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产品无菌检查结果异常原因调查

2019-03-27 11:42王卿
健康大视野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产过程

王卿

【摘 要】根據抗生素A无菌检查结果异常调查的典型案例,全面梳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析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找出存在风险的遗漏点,并用实验加以证明。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纠偏和预防措施,完善产过程忽视物料的进出环节和细小的操作陋习,规避污染风险,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无菌检查 偏差调查 生产过程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5--01

无菌注射剂是用药途径无屏障,直接进入患者循环系统的药品,必须严格保证无菌。历史上国内外因药品污染致死事件使人们早已熟知其受微生物污染的危害性。2006年的欣弗事件,使各无菌药品及其原料药的生产企业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在生产和检验环节严格把关,无菌检查项目是否合格成为无菌药品能否放行的的必要指标之一,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无菌检查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样品只能从统计概率上保证产品无菌合格。其次,微生物污染的不均匀性,检验样品完全破坏决定了无菌检查结果难以重现。再则,从生产过程到无菌检查操作出结果,涉及时间之长,操作细节之多,影响因素之众,一旦无菌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此处指定为供试品无菌培养结果阳性),其调查是非常繁杂,且根本原因不易明确的。但我们可以从已发生过的案例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设计合理全面的流程,进行充分调查,尽量明确污染原因,这是质量保证的要求,也是不断完善,规避风险的要求。其调查的主要环节首先为微生物实验室,其次为生产过程。下面就两个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 案例回顾

产品名称:**沙星注射液 (2010年)

生产周期:30天 生产批次:10余批次

异常结果:所有本轮生产批次的无菌检查中,出现真菌阳性率约 50%,长菌时间在放入培养后6-8天,阳性形态为改良马丁培养基中絮状漂浮物,占二分之一罐体积。

(二) 调查过程

1 初步调查

(1)微生物实验室调查

(2)初步调查结论

由于双倍复测结果无菌生长,且时值雨季,洁净区空气湿度高,无菌实验室在一楼,目测地板表面有明显水汽附着,且墙面与地板衔接处的密封胶未完全覆盖,虽然在沉降菌检测中没有菌落生长,但根据霉菌的特性,不能排除土壤中的霉菌在适宜条件滋生,使无菌检测室环境受污染而导致样品培养结果呈阳性。

(3)纠偏措施

采用大量75%乙醇消毒剂全面清洁工作台面,顶棚墙面,回风口,地面,后增加1%过氧乙酸喷洒和熏蒸。此后进行洁净区环境全面监测。

(4)后续无菌检查情况

在第一批样品培养物出现阳性后,生产的10余批次间或出现培养物出现阳性,且其污染微生物生长形态接近,高度怀疑是生产过程导致污染,需进一步调查。

2 深入调查

(1)生产过程调查

(2)易带入污染要点分析:

① 原料无微生物控制指标,存在进厂原料微生物限度超标风险。

② 脱外包操作过程粗放,存在污染内包材的可能。称量时倒料操作幅度大,抖动内包材时将菌体带入药粉容器。

③ 药液过滤器使用前未灭菌,使用后用大量注射水冲洗后即放置,未充分干燥,残留微生物滋生,污染后续产品。

④ 终端灭菌条件115℃ 30min,达不到过度灭菌(F0≥12)的要求

(3)针对可疑点进行试验确认

① 检测过滤前药液的微生物负荷,结果为30-50cfu/ml,细菌霉菌均有。

② 检测所使用过滤器内表面冲洗液霉菌≥1000cfu/ml。

③ 将检测到的霉菌纯化分离,挑取单个菌落于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培养约20h,稀释至菌浓度105,将培养液115℃ 30min灭菌后再次转接培养于改良马丁培养基中,2日后出现与样品真菌培养罐中形态一致的阳性菌体。

(三)调查结论

(1)无菌检查结果异常源于产品污染。

(2)污染源为原料或称量操作带入,富集于滤芯处;而滤芯清洁保存方法不当,使用后仅使用注射水冲洗,静置自然干燥。当气候条件适宜生长,严重污染过滤器及后续步骤。

(3)终端灭菌条件为非过度灭菌,滤后药液中的残存微生物未完全杀灭。

(四)纠偏措施

(1)相关批次产品全部报废。

(2)更正过滤器使用方法:干燥后保存,使用前后测泡点,使用前湿热灭菌,规定有效过滤量。

三 结论

通过该无菌检查结果异常案例的调查过程及结果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过程的疏漏可直接导致无菌检查结果异常。为了规避和预防类似异常的发生,应该全面梳理产品无菌检查过程,对以往易忽视的风险点增强控制。

① 无菌检查的阴性对照管全面覆盖用到的所有溶液。

② 严格规范集菌仪的操作顺序。

③ 细化样品前期消毒处理。

④ 记录检验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分析其对结果的影响。

⑤ 重视菌落资料的搜集保存,尤其是真菌形态学检查图像及文字说明。

(2)在车间生产方面,除用“人、机、料、法、环”来规范生产管理体系外,还应在动态的生产流程中观察有无遗漏的细节需要完善,起到补充和预防作用,列举如下:

① 生产过程的生产工具如滤芯的灭菌存储方法错误会直接导致产品微生物污染。车间对每件关键生产设备及工具,如冻干机,冻干膜,滤芯,粉碎机配件,容器等的使用方法,除菌储存应该有详细明确的文件规定。

② 对工艺和环境的重视比较多,而外源性污染的带入也倾向于人员进出方面,但对物料进出方面不够重视,应在相关SOP中明确规定操作细节,消毒方式,消毒剂种类及作用时间等,尽量杜绝物料进出引入污染。

③ 应实验考察车间生产常用消毒剂75%乙醇,70%异丙醇,对真菌及其孢子的作用强度和时间,紫外线对真菌的杀灭作用,为普通环境进入洁净区处理程序,洁净环境消毒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④ 生产过程中也容易忽视人员操作的小细节,应有专业人员定期检查人员操作习惯,与产品质量挂钩,跟踪评价其影响。

⑤ 生产抗生素的原料及配制液微生物负荷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数量和种类能反映出生产过程中受到的微生物干扰程度和途径。一旦发生无菌检查异常,对进行科学有效的偏差调查,缩短流程,得出结论有很大作用。

四 讨论

(1)由于抗生素的抑细菌作用,其生产环境的微生物中真菌为优势菌,空气及表面分布多数是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目前沉降菌和表面菌的监测使用TSA平板,虽然对细菌和真菌广泛适生长,但就真菌而言,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生长速度和灵敏度明显强于TSA,故可增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做辅助监测。

(2)抗生素污染菌以酵母菌和霉菌居多,但真菌的形态学检查仅能提供粗略的分类,造成溯源难度高,对丝状真菌,分子级别鉴定才能提供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朱晓燕 陈伟盛 关倩明 药品无菌检查OOS结果的调查与分析处理[J],中国药事,2017,07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2015年版四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143

猜你喜欢
生产过程
无菌注射剂在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检查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的控制分析
电力配网的生产过程管理
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妇生产过程及分娩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