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同课异构的反思

2019-03-27 11:44刘婵娟
关键词:离子反应反思

刘婵娟

【摘要】 学校教研活动以 “同课异构” 的形式围绕高效课堂的建设展开。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活动中, 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人教版化学 1 中的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 2 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一课, 将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并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 课堂摘录 教学比较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243-02

一、两位化学教师的课堂摘录

1.教师1的课堂摘录

(1)教师1先是习题复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然后创设情境引入: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第四次释放孟获后,孟获逃至秃龙洞,秃龙洞的毒泉中有一口泉叫“哑泉”,“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不久,蜀军先锋王平率数百军士前来探路,由于天气炎热,人马均争先恐后地误喝了哑泉水。军士们个个说不出话来,生命危在旦夕,诸葛亮也毫无办法。后经一老叟指点,喝了万安溪安乐泉水后转危为安。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士兵喝的水中含有CuSO4,造成了重金属中毒。那安乐泉解毒的原因是什么呢?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CuSO4后又大量饮此泉水,其中碱先中和了胃酸,然后多余的碱又会在胃肠中与CuSO4发生离子反应Cu2++2OH-=Cu(OH)2↓。致使原来可能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而不再被人体吸收,因此,具有解毒作用。

(2)请学生看课本31页的实验2-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然后进行提问,混合前,溶液中各存在哪些离子?请写出电离方程式。混合后,宏观上看到什么现象?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根据教师提问得出结论,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引。教师总结离子反应的定义。

(3)教师布置任务:请学生根据课本总结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学生阅读课本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书写步骤中的“拆”和“查”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还总结了高中需要掌握的盐的溶解性规律和易电离的酸与碱。

(4)学生练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教师2的课堂摘录

(1)复习导入: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书写出常见的难溶性物質;并书写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2)教师创设情境引入:请学生分析把第一组强酸溶液和第二组强碱溶液混合起来,会不会发生反应?学生答: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演示下列实验,分析混合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混合后宏观上看到什么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现象得出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A组.Na2SO4溶液与KCl溶液,B组.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学生演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试用离子符号将反应事实表示出来:Ba2++SO42-=BaSO4↓,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并强调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才有,而且实际上是离子浓度的减少导致的结果。接着习题进行判断哪些反应是属不于离子反应,加深定义的理解和巩固。

(3)教师提问:是不是任意两种(或多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就能够发生离子反应呢?请利用现有的试剂设计实验,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离子反应能够发生?

Na2CO3溶液CuSO4溶液Na2CO3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写出实验探究中能够发生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各化学方程式中产物的特点。学生答:产物中有气体,有沉淀,有水生成的可以发生离子反应。教师追问:为什么符合这些条件,离子反应就能发生?引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分析得出因为这些物质的生成会导致了离子浓度的减少。这样得出离子的反应条件是:有气体,有沉淀,有水(弱电解质)。

(4)教师布置:书写下列不同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思考:为什么以上反应,化学方程式不同,但是离子反应方程式却相同?总结出离子反应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反应的离子反应。

二、两位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比较

1.导入的设计

导入是为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这就要求导入必须具有启迪开导的作用。有效的导入,不但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打开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闸门的作用。譬如在《离子反应》的同课异构中,不同的老师就有不同的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1老师通过典故引入“《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从典故引入可以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符合新课程中情景教学的思想。但是教师1没有把这个“情景”转化为“问题思考”,没有形成悬念,没有更好激发学生的好奇,最后只会给学生“转眼即逝”的感觉。

而教师2复习导入: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书写出常见的难溶性物质;并书写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盐的电离方程式。这样先让学生知道哪些是不溶物,为下一节课书写离子方程式做下铺垫,请学生分析把第一组强酸溶液和第二组强碱溶液混合起来,会不会发生反应?这种问题式导入设计充分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对实验的处理

两位教师对实验处理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也有差别,教师1自己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2实验改成让学生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能及时地指出学生在操作上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教师2还把课本中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验变成提供几种试剂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技能,使实验教学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2探究实验设计更有创新意识,她没有按常规去做,体现了她独特的思维培养能力。

3.教材资源的整合

两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其中教师1基本是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即按离子反应的定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及发生的条件这个顺序进行的,显得中规中矩,新意不够。然后重点放在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并对书写步骤中的“拆”和“查”进行了深入写步骤中的“拆”和“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技能的目的。教师1主要是按照课本顺序的编排进行讲解,这样的话,对离子反应的定义剖析就没有那么深入,学生对离子反应的概念理解不透,这样也会影响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师2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做了合理的编排,即以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定义和表示的意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这一顺序进行教学的。教学思路清晰,符合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极富逻辑性把离子反应的定义和条件放到一起,这样让知识有了完整性,课堂的重难点就也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一方法也比较适应,能够较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系统性也比较强。

三、反思总结

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以课本为基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要自然流畅、层层递进,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又要让学生体验探究之旅的那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但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细节。一节课是由一个个小环节构成的,也正是这些小环节的处理体现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智慧,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显得充实,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教学设计的方案,验证了不同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也让各授课者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张丽春.《同课异构,探究高效课堂之路》评价研究.文教资料,2013-08(184).

猜你喜欢
离子反应反思
高级化学教师话题PCK表征研究
高级化学教师话题PCK表征研究
高级化学教师话题PCK表征研究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5年高考“离子反应”试题分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