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海
(滨州市沾化区卫生监督所,山东滨州 256600)
手足口病是源于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据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患儿在患上手足口病后,会出现口痛、低热、厌食、手足口腔溃疡甚至是皮疹或疱疹,严重情况下会引起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及心肌炎等并发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目前,社会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没有特效药物,在预防时,也没有特效的疫苗,即使是在临床治疗时,也只会提供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因此,在预防和控制上,提前发现患儿身患小儿手足口病时,就要立即进行隔离和诊治,并且加强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这是十分必要的[2]。该文以该区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并探讨预防、控制及效果观察。
收集选取并分析该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38例,年龄分布情况为:年龄为1~7岁,1岁以下患儿 18例,1~2岁患儿 25例,3~4岁患儿 20例,4岁以上到7岁患儿15例,年龄均值(3.56±1.31)岁。
具体小儿手足口病症状表现为:咳嗽患儿25例、恶心呕吐患儿22例、皮疹或疱疹患儿16例、低热患儿15例。
将该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整理整齐,依据资料,在患儿入院确诊后,均使用维生素B、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在服药后,根据每位患儿的具体表现和病情情况调整个人剂量。此外,患儿的饮食也要多加注意,主要服用易吸收、消化,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保证达到儿童每日的身体营养所需。对于低热症状患儿,使用物理降温方式,若物理降温无效,使用布洛芬缓释颗粒进行降温。同时,综合患儿的病情在治疗后,给予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温水冲服,3次/d,1个疗程1周。在治疗期间,要做好患儿和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和护理干预工作,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继而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配合度。
通过记录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情况、临床治疗效果、不同年龄段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不同季节小儿口足病发病情况来观察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情况,
其中,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疗效阶段。显效:经治疗后,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全部消失,身体恢复至正常健康儿童水平。有效:经治疗后,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有改善,身体明显恢复些许。无效:经治疗后,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症状、身体情况和治疗前相比基本无改善之处,标准也没有达到有效、显效的标准。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版本:SPSS 19.0)对组间统计数值进行运算分析,对应执行t检验、χ2检验用以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对应以()、[n(%)]的形式来表示计量、计数资料统计情况,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咳嗽患儿25例,发病率32.05%、恶心呕吐患儿22例,发病率28.21%、皮疹或疱疹患儿16例,发病率20.51%、低热患儿15例,发病率19.23%,并发症发病概率较高。
经治疗后,小儿手足口病显效患儿21例,治疗有效率26.92%,有效患儿44例,治疗有效率78.56%,无效患儿13例,治疗有效率16.67%,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3.33%。
经过治疗期间记载分析,发现:1岁以下患儿19例,发病率 24.36%,2~3 岁患儿 25 例,发病率,32.05%,4~5岁患儿22例,发病率28.21%,6~7岁患儿12例,发病率15.38%,从中可以看出,5岁以下幼儿更容易患上小儿手足口病,总占比达到84.62%。
经过治疗期间记载分析,发现:春季小儿手足口病组患儿出现13例,占比16.67%,夏季出现患儿35例,占比44.88%,秋季患儿出现23例,占比29.49%,冬季患儿出现7例,占比8.97%,由此可见,夏秋两季的确是小儿手足口病高发期,总占比达到74.36%。
小儿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科传染性疾病,对儿童的危害性极大,而其诊断依据为:(1)患儿发病急、体温发生急剧变化,,一般往高温方向发展,口腔、手掌、脚掌、臀部、膝盖等部位都会出现斑丘疱疹甚至皮疹,疼痛感明显,并且会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表现为咳嗽、恶心呕吐等。(2)重症患儿还会出现脑炎、肌肉痉挛、肺水肿的症状。(3)诊断患儿是否为小儿手足口病主要检查源是血清、粪便和疱疹液[3]。
(1)加大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社会宣传教育。在社会上,多大增加小儿手足口病的宣传,让家长和孩子们都可以知晓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发诱因、传染性、危害性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科技和公共宣传栏等扩大宣传,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度。通过大幅度的宣传,人们起码会知道,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亲手接触患者的皮肤、疱疹液粘膜以及感染者的粪便、分泌物和其使用过也污染过的玩具、手绢、母婴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4]。传播途径多样且防不胜防。特别是家有5岁以下幼儿的家庭,夏秋炎热季节时,幼儿使用的儿童物品、食物及饮水等都要进行定期消毒,也要保持房间内空气的流通。减少带幼儿外出去人特别多的公共场所的次数,注意幼儿的自身的卫生习惯,要帮助幼儿养成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习惯[5]。
(2)幼儿园、学校要加强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幼儿园、学校作为大批幼儿齐聚的地方,对于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方面,自然要万分重视。因为一旦出现一个小儿手足口病的患者,在众多孩子齐聚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大规模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幼儿园和学校方面要做好每天的园区消毒工作、儿童用具的消毒工作还有儿童测温检查,一旦儿童出现发热或者疱疹情况,立即送去医院检查。
(3)医院方面要做好隔离消毒举措。医院同样是大批幼儿聚集的地方,也有许多其他患者,环境更为复杂,因此,医院在隔离消毒方面要更加严格,除了隔离室要定期进行消毒通风意外,也要准备消毒液,来就诊的儿童和看诊的医生护士也要随时清洗,隔绝部分传染病毒。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加强和幼儿家长的沟通,普及小儿手足口病的知识,让家长严格按照医嘱处理好患儿的各种生活用品和个人物品等,并教育家长对患儿的饮食、生活等进行监督。
(4)严格把关患儿的口腔卫生工作。患儿患有手足口病期间,其个人用品如餐具、衣物、玩具等都要做好消毒工作,患儿在用食期间,要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清洁口腔,餐具要单独使用,不要使用一次性餐具或者和大人共用。
(5)对患儿进行心理指导。患儿确诊入院治疗后,医护人员一定要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和患儿交流,并以专业的态度交代家长相关事宜,缓解患儿和家长的紧张、担心的心情。治疗期间,也要随时注意和家长和患儿的沟通,提高家长和患儿的治疗依从度和配合度。当患儿的心理情况不佳时,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疏导,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成功度。
(6)医护人员要随时对患儿进行监控。患儿治疗期间,要时刻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如嗜睡、精神不佳等精神状况,或是呕吐、恶心、发烧等病发身体症状,一旦出现任何不利情况,要及时报告主治医师,以便尽快进行相关治疗[9]。同时也要保证患儿所处环境符合治疗环境,衣服、床单被罩等都要定期更换,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出院后,医护人员也要告知家长谨遵医嘱,消毒、补充营养等短期内都要定期进行,最好坚持长期习惯,避免以后再出现相似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