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张 鹏,尚 俊,马 原
(1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骨科,临汾 041000;2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一科;*通讯作者,E-mail:xjjgyymy@126.com)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后凸畸形的特征是胸后凸增大以及腰前凸减小,呈车轮状或者大“C”形状[1],由于患者胸后凸增大,导致其重心向前,失去矢状面平衡,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往往会选择屈髋屈膝,保持重心向后,为了恢复患者矢状面平衡,解除平视障碍,消除对胸腔和腹腔脏器的压迫[2,3],往往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矫正后凸畸形[4],手术的目的是使患者恢复矢状面平衡[5],能够直视前方,并且解除对脏器的压迫。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截骨矫正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主要有(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关节突截骨、椎弓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全脊柱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6-8]。本研究主要就腰2节段全脊椎切除术(VCR)和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VCD)术式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的生物力学进行比较,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本研究通过的患者CT断层图像,导入计算机建模软件(Mimics 17.0、Geomagic Studio 2013)建立了与实体相似的后凸三维模型,并通过软件测量计算得出恢复矢状面平衡的最佳截骨角度,在已经建立的虚拟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截骨,安装钉棒内固定,最后输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15.0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数据,综合分析和比较生物力学参数。
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选择1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志愿者。患者,艾某,男性,维吾尔族,30岁,身高172 cm,体质量70 kg。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拍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与核磁共振扫描,同时行CT薄层扫描,扫描区间从C1水平至骶尾骨,扫描层厚1 mm,排除脊柱及脊髓其他病变,结合病史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COBB角为:30.9°。
建模软件:Mimics 17.0(三维医学建模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3(模型优化,并建立NURBS曲面)。UG NX8.5(在模型上加载内固定,进行手术截骨操作)。Ansys workbench 15.0用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通过东芝320排CT对患者行薄层扫描,共获得间隔1 mm,重建厚度0.5 mm,二维平面图像分辨率512×512,每像素0.873 mm的CT断面图像2 434张,保存文件的格式为DICOM。导入建模软件(Mimics17)建立初步三维模型(见图1),再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优化模型,并建立NURBS曲面。应用UG NX8.5建立脊柱实体模型,利用软件的实体功能切除部分无用的骶骨实体模型,在C1顶部建立载荷平面,以方便受力情况的设置,使用曲线和草图功能,建立连接椎体之间的钙化韧带模型。完成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三维模型的建立。并对该模型进行3D实体打印(见图2)。
图1 CT三维重建和利用建模软件Mimics 17.0建立的三维模型Figure 1 CT 3D reconstruction and 3D model established by modeling software Mimics 17.0
图2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3D打印模型图Figure 2 Kyphosis 3D printed model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本研究的计算方法采用肺门-髋轴计算法[9],首先在全脊柱侧位X线片寻找肺门以及髋轴的中点,并在模型上模拟出髋轴中点的位置,测量骨盆入射角PI为35.4°,通过tPT=PI×0.37-7°计算得出tPT为6.98°,在计算机上准确定位肺门的位置,并绕截骨顶点旋转肺门至躯体重力线上,通过上述计算测量得出,在腰2椎体上预截骨角度为:38.9°(见图3)。
在模型腰2椎体上进行模拟脊柱去松质骨截骨,切除范围主要包括椎体后方棘突,上下关节突,椎板,对椎体进行Y形截骨,并对截骨面行后方闭合,前方张开。在模型上进行全脊椎截骨,该术式主要切除截骨椎体,以及截骨椎体节段的椎板,棘突,关节突和横突,最后对切除椎体后空置部分进行钛笼支撑植骨。两种方式截骨角度均选择为38.9°。使用UG NX8.5软件安装内固定,截骨椎体上下各三个椎体安装12枚椎弓根螺钉+钛棒固定(见图4)。
图3 腰2截骨角度的测量Figure 3 Measurement of the waist 2 osteotomy angle
将建立完成的截骨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15.0中,设置材料参数[10,11](见表1),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加载载荷,计算得出数据。比较不同截骨节段下上下各三个椎体12根椎弓根螺钉+钛棒固定的应力。
A.腰2节段VCD截骨模型 B.VCR截骨模型图4 两种不同方式截骨模型图Figure 4 Two osteotomy models established by two different ways
表1脊椎,椎间盘及韧带材料参数
Table1Parametersofspine,intervertebraldiscandligament
结构弹性模量(MPa)泊松比皮质骨 120000.3松质骨 120000.3椎间盘 120000.3韧带 120000.3螺钉 1.034×1050.35钛棒 1.034×1050.35钛笼 1.034×1050.35
成功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椎体,椎间盘及脊柱韧带。VCD截骨模型共划分十节点四面体单元948 874个,1 564 477个节点,VCR截骨模型共划分十节点四面体单元931 969个,1 548 812个节点,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两种不同截骨方式下椎弓根螺钉、钛棒等效应力,VCD和VCR截骨模型从T11-L(胸11节段左侧)至L5-L(腰5节段左侧)以及钛棒、截骨接触面等效应力见表2、图5、图6。
表2两种不同截骨方式的应力(MPa)
Table2Stressoftwodifferentosteotomymethods(MPa)
项目VCDVCRT11-L40.94618.899T12-L67.2613.133L1-L493.64120.78L3-L304.0591.177L4-L75.35941.979L5-L146.31138.84钛棒391.01109.04截骨接触面等效应力6.722713.318
T11代表第11胸椎、L1代表第1腰椎、L代表左侧
图5 去松质骨截骨术内固定应力示意图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rnal fixation stress of decancellation osteotomy
图6 腰2去松质骨截骨术接触面应力Figure 6 The contact surface stress in waist 2 decancellation osteotomy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截骨术包括经椎弓根截骨术(PSO),全脊椎切除截骨术(VCR),去松质骨化截骨术(VCD)。王岩报道了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该术式的优点是切除椎体后方的骨松质,行截骨断端闭合,前方张开,一方面由于松质骨的切除,使得截骨面皮质骨闭合,更有助于后期骨性融合,而后方闭合及前方张开也有效地减少截骨量。全脊柱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是指完整切除1个甚至多个脊柱节段,包括相邻的椎间盘结构。该手术主要切除预截骨椎体,以及椎体后方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和横突,由于前中柱椎体被完全切除,必须对切除位置进行钛笼支撑植骨,保证脊柱的稳定性。由于对椎体以及后方的结构完全切除,故可以达到同时矫正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的畸形的目的。可以用于重度后凸畸形[12,13]。其最大截骨角度均优于另外两种术式。
针对同样的患者,选择不同的截骨术,以及截骨角度和截骨椎体的选择对术后内固定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去松质骨截骨术(VCD)和全脊柱截骨术(VCR)在临床上已应用于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其矫形疗效的报道也较多,但术后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故本研究初步尝试在两种不同截骨术式下螺钉、钛棒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手术应用提供一定的生物力学基础。
本研究选用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由于后凸畸形是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不恰当的姿势,导致并发后凸畸形,所以外科手术截骨矫形是唯一能够矫正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选择腰2椎体作为研究目标,不仅是因为其椎管容纳的为马尾神经,不易损伤脊髓,还因其能够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而在临床实践中,腰2椎体也是脊柱外科医师最常选择的截骨椎体之一,故本研究选择腰2椎体作为截骨节段。此外,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还具有以下特点:①模型的构建基于CT扫描数据,具有准确度高,力学相似性与几何相似性优等特点;②数据来源于DICOM原始图像,建模过程均由软件完成,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③建立的模型不仅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还可以输入CAD软件进行实体3D打印,实现模型多元化的应用。我们还将骨盆位置性参数纳入截骨角度的预测,通过计算得出科学的结果,并将其应用于本研究中。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横向比较下,腰2椎体VCD截骨方式下的有六个节段椎弓根螺钉和钛棒的等效应力均要高于腰2椎体VCR截骨,其螺钉应力分别为40.946,67.26,493.64,304.05,75.359,146.31 MPa。钛棒等效应力为391.01 MPa。差距最大的为L1节段,差值为372.86 MPa,前者是后者的4.08倍。腰2 VCD左侧钛棒应力是腰2 VCR的3.58倍,两者相差281.97 MPa。从截骨接触面应力比较得出,腰2 VCD截骨方式低于腰2 VCR,分别为6.722 7 MPa与13.318 MPa,后者是前者的1.98倍。纵向比较:两个不同节段截骨螺钉应力均集中于手术截骨椎体上个节段,腰2 VCD手术椎体上下节段螺钉应力为493.64,304.05 MPa,远高于末端的40.946 MPa和146.31 MPa。此外,根据螺钉应力分布图显示发现,应力集中于螺钉颈部,这也符合临床螺钉断裂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腰2 VCD的钉棒应力明显是要高于腰2 VCR,两者差距明显,考虑原因主要是由于VCD截骨术切除椎体部分后行后方闭合,前方张开,类似“Y”字形状,而脊柱的稳定性主要来自前柱或者前中柱结构的稳定,恢复前柱稳定性是防止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重要措施,有研究也表明,在椎体前柱损伤时,由于前柱的不稳定,导致轴向剪切力增加,是造成椎弓根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力学因素[14]。因此,对于恢复前柱的稳定性对于预防内固定失败显得尤为重要。而本研究中VCD截骨术由于对椎体行“Y”形截骨,导致椎体前柱张开,这就导致出现上述稳定性较差的情况,而VCR截骨术由于是对椎体及其后方的结构全部切除,并使用钛笼对其进行支撑,对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优于VCD截骨术。这也是导致两者内固定应力差距明显的原因之一。由于VCR手术切除范围大,出血多,神经损伤风险高,同时对术者的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对于改良版术式VCD来说,弥补了VCR手术的缺点,其手术切除范围小,出血少,神经并发症也比VCR术式低,这样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对VCD截骨术在前柱张开的情况下,对其张开部分进行植骨融合,这样不仅能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并发症,同时还能够汲取VCD术式的优势。由于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韧带以及椎间盘都已经严重骨化,基本没有活动度,故本研究只选择静态的模型进行研究,未选择屈伸,侧弯,旋转状态下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首先,传统的截骨术缺乏术前的规划,对截骨角度凭借经验判断,这往往导致矫形不足或者矫形过度,本研究将骨盆位置性参数纳入研究因素,科学地预测截骨角度,对于术后矢状面平衡的重建有重要意义,其次,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矫形相关生物力学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在截骨矫形角度的预测,截骨方式和截骨椎体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将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考虑到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个体差异较大,而本研究仅对于车轮状后凸患者有一定的意义,而针对于其他类型后凸的患者则有待于进一步大量实验样本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