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小插曲,生成精彩课堂

2019-03-27 12:02赵春丽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彩课堂历史与社会

赵春丽

[摘   要]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行课前预设,对课堂的小插曲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师要关注课堂小插曲,抓住新的课堂生成点,因势利导,使小插曲为历史与社会课堂锦上添花。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精彩课堂;小插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82-02

历史与社会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不断撞击,思维火花不断被点燃的过程。作为教师,总希望通过预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不可否认,课堂是活的课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总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有时幽默诙谐,令人捧腹;有时发人深思,韵味无穷;有时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关注这些小插曲,适时引导,会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一、质疑问难,绽放精彩课堂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紧张的运转状态,才能使他们从当前所学的知识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提出疑问。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质疑联想,既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结果,也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更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所以,教师要善于应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并使之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到“秦岭—淮河是南北方的分界线”时,一位学生突然问道:“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方的分界线,那秦岭—淮河到底属于北方还是南方呢?”我一方面肯定了该生善于思考,勇于提出疑问,另一方面抓住这个时机,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谁能来为他解答?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学生说是北方的,也有学生说是南方的,还有学生说既是南方的又是北方的。

说属于北方的学生认为,秦岭、淮河纬度位置大概在33°N—34°N之间,又在长江以北,因此属于北方;说属于南方的理由则是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上看,淮河冬季在0℃以上,不结冰;还有学生认为岭南和岭北在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秦岭南属于南方,秦岭北属于北方……可谓众说纷纭。

实际上,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并不是具体到某条纬线、某个点,而是存在一个相当宽的地带来过渡完成的。但在秦岭—淮河两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特色,都有明显的不同。秦岭—淮河之所以作为分界线,是为了说明地域差异的存在。

课堂中那位学生的质疑,牵动了全班学生的心,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真情实感的质疑探究中碰撞出了真理的火花。课堂因之而精彩,学生对此内容也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二、 因势利导,成就精彩课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都不同,对同一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甚至可能会对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重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科能力,提升情感,确立正确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师讲到清政府派李鸿章去签订《辛丑条约》时,一学生突然说道:怎么签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的?他真是个卖国贼!(马上有几个学生附和)

师(一呆,立即顺势而问):你们都认定李鸿章是卖国贼吗?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假如你是李鸿章,你会怎样做?

生1: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史论结合,还要参考当时的历史背景。我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出卖了国家主权,损害了人民利益,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师:李鸿章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30多个,还镇压了农民起义,从这些方面评说他是卖国贼,不过分。但是如果李鸿章不去,是不是这些条约就不用签了?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生2:我认为李鸿章是对近代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首先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了一系列的军用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培养了一批人才,对今后的改革大有帮助。因此他有“东方的俾斯麦”之称。其次,我认为当时如果换另一个人去签条约,结果也必然是一样的,不能把一个政府的无能全都推责到一个老人身上,这有找“替罪羊”之嫌。(全班鼓掌)

生3:我认为李鸿章虽有功但也有过,如果功再大些就好了。

师:你们可以对刚才的讨论总结一下吗?

生4:评价历史人物,要辩证地看待,既要用史实来证明他对推动社会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还要看到他不足的一面。李鸿章有功也有过,他在当时的社会里没得选,只能这样做,他一个人无力挽救一个即将灭亡的清政府。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既要考虑全面性(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又要考虑历史性(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还要考虑主流性(评价重点放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历史人物本来的面貌,接近历史真相。(学生顿有所悟)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了时机,因势利导,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进行了学法指导,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 节外生枝,衍生精彩课堂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生出了新的问题。在课堂上,出现“奇思异想”“奇思怪论”是正常的,这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们内心世界最迫切的需要。当课堂中出现这些始料未及的“意外”时,教师若视而不见,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加斥责,将会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会使学生心生不满,对教师失去信任。这就需要教师直面“意外”,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从而使课堂不断地绽放美丽、衍生精彩。

记得有一次在上《山地之国》的公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阿尔卑斯山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播放了一段录像。当播放到山区风光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美丽的风景中,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道:“看这张图,为什么阿尔卑斯山上有这么多的雪,却会出现河流断流的现象?”这一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明显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为之瞠目的时候,我定了定神,对这位学生给予称赞,并请全班学生思考:为什么阿尔卑斯山区的河水补给丰富,图中的河流却出现“断流”?它是真的断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认真仔细地阅读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因为这里地势高低起伏,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我们不可能看到河流的全貌,还有就是照片拍摄时的角度原因,使这张图上的河流看起来“断流”,实则不是。(听课教师也连连点头)。

对于学生的离奇发言,教师要巧妙地进行“点拨引导”,“导”向正确方向,从而使正确观点得到明确,也使教学内容再度升华。短短的几分钟,师生得到了读图、用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也体现得一览无余,精彩在没有预设中自然而来。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升与培养。我们的课堂时常会有这样预设之外的“枝节”,捕捉它,会衍生出精彩的课堂。

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课堂时常会有预设之外的小插曲,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去挖掘、去捕捉,这能为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精彩课堂历史与社会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精彩,不只在课堂
打造数学精彩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巧用探究情境,演绎魅力课堂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