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企业实践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设计

2019-03-27 12:14闫利雅李汨辉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学生产教融合

闫利雅 李汨辉

摘    要: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点是培养专门性职业素养,巩固公民素养和通用型职业素养,形成综合性职业素养。学校要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平台,参与地方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培训资源建设,联合地方支柱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培训,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和行业中介机构等举措,形成多主体辅助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践体系。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

职业素养是和技术技能并驾齐驱的人才内涵,包含复杂的人才行为表现力。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职业素养的比重逐步超越技术技能,“行业专家”和“技能大师”的哲学理念、领导能力、工匠精神和人文关怀等素养,帮助初级阶段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高职学生正处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初级阶段,在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中熏陶渐染形成职业素养,经历系统化职业实践锤炼,获得职业发展的人本动力。学校要从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培养策略和融入企业实践等方面统筹设计方案,体现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价值。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重点也不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型职业素养。中职教育阶段,学校在通用型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型职业素养内容,行业与职业细分更具体化。高职教育阶段,学校增加专深的专业型职业素养,深度与精细程度都高于以往教育阶段,是内容丰富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专门素养。

1.1职业素养的内涵

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三种类型的学术观点:一是特定职业的专门性素养,褚宏启(2016)认为素养是行为能力,是行为指向或实践导向的,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而职业素养,是指特定职业所需的专门性素养,强调不同特定职业要求与标准之间的差别与不可替代性[1]。二是人在工作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张兵营(2018)指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情感、意志品质、良知、道德等非智力因素内化而成的个人综合素质[2];刘兰明(2011)认为,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融于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3]。三是人从事一定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能力、知识,耿荣和张斌(2017)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职业素养[4],具体内容包括职业礼仪、职业伦理、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职业法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等。这三种观点对职业素养的范围认识上差异很大,但对职业素养是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能力表现的认识是相同的,第一种观点更强调行业与职业领域特别差异性与不可替代性,第二种觀点强调个体的综合行为能力,是较为通用的职业素养界定,第三种观点强调的是价值观和文化方面更为广阔的职业素养全貌。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是人才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表现力,是综合复杂的社会价值表现力。根据内容,职业素养可分为泛化型职业素养、通用型职业素养和专业型职业素养,这种分类可以概括前面三种观点的认识范围。职业素养不是抽象概念,是客观储存在各行各业人才劳动行为中的美德、知识和能力,且通过代际传递和创新发展,形成新的职业素养内容,成为全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的源泉。个体置身职业领域的岗位不同、深度不同,获得的职业素养不相同,有岗位要求、有环境要求和职业特殊要求。职业素养是伴随人才工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行动表现力,包含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职业伦理、职业技术技能、劳动美学和各种文化附加值,是人才社会价值的复合行为力。

1.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教育是职业准备阶段的尾端,通过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实训,学习者处在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阶段。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是行业企业的专门职业素养,通过专门职业素养教育,唤起以前学过的通用职业素养,引起学生职业素养的迁移和转化,向着更高、更精进的阶段变化,实现个人职业素养的升级与转化。从这种意义上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某行业特殊的职业素养,在内容和质量标准上有行业和岗位的具体要求,能进行技术技能运营与创新活动,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产品升级迭代要求。因此,学校要在通用型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型职业素养实战培养训练。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社会的价值创造方式产生了改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软价值创造为特点,人们的劳动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生产越来越省力化和自动化,机械性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者的职业素养随着时代产生根本性的改变。皮尔松[5]描述了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能力再造和终身学习需求,他提出人才素质有四个维度的转换:一是由“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二是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三是由“职业型”向“社会型”转换;四是由“从业型”向“创业型”转换。人才素质的需求维度的转换,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影响,从内容上人才培养重心将向心智型、综合型和创新型方向转移,增加人工智能的操作、跨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

高职学生的起始岗位多数在基层技术技能岗位,作为后备管理干部培养对象。这些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复杂而综合的执行力,要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技术技能迁移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美国学者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2004)在研究企业员工执行力时提出四种基本技能:功能性技能,商业性技能,管理技能和领导技能[6]。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重视功能性技能,同时培养商业性技能、管理技能和领导技能。这些都要经历实际的训练、商业模式实践、团队管理和实践训练而成。

2.1构建学生知识技术技能学习的价值体系

针对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工作领域技术技能难题等需求。学校以创新思维和新技术应用替代陈旧知识,以问题解决导入学习过程,以学生体验为中心,改变专业知识的呈现顺序与结构,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构建独特的个体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价值体系,积极主动地规划个体知识结构与技术技能进阶方案。

学校深化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学分制改革实践,赋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自主权。随着国家1+X证书的推广应用,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构建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体系,灵活安排自主学习时间和场所,根据职业规划获取相应多个能力等级证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逐渐养成自主性、兴趣和自我管理等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2引入最新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流程出现、新设备投入生产,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经济;特别是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管理和自动化之后,职业能力标准快速更新迭代。高职学生成长的技术技能环境改变,需要越来越多的心智成分操作智能化的设备仪器,生产高质量、低消耗、更廉价、更实用和更美观的产品。现代企业技术技能标准的升级,精准输送需求数据,产生多元化、创新化和美观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产品的个性化、高端化、定制化和快速化生产,要求职业能力标准提高。职业素养不能通过职业学校一劳永逸地获取,要贯穿人才终身成长过程。因此,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积极参与技术技能标准的研制与培训,引入最新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学校,依据技术技能发展趋势,前瞻性地开发技术技能标准,引领技术技能行业的更新迭代,持续不断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3训练“智能型技能”培养人才应用技术能力

王芳等人(2017)对山东省10家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几乎所有调研企业认为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高职或本科学历就可以满足企业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但是,人才岗位的调整、知识技能的需求变化却非常明显,离散型企业调整人员岗位的比例达到30%以上,流程型企业的比例更高”[7]。随着制造业产业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非学历要求的变化,而是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变化,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智能化结构才更重要。人工智能辅助企业生产,将会取代机械重复和烦琐的岗位,随之诞生更多新的操作智能设备的新岗位。为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既要传统操作型技能,更要重视智能型技能的实践训练内容,密切关注当地企业发展的阶段、水平和需求,根据需求情况做出相适应的调整。“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也应能够提供包含人工智能相关能力的课程,特别是培养技能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相适应的毕业生”[8]。职业学校在面向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增加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实践训练,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数据挖掘和神经元算法等内容。

3.融入企业实践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借力产业界和地方政府的社会资源,采取参与共建地方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平台、参与地方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培训资源建设、联合地方支柱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培训、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和行业中介机构等举措,主动吸引多方资源汇聚,多主体辅助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通过真实的专门性职业素养实践训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3.1参与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2017年,国务院出台产教融合促进政策,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一种新型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为学校和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提供了机遇。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专业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通过企业项目,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基础,学会行业的专业术语,形成行业特有的思维习惯与态度等。这些是职业学校课堂难以培养的专门性职业素养,是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专门性职业素养。高职学生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学习,融合公民素养、职业通用素养形成个体综合性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的高阶段发展奠定基础。

德国的应用技术人才兼备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看似矛盾或对立的两种方向,却能在技术技能人才身上体现,主要是对实践应用能力和学术素养的理解有突破传统的见解。“培养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实际上要培养的是一种可迁移能力”[8]。获得可迁移能力,是培养学术素养的目的,却要依托真实的企业环境。查贝克(Zabeck,J.)认为,学术素养远远不止于对建立在概念和规律基础上的学术体系的习得和应用,学术素养理应富有动态特征[9]。从这个意义上看,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在解决企业难题方面得到了一致性和统一性,建立起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方面的联系,通过学徒制的模式,在真实企业环境和任务中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群体,为新技术突破、新业态形成和新模式出现提供顶尖的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可以提供职业培训证书,类似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功能,仅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能力证书,不以学历教育为目的,所获证书能够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转换为学分。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10]职业证书主要有四种用途:一是求职;二是升职;三是转行,技术层至管理层的角色转变;四是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掌握。学校积极参与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更贴近企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更有前景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学习渠道,为构建终身技术技能学习打通道路。

3.2参与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培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对人才的专门性职业素养有规范性和标准性要求,学校通过与这些组织或企业合作,推动学生专门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目前,行业组织逐渐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发挥行业自律性规范、行业伦理,行业发展政策咨询、行業信息、新技术应用、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为行业提供人才标准制定和人才培训课程,建设人才培训专家库,吸纳行业领军人才、优秀人才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培训。学校与行业组织合作,为其提供师生的技术技能服务,共建培训课程资源和人才培训场地设施等,提高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技术和人才支撑。

龙头企业是行业中价值创造前沿的高端企业,有较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员工群体职业素养要求高,对人才成长的激励制度完善,是整个行业人才供应站,离职或未能晋升的员工都被相关猎头公司引入其他企业。从这个意义上看,龙头企业是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源头。例如会计行业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和安永(EY),德勤建设重视人、关心人的企业文化,毕马威强调“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上下一心、团队精神”,安永倡导“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制订成长性的培训计划。中小型会计事务所愿意招聘有过四大会计事务所经历的员工,认为他们的态度、责任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为企业创造价值。学校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从更高标准和专业性职业素养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学校和地方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体运营,培养企业员工和吸纳现代学徒制学员,为社会更多人士提供参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的机会和能力。

3.3联合地方支柱产业中高端企业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中的高端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和实习基地,通过创新型的合作机制,建立某些技术技能岗位长期轮动跟岗实习机制,聘请企业导师和学校跟岗导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生产性活动,通过企业的真实项目培养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在岗位上解决问题的岗位创新能力。服务企业和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伦理素养、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

地方支柱产业中的高端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很强,属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部分,在企业的创新能动力与价值成长力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技术技能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方式创新上,对产业界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传统产业和旧动能方面的冲击力强烈。学校和这些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的专业性素养方面有着很高的价值和比较优势,真正培养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后备人才。

3.4携手地方发展基金服务中小微企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麦可思调查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中,79%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就业企业类型多为“民营企业/个体”[11]。既然高职学校就业群体是在中小微企业,那么为这类企业服务,满足这类企业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就非常关键。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人才难是企业发展的难题,高职学校携手地方发展基金中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政策辅导、金融辅助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等服务,在教师和学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发展实践项目,提高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服务能力。

4.结语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重点是专门性职业素养,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形式,积极参与并融入企业实践企业发展,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企业实践项目提高公民素养、通用职业素养和专门性职业素养,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应用中,逐步实现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和社会生产力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传统应用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之间矛盾冲突的观念,同时解决职业素养停留在知识和记忆层面的问题,将职业素养作为一种职业实践行动力,而且是个人较为综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人际关系能力、知识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等素养表现。这些整体上的职业素养和表现力,一定要在产业、企业的生产、研发和管理一线学习锤炼之中形成,是实战型能力与素养,而非停留在大脑和语言层面的浅度学习中形成。因此,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是增强企业实战实习与培训。学校要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实习和培训的机会、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专门性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8-11.

[2]张兵营.基于素质本位的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69-172.

[3]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86-87.

[4]耿荣,张斌.职业素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的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94-96.

[5]皮尔松·普森.一生的护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65.

[6][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著.刘祥亚,译.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45.

[7]王芳.智能制造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8-27.

[8]周红霞.让人工智能更加智能[N].中国教育报,2019-05-10(05).

[9]陈莹.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5(06):119-128.

[10]吴晓天.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浅析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J].全球教育展望,2009(05):84-88.

[11]麦可思调查:超半数大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中新网[EB/OL].http://www.chinanews.com/sh/2019/03-18/8783240.shtml.

基金项目: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多维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2017B15)。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高职学生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