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医药类在校生参与基层健康服务调查与分析

2019-03-28 09:56李红丽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在校生学时医药

李红丽,和 杰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 郑州大学商学院, 郑州 450046

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从2015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1]。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由于老年人医疗健康需求注重就近、便捷,基层卫生机构自然成为老年人日常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问题也必将日益突出[2]。高校医药类在校生依据其在校所学医药专业知识,经过基础培训后,能够辅助完成健康知识传播与教育、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咨询、体质辨识、慢性病患者管理、患者定期回访、临终关怀、心理疏导等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一部分基层健康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医药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3],另一方面还可以部分地缓解基层健康服务人才资源的短缺,使基层卫生机构的专职医务人员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完成相对复杂的、有难度的健康服务工作。为此,了解河南省高校医药类在校生参与基层健康服务的现状,推进医药类在校生参与基层健康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将有助于社区居民接受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实现高校与基层卫生机构间多方共赢格局。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河南省85所高校中筛选出开设医药类专业的本科高校共18所,其中15所为公办高校,3所为民办或联合办校。综合考虑15所公办高校的医药类专业开设情况和办学实力,课题组选取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南阳理工学院、许昌学院等7所本科院校作为调查高校,对7所高校医药类在校大二及以上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1.2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调查表[4-10],主要内容包括医药类在校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意愿、目的、信息来源、参与内容和形式;医药类在校生参与基层健康服务的岗位选择与胜任力自评;实践课程开设的建议等。

1.3 调查方法

针对7所高校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医药类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学校、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总数随机抽取5%~10%的比例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在各高校辅导员教师协助下,集中发放调查表,集中收回。2017年4月至6月间,在河南省7所高校共发放调查表3 746份,收回调查表3 74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调查表3 722份,有效率为99.36%。

1.4 专业归类

由于各高校开设专业有一定差异,为了便于统计分析,课题组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各高校的不同专业按五大学科门类做如下归类处理[11],如表1所示。

表1 河南省7所高校开设的医药类专业归类一览表

1.5 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 3.1进行双人双盲录入,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多次验证调整,保证一致性检验无差异。运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多选题采用多重响应分析[12]。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河南省7所高校被调查医药类在校生中,男生1 244人(约占33.42%),女生2 478人(66.58%),符合各高校医药类在校生的性别分布。7所高校中被调查医药类在校生中,大二学生1 902人(51.1%),大三学生1 719人(46.18%),大四学生101人(2.71%),这说明参与调查的在校生主要是大二和大三学生。因为每年4月至6月,多数大四学生已经在校外见习或在高校附属医院上课,所以各高校本部的大四学生很少。7所高校中五大类医药专业的被调查在校生总体分布如表2所示。

表2河南省7所高校被调查医药类在校生的专业分布情况n(%)

学 校 专 业护理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 药学类预防医学中医学河南大学40(1.1) 69(1.9) 73(2.0) 0(0.0) 0(0.0)河南科技大学99(2.7) 101(2.7) 20(0.5) 0(0.0) 0(0.0)河南中医药大学218(5.9) 207(5.6) 390(10.5)80(2.2)434(11.7)南阳理工学院28(0.8) 0(0.0) 25(0.7) 0(0.0)39(1.1)新乡医学院46(1.2) 473(12.7) 98(2.6)62(1.6) 0(0.0)许昌学院58(1.6) 62(1.7) 0(0.0) 0(0.0) 0(0.0)郑州大学213(5.7) 275(7.4) 437(11.7)175(4.7) 0(0.0)合 计702(18.8)1 187(31.9)1 043(28.0)317(8.5)473(12.7)

2.2 被调查医药类在校生曾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

河南省7所高校被调查的3 722名医药类在校生中,2 755名(74.0%)曾参与过社会服务。针对2 755名曾参与社会服务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目的、渠道、内容与时间,具体情况如下:

2.2.1关于参与社会服务的目的有2 738名做出了回答。其中,1 242人次(45.4%)认为是赚取生活费,为家庭减轻负担;2 308人次(84.3%)是为了锻炼自己,增加一些社会经验;322人次(11.8%)是为了打发时间;381人次(13.9%)是看到很多人做,自己也想做;449人次(16.4%)是其他目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

2.2.2关于参与社会服务的内容2 733 名学生做出了回答。其中,594人次(21.7%)是做家教;675人次(24.7%)是做促销;724人次(26.5%)是做餐饮服务;1 173人次(42.9%)是参加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1 018人次(37.2%)是做志愿者;520人次(19.0%)是进工厂;396人次(14.5%)是做其他工作。说明参与自己专业相关服务是学生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在1 173名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被调查在校生中,655人次(37.8%)是进行健康知识宣告;579人次(33.4%)是协助义诊;549人次(31.7%)是做医师助手;405人次(23.4%)是做患者护理;282人次(16.3%)是进行药品市场推广;73人次(4.2%)是推销医疗器械;168人次(9.7%)是做其他工作。

2.2.3关于获取参与社会服务的信息渠道2 746 名学生做出了回答。其中,1 362人次(49.6%)是通过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社团);1 516人次(55.2%)是通过朋友介绍的;694人次(25.3%)是自己上门找的;496人次(18.1%)是互联网搜索;179人次(6.5%)是通过其他渠道。说明朋友和学校是在校生参与社区服务的主要信息来源。

2.2.4关于参与社会服务的时间2 747名在校生做出了回答。其中,1 073人次(39.1%)是在周末;2 052人次(74.7%)是利用假期;358人次(13.0%)是在节日;748人次(27.2%)是在没课的时候。说明在校生多数是在假期参与社会服务。

2.3 被调查的医药类在校生参与社会服务遇到的困难

关于参与社会服务中遇到的困难,3 637名在校生做出了选择,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被调查的大二、大三学生选择比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自身能力不足、信息渠道少、找不到专业对口的服务活动、自身利益无法保障和其他困难;被调查的大四学生选择比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自身能力不足、自身利益无法保障、信息渠道少、找不到专业对口的服务活动和其他困难。总体来看,各年级在校生参与社会服务时,自身能力不足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困难,信息渠道少也是相对突出的困难之一。

2.4 被调查的医药类在校生关于基层健康服务的岗位选择

根据基层卫生机构职能定位和服务内容,将基层健康服务的工作岗位归为四大类[13],即:全科医师,以疾病诊疗和普查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社区护士,以注射、消毒、家庭病床护理等为主要工作内容;预防保健,以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其他工作,以生命统计、监测疫情动态等为主要工作内容。

围绕着基层卫生机构的四类岗位,针对除郑州大学以外的其他6所高校医药类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1 965名被调查在校生做出了回答,如表4所示。不同专业在校生选择愿意参与的工作岗位略有差别,护理学专业在校生岗位选择比例由高至低依次是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其他工作和全科医师;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专业在校生岗位选择比例由高至低依次预防保健、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其他工作;药学专业在校生岗位选择的比例由高至低依次是预防保健、其他工作、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预防医学专业在校生岗位选择的比例由高至低依次是预防保健、全科医师、其他工作和社区护士;中医学专业学生岗位选择的比例由高至低依次是全科医师、预防保健、社区护士和其他工作。由此可见,预防保健工作是各专业大多数医学生岗位选择的共同目标,护理学和预防医学专业在校生参与基层健康服务的岗位选择与其专业契合度较高。

表3河南省7所高校不同医药类专业在校生参与社会服务遇到的困难情况n(%)

年级 参与社会服务遇到的困难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自身能力不足信息渠道少自身利益无法保障其他总计 大二 743(40.2) 992(53.7) 766(41.5)439(23.8)394(21.3)1 846(100.0)大三 657(38.8) 929(54.9) 758(44.8)380(22.4)380(22.4)1 693(100.0)大四 31(31.6) 43(43.9) 31(31.6)37(37.8)24(24.5) 98(100.0)总计1 431(39.3)1 964(54.0)1 555(42.8)856(23.5)798(21.9)3 637(100.0)

表4不同专业在校生胜任基层健康服务的岗位选择n(%)

专业 工作岗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其他工作总 计护理学91(28.2)220(68.1) 200(61.9)95(29.4) 323(100.0)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372(44.7)296(35.5) 380(45.6)217(26.1) 833(100.0)药学类119(26.8)114(25.7) 254(57.2)208(46.8) 444(100.0)预防医学50(41.7)33(27.5) 85(70.8)47(39.2) 120(100.0)中医学167(68.2)62(25.3) 119(48.6)47(19.2) 245(100.0)总 计799(40.7)725(36.9)1 038(52.8)614(31.2)1 965(100.0)

2.5 被调查的医药类在校生对增设专业实践课的建议

针对大二增设专业实践课程的名称,1 212名学生做出了选择。其中,883名(72.9%)学生选择的课程名称是健康知识传播;317名(26.2%)学生选择的课程名称是居民档案管理;12名(1.0%)学生选择的课程名称是预防保健实践、医学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培训、医护技能实践、中药市场、基础护理、营养饮食、医护基础实践、日常医护问题答疑、急救常识、医护基础实践、测量生命体征、实践技能、见习等。针对大二增设课程的学时,1 262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314名(24.9%)学生选择36学时;948名(75.1%)学生选择18学时。针对大二增设课程的考核方式,1 285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217名(16.9%)学生选择考核方式是考试;1 068名(83.1%)学生选择考核方式是考查。针对大二增设课程的性质,986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219名(22.2%)学生选择课程性质是必修课;767名(77.8%)学生选择课程性质是选修课。可见,多数被调查学生建议,大二增设18学时选修考查课,即健康知识传播实践课。

针对大三增设课程的名称,1 089名学生做出了选择。其中,386名(35.4%)学生选择的课程名称是预防保健实践;697名(64.0%)学生选择课程名称是医护基础实践;6名(0.6%)学生选择课程名称是营养学咨询、养生常识等。针对大三增设课程的学时,1123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425名(37.8%)学生选择36学时;698名(62.2%)学生选择18学时。针对大三增设课程的考核方式,1156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308名(26.6%)学生选择考核方式是考试;848名(73.4%)学生选择考核方式是考查。针对大三增设课程的性质,909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312名(34.3%)学生选择课程性质是必修课;597名(65.7%)学生选择课程性质是选修课。可见,多数被调查学生建议,大三增设18学时选修考查课,即医护基础实践课。

针对大四增设课程的名称,617名学生做出了选择。其中,129名(20.9%)学生选择课程名称是健康跟踪管理;488名(79.1%)学生选择课程名称是医护技能实践。针对大四增设课程的学时,665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304名(45.7%)学生选择36学时;361名(54.3%)学生选择18学时。针对大四增设课程的考核方式,683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223名(32.7%)学生选择考核方式是考试;460名(67.3%)学生选择考核方式是考查。针对大四增设课程的性质,543名学生做了选择。其中,191名(35.2%)学生选择课程性质是必修课;352名(64.8%)学生选择课程性质是选修课。可见,多数被调查学生建议,大四增设18学时选修考查课,即医护技能实践课。

3 讨论与建议

综合河南省7所高校医药类在校生的调查结果,多数医药类在校生愿意并且参与过社会服务活动,他们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是为了锻炼提高自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勇于分担的实践意识[14];曾参与社会服务的医药类在校生有近43.0%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服务,他们主要是通过朋友和学校获取相关信息,并利用假期参与社会服务;他们参与社会服务时的主要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和信息渠道少等。为此,建议相关高校针有对性采用以下改革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医药类专业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3.1 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为医药类在校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河南省高校医药类本科各专业多与二级以上医院合作建设教学基地,这些医院科室齐全、人才济济,分布在各地市,作为大四、大五学生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然而,各高校医药类本科各专业与一级医院(社区医院)以及其他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师资有限,不能满足对医药类毕业生的全方位教学需要。但是,针对医药类大二大三学生,这些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有助于学生从基础的工作开始,层级式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建议高校与基层卫生机构合作共赢[15],搭建人才供求的信息平台,为医药类在校生提供参与健康服务的信息与机会,比如参与社区健康知识宣传、居民建档、心理疏导等。一方面补充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力,另一方面锻炼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认识,同时,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服务需要,实现三方多赢的局面。

3.2 夯实基础实践能力,增强医药类在校生的专业自信心

调查数据显示,医药类在校生的专业自信心并未随其年级层次的提高,即理论知识的完备而提升,他们在参与社会服务时普遍认为自身能力不足。这种情况类似于国内学生的英语学习,因十余年的英语单词语法学习、记忆与测试多停留在听、读、写层面,而说的机会少,虽然多数大学生英语文字功底深厚,但真正出国或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初期还是缺乏对话的勇气,紧张甚至张不开口,但随着口语实践机会的增多和积极的自我评价,他们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其实,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自信心是一个人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接纳的综合反映,它在实践中形成,来源于成功的经验、良好的外界信息、积极的成败归因等[16]。因此,提高医药类在校生的专业自信心,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毕业季的实习和在校期间的非计划性实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与专业知识关联的系统性专业实践安排。比如:建立基层健康服务实践训练平台,帮助医药类在校生锻炼专业实践技能、全面认识该专业,逐渐提升其专业自信心。

3.3 增开医药类专业实践课,完善在校生计划内课程体系

在高校教学计划中,通常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医药类专业实习多放在大四、大五,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行为,多为自发的、分散的、非计划的。众所周知,医药类专业属于技能性专业,而技能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必须有试错、总结与再应用的实践过程。因此,给予医药类在校生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是河南省相关高校医药类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被调查在校生对增开专业实践课的参考建议是:大二增设健康知识传播课、大三增设医护基础实践课、大四增设医护技能实践课,课程性质均为选修课,课程学时均为18学时,考核方式均为考查。各高校可以参照此建议,结合各年级的知识积累和专业的不同,调整增开实践课程的名称。增开课程的时间,对于四年制专业,建议放在大二、大三暑假,可以是暑假前期,也可以是暑假后期;而对于五年制专业,大四的实践课时间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增开实践课程学时的长短可根据专业需要加以调整,考核方式建议以考查为主,但需要设置关键的考查指标,以充分发挥考核督促的作用。总之,针对医药类专业增设阶梯式实践课程,补充在校生实践教学内容、形式与考评标准,将有助于调

动医药类在校生参与基层健康服务的积极性,缓解基层健康服务的人力供给,提高医药类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

猜你喜欢
在校生学时医药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传统医药类非遗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