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光
【摘要】 提高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能够更好的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因此,要从明确班主任的基本沟通技巧入手,不断提高小学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学会在班级管理当中运用多种沟通技巧,从而为真正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沟通艺术 班级管理 信念教育
在我国,班主任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小学学校建设与班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班级管理是琐碎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班主任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独到的工作艺术,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形成一套不断更新、正确高效的管理方法,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督促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技巧
在小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从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层面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结合不同的班级事件开展相应的沟通交流。
1.1重视并善于营造适宜学生身心健康的沟通氛围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沟通交流应该是一场“细雨润无声”的教育过程,它需要有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沟通氛围,真正实现从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层面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一方面,教师应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文化宣言、警言警句来布置班级环境,保证每个小学生在班级中都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另一方面,班主任应该在班级中制定明确的班级目标及治理班级的育人理念,认真向班干部成员和全体同学进行传达,对于后进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个体关怀,保证全班同学都能保持目标一致的奋斗方向,从而有效实现沟通的价值。
1.2班主任应该学会养成班级沟通工作的三大习惯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沟通交流主要涉及到三方面内容:班级要事、班级琐事、班级坏事。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仔细划分班级事件的轻重缓急,保证重要的事情抓紧沟通,一般的琐事及时沟通,错误的事情个别沟通。
首先,班级要事是班主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作,需要教师时刻铭记在心,撰写成班级日记,保证在周例会和班级沟通群中及时与全体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其次,班级琐事是班主任沟通交流的主要内容,需要班主任准备好备用记事本,及时将发现的班级问题进行登记汇总,标注好人物、时间和事件严重程度,及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最后,班级坏事是班主任沟通交流的主攻方向,应该认真查找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任何认真督促其改正。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措施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注重开展自身的理念和信念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表达技巧,真正能够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况,开展相应的沟通交流。
2.1注重开展班主任自身的信念教育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担负着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小学班主任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决定了班级管理水平,而其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则决定了沟通艺术的真正水平。一方面,小学班主任需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改革内容,从思想上转变自身的教育意识,需要认真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在班级管理中强调从人格感化上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和工作着装来提高沟通感染力,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管理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小学班主任需要着重开展柔性管理,认真研究每个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变化,结合其自身的学习生活需求开展相应的沟通交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怀和尊重,给其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养。
2.2注重提高班主任自身的表达技巧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于班主任的很多管理方式不能得到心理的认可,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沟通管理中保持足够的耐心,学会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够通过更加通俗、更加简明的语言形式来实现班级管理。一方面,班主任应该具备倾听的技巧,能够在与小学生的沟通中保持足够的耐心,学会忍受沉默,对于小学生的言语不妄加道德评断,这样才能调动小学生交流的欲望,真正营造公平轻松的交流氛围。另一方面,班主任应该学会传达爱意和情感,积极将自身的沟通感受表达出来,向学生认真传递:我的感受也需要你知道、我会无条件接纳你、我愿意与你合作去解决任何问题等表达内容,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认真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和文化体育学习,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三、总结
总之,教育是雕塑心灵的一种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认真打磨自身的沟通交流技巧,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沟通交流,牢牢把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推动每一次沟通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保证学生在每一次沟通交流中都能触底心灵,从而能够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
参 考 文 献
[1]萍,郑德凤,郭宝莹,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分析[J],田中国校外教育,2018(35)
[2]沈涛,昝秀珍,小学班主任管理中沟通艺术的巧妙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