

1.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学习不够主动等问题,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尝试解决。一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课程负责人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每次备课前告知本次集体讨论要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教案撰写、总结近期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平时多进行讨论交流,提升教学水平。二是引导学生讨论课程相关内容。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针对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听取小组代表的发言,了解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以进行时政演讲和比赛。三是建立学生讨论微信、QQ群,利用课余时间在群内发布相关文章、视频、课外讨论话题等,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平时对热点新闻、人生理想等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2.采用代入式教学方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要想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重视代入式教学法的作用。习惯针对中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死记硬背等问题,教师可以尝试进行代入式教学,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前都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预习准备,在课堂上随机抽一名学生,给予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班讲解课程内容,由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特别针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认真撰写教案,明确本节课的授课目的、授课计划、授课方法,针对学生讲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能够做到准确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3.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促进思维可视化

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增强学生兴趣,促进思维的可视化。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时政事例向学生进行讲解,还要增强自我总结归纳能力,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将归纳总结的实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国体”和“政体”等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往往由于平时接触较少而难以理解这些知识点。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备课时自己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根据“国体”“政体”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出各类“国体”“政体”之间的主要相似点、不同点,通过PPT绘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4.改进完善中学道德与法治工作的评价机制

一是结合课程标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整合评价体系。二是改变部分督导人员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无足轻重”的观念,纠正“蜻蜓点水”式的检查方法,对课程教学进行从严督查、按期整改。三是建立起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激励机制,给予优秀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同时通过一些惩罚措施达到负向激励的效果。四是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道德与法治考核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体系中,把综合评价作为学校评优和高校招考的一项参考,放入学生档案。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进完善, 才能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

猜你喜欢
立德中学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在多解中学创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