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华
摘 要: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等于一体的学科,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内容,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分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对存在问题进行剖示,根据实际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新理念
大学语文包括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因为这些作品中蕴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读和学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思政思想,做到文化学习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一、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可行性分析
大学语文是集文学性和文化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与基础于一体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在其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不仅可行,还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一)语文和思政育人宗旨一致。
虽然大学语文和思政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在育人宗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大学语文主要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应用写作、语言交流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人文理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诚信友善的情怀,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大学思政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将来学习及走向社会打下思想基础。因此,从“立德树人”角度而言,两者培养的目标都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怀、优良品质、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因此,将思政教育和大学语文有机结合,不仅符合学科发展的实际,而且有利于人才培养。
(二)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和专业的思政课程的呆板和僵硬的教学内容相比,大学语文中的优秀作品鉴赏、应用的训练显得更加隐形和易于令学生接受。大学语文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人性的光辉,比如颂善惩恶、倡导家国情怀、历史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等兼具人文情怀和正确价值理念的佳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这些隐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生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思政素养,坚定思想认知,还能够提高文化素养。
(三)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
大学语文是高校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也是积极践行国家育人理念的积极拥护者和践行者。大学语文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设置优美的文学意境,由浅入深的教学实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正确的“三观”、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而且培育学生优良的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强化学生对于祖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加学生的见识,使学生受到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应用能力,而且改进了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符合大学语文客观发展规律,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二、大学语文教学在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语文在思政教育方面拥有很多优势,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课程定位偏差、脱离语文的人文根基、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
(一)课程定位偏差。
当前,在就业率的影响下,一些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院校减少了语文等基础性、文学性的科目,甚至不开设。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仅仅是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通过减少语文课时,必修课改为公共课或者选修课等形式,导致大学语文边缘化,导致教学课时减少,更不要说在教学中践行思政新理念。这种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导致语文课程定位出现偏差。培养的人才仅仅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技能和思想都符合现代化建设的综合型人才。这些院校课程定位的偏差导致学生走向社会之后难以得到持续发展和提升。
(二)偏离弱化了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人文根基。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根基在于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它是践行课程新理念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并不统一,教学在内容、课标建设等方面并不一致。不同的大学选取的教材版本不同,这些不同教材的编写理念不一样,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教材内容并没有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教材不统一,质量不一致,导致思政新理念在语文大学教学过程中难以取得有效成果。对如何在大學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研究不足,研究内容不具备普遍性,导致这一方面的研究弱化。一些教师对于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产生了歧义。将语文课变成了思政课,过于强调思政内容,忽视教学内容中的文化性、人文性。不但没有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而且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模式的固化。
在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方面,各院校也做了很多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但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模式方面只寻求形式上的融合,没有从深层次进行有效结合;教学方法陈旧,一些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采取新的教学形式,但是教学思想还是传统的。因此,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存在,使大学语文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的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少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语文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政教育关系不大。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不仅不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反而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缺乏创新意识和应用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内容强行融入教学中,不善于用文学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思政教育灌输,并不能与现实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固化的行为难以从情感上打动、感染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部分教师的思政修养有限,难以对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引导。
三、促进大学语文教学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建议
(一)革新教学理念,促使大学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大学语文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育人,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若能够有机结合,发挥优势,则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微媒体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两者之间的结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因此,各院校应该秉承新理念,开拓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思维审视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摒弃原先实用主义的教学理念,确定大学语文在人文素养培养、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正位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功能。还要在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硬软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大学语文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广阔的舞台。纠正思政教育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促使学生德、智共同发展。比如,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把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坚定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产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规范教学内容。
由于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不统一,影响思政教育的发挥,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研究制定出一套既有文学性、审美性,又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等高质量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可操作性,挖掘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特别是家国情怀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佳作。为在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多样、操作性强、趣味性和人文性丰富的载体。还要加强对语文教材的审查,严格把控思想教育内容,强化大学语文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和载体。
(三)创新教育方法。
时代在发展进步,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在新时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必须创新思维,革新教育方式方法。各院校一定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引导的功能,坚持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学生的价值引导同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内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融入。教师还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模式,通过“细雨潜无声”的方式,强化学生在“真善美”“诚、信、情、知、意”等方面的思想引导。比如,运用微课的形式讲述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在教案设计上,可以采取漫画故事、短视频等形式展示内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满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自我提升,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升教学水平,用自己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用不断创新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关系到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的效果。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引导的有效形式,积极主动地发现规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校应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是要为教师的进修学习提供条件。争取尽量多的进修和学习指標,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得到学习机会,同时为进修提升的教师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比如,优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优先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习提升的积极性。二是高校要组织教师研究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全过程。三是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加大对创新教学教师的奖励。
教师应该革新教学理念,使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政素养,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为学生树立榜样。始终坚持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成为一个专业素养过硬、思政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坚持严肃课堂纪律,杜绝“黑笑话”等哗众取宠的行为,在学生面前树立尊严,不该讲的话不要讲,防止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要自觉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承担起传播、发扬、守护传统文化的重任。
四、结语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并且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是一致的,两者之间能够有效结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出发,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实现在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新理念,实现思政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天霞.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列开“大学语文”的必要性[J].汉字文化,2019(06).
[2]王岚.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9(04).
[3]夏习英.试论“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名作欣赏,2018(11).
[4]张莹.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
[5]王国庆.“课程思政”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大学语文教育[J].文教资料,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