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访友不遇诗的生成机制及文学价值

2019-03-27 12:14朱睿姿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生成机制

朱睿姿

摘    要: 访友不遇诗起于唐代,是唐诗里很有趣味的一类诗歌,在题材类型、思想内涵、艺术表现上都有独特性。其生成机制是唐代官员休假日或文士闲暇出门寻访亲友,适逢其外出,未能相遇,因而纪事抒情,因为事情特殊,表现出别样的情致和风格。其兴起反映了中晚唐诗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借此了解到唐代官员、僧道日常生活的闲适一面。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对“不遇”的看法和心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唐人访友不遇    生成机制    文学价值

一、唐人访友不遇诗的生成机制和主要类别

中国文学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唐诗在这方面堪称典型。存世的唐诗数量很多,据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研究,现存唐诗,去除重复收录和错误收录,总数超过五万二千首。其大宗是清编《全唐诗》,这本书里收集的各式题材的唐诗多达四万九千四百余首,涵盖的诗人达到两千五百余人,作者和题材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其中有一类内容和主题都非常独特的诗歌,专门记述作者寻访亲友不遇,称为访友不遇诗,体裁多为绝句或五古,有一百多首。一般都能以寥寥数语,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感触,写得出色的作品精于结构,境界宛然。各个时期都有诗人创作,但以中晚唐数量更多,成就较高,其中代表作除贾岛《寻隐者不遇》外,还有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写作较多,成就较高的还有王维、钱起、韩翃、皎然、许浑、李中、韦庄,均在三四首以上。事实上,《试论唐人不遇诗的特质》这篇论文就提出:“题目包含不遇的就有近百首。”①

访友不遇在生活中是很寻常的事情,但其成为一类独特的唐诗题材,有其生成机制。作者不同,生成机制也不一样。其作者有文官、僧人、道士、隐士。文官作此类诗,是因为唐代官僚士大夫的闲暇生活。唐代每逢三令节、皇帝生日,均休假三日或一日。又官员上班,每十天休假一天,谓之“旬休”,全年节假日加起来每年有数十天,空闲下来,自然会去寻访友人,唱和游玩,欣赏风景。《唐会要》卷二九《追赏》写道:“开元十八年正月二十九日敕:百官不须入朝,听寻胜游宴,卫尉供帐,太常奏集,光禄造食,自宰臣及供奉官、嗣王、郡王、诸司长官、少卿、少监、少尹、左右丞、侍郎、郎官、御史、朝集使,皆会焉。因下制曰:至春末已来,每至假日,百司及朝集使,任追游赏。至十九年二月八日,敕至春末已来,每至假旦,宜准去年正月二十九日敕,賜钱造食,逐胜游赏。至二十年二月十九日,许百僚于城东官亭寻胜,因置检校寻胜使,以主其事。”同卷《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至天宝二载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昊及百僚,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制曰可。至宝应元年八月三日,敕八月五日本是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其休假三日,宜停前后各一日。”“五年正月十一日敕,四序嘉辰,历代增置……自今已后,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并休假一日,先敕百僚,以三令节集会……仍望各下州府,所在颁行。”“永贞元年十二月,太常奏太上皇正月十二日降诞,并请休假一日,从之。”元和二年二月,“开元十七年,左丞相源乾曜以八月五日是玄降诞之辰,请以此日为千秋节,休假一日,群臣因献甘露,万岁酎酒,士庶村社宴乐,由是天下以为常。乾元元年,太子太师韦见素以九月三日,肃宗降诞之辰,又请以此日为天平地成节,休假一日。自后代宗、德宗、顺宗即位,虽未别置节日,每至降诞日,天下亦皆休假”②。这些材料表明唐代法定假日之多,文士出游机会之多。僧人道士作此类诗,是因为身无职业,闲暇较多,所以唱和酬答,打发时间;隐士作此类诗,是因为其隐居无聊,山林之趣。另外,由于信息不通,交通不便,又或者是诗人过于洒脱随性等因素,出现寻访不遇的现象。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同,在唐代,访友不遇并不会让作者感到生气,也不会计较,反而会通过诗歌传达不同的思想,体现诗人的闲情逸致。

以上是从外部环境上说的,文学内部,最主要的成因是诗歌在中晚唐的生活化、世俗化。从作者、题材、风格都在由雅向俗,背雅趋俗。在诗歌作为高雅艺术形式,仅仅为少数贵族高官、世家大族所掌握的魏晋南北朝,这样的诗歌题材的出现是不能想象的,必须等到诗歌创作普及化、作者队伍平民化、艺术趣味个性化、创作题材私人化的中晚唐时期,此类题材才有出现和繁荣的土壤。这是此类题材出现的大的文学背景和社会背景。

访友不遇是一个大的叙述框架,作者寻访不遇的原因因人而异,因事情性质状态的差别而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可以将唐人不遇诗划分为五个类型:

第一种是普通的寻访亲友不遇诗。可以是作者路过亲友的居住地,事先没有约好对方,临时起意的洒脱随性的寻访,也可以是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完备而错过机会,未能遇见的不遇。这类寻访不遇诗给读者的感觉是更加真实,有趣味性,例如戴叔伦的《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人不遇》。

第二种是在唐代官府上班的官员,利用官闲或休假之日去出门访友,但因为未提前预约对方,到达的时候适逢友人出游,未能相遇而作诗纪事,如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第三种是寻访僧人道士诗,这与佛教道教盛行带来的影响有关。唐代出现了大量诗僧,这些诗僧与当时文人有诗歌赠答,所以唐人不遇诗里有一部分是入世文人寻访僧人不遇而作,如崔道融《访僧不遇》。唐朝的道士不少,很多文人喜欢与道士交往。与此相应,唐人不遇诗中有寻访道士不遇的作品,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第四种是寻访隐者不遇的诗。在唐朝,士人读书山林之风盛行,许多仕途不如意的文人选择隐居自适,过上逍遥自在的隐者生活。他们虽然以隐者的方式生活,但“失意而不失志”,内心还是关注社会的。他们的隐居更多的是想以退为进,通过隐逸扩大自己的名气,谋得一官半职。他们虽然隐居,但与士人结交。不时会有唐代士人寻访他们,但是隐者的生活是随性的,讲究“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不遇诗里还有一部分是寻隐者不遇的,如高骈的《访隐者不遇》。

以上四种都是作者寻访他人不遇,还有他人寻访作者不遇,写作唱和诗赠予寻访之人的,例如王维的《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这是比较特别的一类,是唐代唱和诗的一种。

二、唐人访友不遇诗的主要特点

访友不遇诗的寻访对象多数住在郊区、深山或农村,道教佛教人物居住的佛寺、道观更是景色宜人、令人向往的佳胜之处,因而访友不遇诗的首要特点是对幽居环境的独到描写,并且将写人和写景结合,名为写景,实则写人,二者兼具,相得益彰,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可以是描写所访之人居住的人居环境,也可以是对所访之地自然景物的描写。这样的描写具有山水文学的意味,尤其是对道士居住环境的描写,带有神仙道教气息,宛如人间仙境。这种现象在唐人不遇诗里的表现更明显。例如刘禹锡《寻汪道士不遇》:“仙子东南秀,泠然善驭凤。笙歌五云里,天地一壶中。受箓金华洞,焚香玉帝宫。我来君闭户,应是向崆峒。”③(4042)通过塑造环境烘托人物,开头以“仙子”二字起笔,并且提到“玉帝宫”等仙界,使读者读起来感受到汪道士居住之地是一片有灵气的人间仙境。魏知古的《玄元观寻李先生不遇》则写得更加直白,直接将李先生比作神仙,在诗的最后写道:“神仙不可见,寂寞返蓬山。”③(991)像他这样在写景的笔触中写人,通过环境描写和幽居生活的概括状其气质人品,让二者有机结合,是一种普遍的状态。

二是寻访不遇独特的感情传达。根据作者的不同心态,传达出不同的情感。

第一类情感是寻访不遇的失落、失望。例如韦庄《访浔阳友人不遇》:“不见安期悔上楼,寂寥人对鹭鸶愁。芦花雨急江烟暝,何处潺潺独棹舟。”③(8037)寻访本是让人期待的,作者却在最后发现本该一起把酒言欢的另一主角没有能够如愿出现,甚至由于交通不便,下一次的相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近在眼前的把酒言欢的机会就这样错失了,不免失望生愁。皎然《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也写到这种失落沮丧心情:“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著处即经年。”③(9210)正是作者这份访友不遇的失落,导致他所看到的景物是孤独的、令人伤感的。作者的失落没有直接在诗中表露出来,而是通过双眼所见的景物来描绘,通过刻画悲伤基调的画面获得读者的共鸣。

第二类是经历了失落以后感情和认识上的升华。既然寻人不见,那就欣赏美景,用豁达的态度看待访友不遇。例如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③(1317-1318)作者在寻访不遇以后,觉得虽然主人和自己没有宾主之意,但身处清净环境,也颇能领悟到一些妙理。既然对方不在,与其徒伤失落,不如尽情在寻访之地游玩一圈,感受寻访之人的生活环境,也不枉这一遭。王维的《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③(1298)写他一个春日和友人裴迪结伴出游,到京城新昌里寻访吕逸人,但适逢对方不在,于是索性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直到兴尽。最后自我宽慰说,有人陪伴固然好,没人陪伴也不见得不好。如此豁达通透的态度,是符合道家顺其自然的哲理的。

相比之下,第一类不遇诗所占的比重大一些,但是第二类诗歌更能体现唐代士人的气质,也更能体现唐代诗人写诗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水平,将不遇诗的创作提高了一个理性层次。

三、访友不遇诗的文学价值

访友不遇诗的文学价值有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它是中古诗中一个独特的题材类型,不仅唐以前未有,而且即使在唐诗中也是独特的。诗歌的产生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文学创作的主体从贵族往下移是唐朝才开始的。从初唐四杰开始,诗歌的作者队伍就开始由中上层贵族转移到中下层士大夫,从诗歌作者到诗中人物都不乏庶族平民。随着作者队伍的转换,诗歌的题材类型和表现对象随之转移,从京城台阁扩大到山林皋壤,访友不遇诗是这种文学世俗化的重要表征。在所有类型的诗歌里,唯有这类诗歌是最贴近唐文人闲居和隐者群体生活的。唐代官员、文人和隐者的关系,通过这类诗生动表现出来。访友不遇诗从本质上说属于人际交往诗。人际交往诗偏于写生活琐事,一己之私,没有美学层次的价值和对于寻常生活的诗意再现和艺术提升,难以获得读者认同,是比较庸俗无聊的。但访友不遇诗不是这样的,是有意味、有意义的。唐人交往诗一般以酬寄、赠送形式出现,唯独此类诗不是这样,是文人在事后自我书写访友不遇的经历、见闻和心态。其中除了写人外,还会写到自然环境、社会面貌、各种时事,这在其他书里是看不到的,特别是在书写大事的史书里看不到,具体,细微,生动,真切,带有情感和温度。此类诗不仅具有社会认识价值,还具有生活艺术化、琐事诗意化的艺术价值,这两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反映唐代文人精神生活、唐代底层社会面貌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在这些方面做深入开掘。如皮日休《屣步访鲁望不遇》:“雪晴墟里竹欹斜,蜡屐徐吟到陆家。荒径扫稀堆柏子,破扉开涩染苔花。壁闲定欲图双桧,厨静空如饭一麻。拟受太玄今不遇,可怜遗恨似侯芭。”③(7070)陆龟蒙《奉和袭美见访不遇》:“为愁烟岸老尘嚣,扶病呼儿劚翠苕。只道府中持简牍,不知林下访渔樵。花盘小墢晴初压,叶拥疏篱冻未烧。倚仗遍吟春照午,一池冰段几多消。”③(7175)这两首诗不仅是访友不遇诗,更是唱和诗,充分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生活风貌和交友生活。

其次是风格和意境的价值。这些诗作对隐者所居山林草泽之地的艺术化再现,具有别样的意境与神韵,是唐诗中神韵美的集中体现,是较有神韵的诗歌品种,富有文学审美的价值。比如王维、贾岛等人的诗,都可以纳入广义的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范畴。不同类型作者的诗,价值不一样。比如王维的访友不遇诗,其价值在于吏隐境界的呈现,构建一种唐人所向往的理想生活范式。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③(1956)一二句叙事,交代寻君不遇失落空换的事情和心态;三四句“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写王侍御所居之地的自然风光,开拓出另一重境界,创造出独特鲜明的意境,提升此诗的艺术品位。岑参的《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3]?輥?輰?訛通过访友不遇的故事框架写游山经历,将微雨中终南山景色的各种引人入胜之处表现出来,是这一特色的生动体现。这一特点,即使在一些绝句里面也有反映。如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3227)仅有四句,却能摄取典型深秋意象,将所访之地的深秋景色、人居环境生动再现出来,充分体现出此类诗歌重在环境描写,长于意境营构的艺术特点。从写作目的看,此诗是诗人在寻访亲友不遇时,题诗于壁,留给所访之人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正面提及访友不遇一事,而是通过诗题叙事,在正文中写景,二者互补,形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重点仍在写景。这些例子都很能说明访友不遇诗在造境和风格上的独特之处,彰显出它具有“逸景”“艺境”的整体特征。

再次,据此了解和探索唐代诗人日常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了解到唐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题材既直接来源于生活,诗歌又侧重对休假游览生活的诗意化再现,重在表现这种生活的快乐。例如岑参的《草堂村寻罗生不遇》:“数株溪柳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门前雪满无人迹,应是先生出未归。”③(2105)通过写景表现访友不遇的主题,缘起则是因为官闲无事,而去草堂访友。武元衡的《旬假西亭寄呈熊郎中副使》:“旬休屛戎事,凉雨北窗眠。一夜江城梦,万里绕山川。草木散幽气,池塘鸣早蝉。妍芳落春后,旅思生秋前。红槿粲庭艳,绿浦繁渚烟。行歌独酌谣,坐发朱丝弦。哀玉不可扣,华觞徒湛然。闻君东林卧,郡阁旷周旋。酬对龙象侣,灌注清泠泉。如何无碍智,犹苦病缠牵。”③(3545)写作缘由是因为唐代实行的“旬休”制度,在此时机作诗寄赠对方。尽管二诗的作者、时代不同,但所写的都是唐人日常生活的状态,从中可以了解到唐代诗人在官场和山林的不同人际交往。《文苑英华》卷四四○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十七日《优恤德音》:“令祠部检校百司,每旬休节假,并不须亲识事,追胜为乐,以示内外,知朕意焉。”④(2226-2227)卷七一八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遥?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④(3711)可见如果没有这种“十旬休假”的制度,就不会有《滕王阁序》为代表的众多休假诗歌的产生,表明唐代推行的这种休假制度是产生文学作品的重要机制,表明唐人不遇诗虽然是数量不多的诗歌类型,充分体现了文学虽然高于生活但来源于生活的特点,并不缺乏研究价值。

注释:

①常盼盼.試论唐人不遇诗的特质[J].昌吉学院学报,2008(2):65-67.

②[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0:540.

③[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④[宋]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生成机制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与危机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