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凯
摘 要: 课堂中学生有效质疑能够优化思维,启发思维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质量常常较低、理解浅显,造成课堂提问环节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学生提问策略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 提问策略 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实践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得当而高效的提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应聚焦学生提问的意识与能力的研究现状,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着力于学生提问策略的培养与探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积极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来解释问题,是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应当在阅读过程中质疑并自己解决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求真,留下深刻的学习体验。
2.统编版教材理念的引领。
自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简称统编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以来,笔者通过学习与实践,深感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结构”组织单元内容,其中还编排了着眼于阅读能力培養、强化提问能力的特殊单元——策略单元。
在我校对统编版教材推进和实施的研究背景下,作为小学一线教师,笔者尝试结合我校学生学情,立足于教学实践,对学生提问策略的培养做了初步探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3.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需求。
关于对学生提问策略的运用调查,学生大都表示自己知道如何质疑。结合我校学生学情,学生自入学伊始,就在课前参与中提出疑问。在每堂课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质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说问题意识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但是在与老师们的研讨过程中,发现学生提问常常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的质疑没有体现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的个性特征。
造成学生“无机可问”“无疑可问”“无思不问”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生习惯于参考现成结论或答案,过于依赖老师和课本,缺乏主动思考与质疑的能力,没有掌握提问的方式和策略,没有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容易形成信仰权威、缺乏思考、缺少质疑和批判精神的思维方式。
二、聚焦提问策略的教学实践
1.策略单元整体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个单元是特殊单元——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结合“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可将对策略的掌握分为四个不同的梯度,第一层次为“阅读的时候我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第二层次为“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第三层次为“我要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四层次为“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围绕这一策略,本单元编排了四篇主题课文(含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共三项内容。三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力求以不同时代、题材、体裁,借助问题清单,文旁、文后提问范例、文后练习等工具、途径,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提问的方法。
2.提问策略的解析。
在对教材的研磨中,笔者发现四篇课文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和提问策略的训练点是有所侧重的。
单元起始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篇幅较长,人物情节丰富,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课后的习题,也在引导学生进行穷尽式质疑,借助问题清单,罗列问题。起始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保证提问的数量。第二篇课文《蝙蝠和雷达》给了文旁和文后的提问范例,并在课后练习中,着重引导孩子们进行多角度的提问,关注的是提问的角度。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借助课后的讨论范例,引导学生思考核心问题,如何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关注的是提问的质量。第四篇课文《蝴蝶的家》是一篇运用文,是对提问策略的综合运用。
3.提问策略的实施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教材用好用足,引导学生对课后范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提问的不同层次与角度,掌握核心问题的标准。让学生按照穷尽罗列性地提问,到多角度发散性地提问,到提炼归纳出核心的提问,再到提问策略综合运用的过程,进行逐步的渗透性的深入学习。
此外,设计问题清单,并对自己的问题清单自主打分。将自己预设的问题,按照“不影响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引发深入思考”这三个层次,进行问题筛选。通过“〇、√、☆”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
在学习课程后,对提问策略的学习进行巩固和强化,即对自己的问题清单进行评价。教师再将全班学生的问题清单收回,进行二次评价,将优秀的范例进行展出,同时对没能更好地掌握策略的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与引导。把这种自主评价方式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让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形成教学闭环。
4.具体课例展示。
(1)研究点的确定
在整体把握本单元教学中,不难发现第三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本单元有着重要意义,因为第三课既包括对前两课已经掌握的提问策略的应用,又包含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是提问策略综合运用的首次尝试。笔者着重阐述该课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
学生们在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可以借助问题清单和表格的形式,进行多角度的提问,并尝试通过查资料、工具书、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进行对基础问题的自主解答。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梳理、统计、分析学生问题清单之后,笔者发现了一定的共性问题,即学生提问的角度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三个角度,即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文章内容的细节,或者是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就解决的问题。对于课文的写法、中心内容的这类问题,很少涉猎。
(3)问题原因的解析
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这样的问题清单,可以清楚呈现出孩子们思维的角度及需要提升的增长点。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例如基础知识、课文内容,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提取的,是三阶思维中提取信息的阶段,学生的認知水平容易达到。但是关于文章的写法及中心思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加工,思维含量是比较高的。特别是一些核心问题的确定,不仅建立在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同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高阶思维,进行加工创造,达到对信息的应用。因此,基于这样的学情,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笔者将教学重难点定为“学会筛选核心问题,提高阅读质量”。
(4)教学设计的思路
在第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字词,梳理文章,学习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问题清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提炼出小组的共性问题。第二课时,按照“复习导入,提问激趣”“范例分析,提炼问题”“借助问题,品读课文”及“策略提升,归纳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5)教学活动的具体展示
在教学流程中,如何“借助问题,品读课文”是本节课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经过前两课的学习,你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借助为题清单进行多角度的提问。你们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老师真为你们的进步感到欣喜不已。上节课,你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筛选出了一些共性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你们的智慧成果吧。
这么多的问题啊,那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问题是核心问题呢?是特别有价值的问题呢?你们发现了这三个问题和“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了吗?
对了,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不影响课文内容理解的,有助于理解,和可以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核心问题不是那么一下子就能在书中找到答案的,核心问题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意思的,可以让我们反复回读课文的问题。
这么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问题清单。咱们继续沿用我们的评价方式,不影响的画圈,有助于理解的画对勾,能深入理解的画一颗小星星。快来一起梳理一下吧。接下来,就在小组当中,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学生通过自主筛选和小组讨论之后,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画“〇”的三个问题是不影响课文理解的,画“√”的三个问题都是源于课文具体的内容,帮助加深课文理解。最后画“☆”的问题,是可以引发深入思考的。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提炼,即把这几个核心问题,再次归纳整合,规范表达的语言,提炼除了最终的三个核心问题。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采用以上形式和方法,完善表格内容。表格按照过去二十世纪和未来这三个分类,从生活状态、物质条件和精神寄托这几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依次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在课程尾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提出核心问题的思考角度和切入点,以及表达方式的规范。课后继续鼓励学生完成问题清单的自评,并尝试运用提问策略,将这种阅读策略迁移到其他文本的阅读中,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三、提问策略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设提问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以参与者的姿态,共同探讨问题。使之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一方面应当重视师生对话教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在选取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面向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尽可能做到均衡发问。此外,对于学生质疑的反馈,能注重评价技巧,且可以适当给予进一步指导,在肯定观点后可以继续延伸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也要艺术性地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
2.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在传统课堂中,往往师讲生听,师讲生答,容易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的现象。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消除学生心中的顾虑,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反思“真理”,超越“教材”。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所学内容初步掌握的基础上,提出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的问题,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发展学生思考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教会方法,培养学生“会问”。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提问不只是随意提出小问号,怎么把无效问题变成有效问题,再提炼为核心问题,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在想问、敢问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提问的策略,具备质疑的能力。
4.养成习惯,促使学生“好问”。
习惯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有“疑”好“问”的习惯。课堂上由于实际爱你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还课后继续延伸,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一步驱动他们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应当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能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在不断研磨教材的过程中,选择有效的方式落实策略单元的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在“质疑—疏疑—解疑”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和学科素养,将之内化为一种习惯,真正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邓志清.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论坛,2018,31(10).
[6]李继华.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湖南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