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社区游戏课程在幼儿德育中的“蝴蝶效应”

2019-03-27 15:41:57傅雅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威威蝴蝶效应游戏规则

傅雅萍

(泉州市丰泽幼儿园,福建 泉州 362000)

“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进行天气预报计算时提出的,并比喻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笔者认为这一术语不仅形象地表达了天气等混沌性系统对初始条件敏感的依赖,更恰切地描述了微型社区游戏课程在幼儿德性养成的价值。

微型社区游戏课程是指幼儿模仿、再现或创造性地表现成人生活劳作的游戏活动,兼有游戏性与生活性。虞永平教授在《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中也提及该课程的德育价值,即让幼儿在一种具体的、感性的游戏情境中,以所扮演角色的身份与他人互动、与规则互动、与自己心灵互动,逐渐建立角色与规范的必要联系。笔者认为该游戏课程构建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互动因子,犹如小小的“蝴蝶翅膀”轻轻一振,不仅以生活视角还原幼儿“德性”养成的真实过程及问题,更以游戏方式重构一个适宜幼儿的德性生长的愉悦情境,悄然加速教师、伙伴等重要他人“言传身教”的德育效能,期许儿童德性认知、情感、意志的养成之“蝴蝶效应”,将在一个未分化、混沌一体的幼儿世界里如期而至。

一、与游戏规则互动中觉察德性认知的萌动

儿童德性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德性知识,即个体形成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知识以及对社会事件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判断。在微型社区游戏中,幼儿既扮演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角色,又模仿老板、教师等社会职业角色,兼具家庭与社会的双重游戏体验。游戏规则无疑成了“蝴蝶翅膀”,与蛰伏在幼儿、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力量、道德规则互动中,汇聚成一个具体的、形象的、浑沌无序的德性认知系统。游戏规则的生发生长中,教师需要快速觉察与辨识德性认知萌动之际的游戏事件,有效介入儿童社会行为规范与家庭道德行为的导引,避免因儿童德性认知初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蝴蝶效应”。

游戏场景一

男孩走进超市取下一瓶伊利牛奶放入背包,径直离开超市。

我问:“为什么买东西不付钱?”

男孩说:“店是我爸开的。”

女孩到服装店,老板娘挑一件裙子给她,并给女孩一元钱。

我问:“为什么买东西不付钱,还能拿到一元钱?”

老板娘说:“她是我女儿。”

孩子在自家商铺自取商品的行为、率真的回答,让人惊得目瞪口呆。笔者惊叹于孩子自如转换家庭与社会两种角色身份。随着游戏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效仿他们,未经老板同意自取货物。此后,小镇里不断传来伙伴物品被随意取走、商铺物品被“洗劫”的消息……恬静小镇变得混乱不堪,游戏匆匆结束。

游戏的中止迫使儿童思考“东西是谁的?”这一不愉快的话题,交流辨析“谁是商品的主人”这一德性认知,使幼儿明确了“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同意不启用”的游戏规则,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取商品”的规则,既是游戏规则,更是生活中的道德规则。对前者儿子未经爸爸(超市老板)同意而自取,属于不适宜社会行为;后者是妈妈(服装店老板)主动给予女儿商品,属于适宜家庭行为。游戏中,幼儿“拿走东西”开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取物规则,教师未敏锐发现“自取”与“给予”两个游戏行为中的德性认知差,使幼儿自带的“取物规则”获得暗暗滋长的微小动力,这些行为习惯不分好坏都被释和放大,由量变到质变,导致儿童德性认知判断上模糊了对与错的界限,进而导致“关闭小镇”的“蝴蝶效应”。

二、与游戏伙伴互动中亲历德性情感的成长

儿童德性情感是个体面对德性任务形成的一种正确的好恶情感。在微型社区游戏中,幼儿最期望的是远离成人的监管,与同龄小伙伴一起谈论游戏计划、收获友谊,这是最自然、最快乐的事情,而且最美妙的是在玩耍中收获与伙伴的友情。幼儿在与游戏伙伴的亲密互动中,“友爱”是伙伴间重要情感的“蝴蝶翅膀”,它能让儿童觉知伙伴性格气质、兴趣诉求等因素与德性认知交错时,产生德性情感的混沌状态,并不断触发它、转移它、深化它。在游戏伙伴的更新更换中,没有成人的教唆,幼儿全然以个人德性情感好恶为转移的互动中,亲历了不同家庭的德性文化交汇与冲突,催生伙伴间“友爱”地多向交往,促使其德性情感由迷蒙到清晰,以获得调试德性他律到自律的微动力。

游戏场景二

妈妈邀约家人,带上孩子们,牵着小狗准备到跳蚤市场走走……这无疑精灵家最温馨的一幕。刚走出家口,被社区警察队长威威领着三名警察把一家三口当“小偷”抓了,一家人声讨威威太粗暴。其中一名警察弱弱地回到警察局,威威不理,继续与两名警察见人就抓“小偷”。

他们巡逻来到强强家,强强是一名恐龙科学家。

警察问:“恐龙科学家做什么事?”

强强博士说:“科学家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警察们疑惑地看着,强强博士反复在沙里刨恐龙蛋、拼陈列架、画地图……两名警察把枪交给警察队长威威,说:“我们要当恐龙博士,不抓小偷了。”此后,笔者很少见威威到小区里抓小偷,独自呆在派出所里接警打电话。

在微型社区自主的游戏氛围里,威威扮演警察“抓小偷”,循环往复的粗暴行为令伙伴避之不及,教师说教威威,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抓小偷”。他对愤怒的指责视而不见,待到“落单”时,“失落”的情绪让威威停止了暴力游戏。“暴力不受欢迎”的德性认知催化伙伴德性情感发生,生气、愤怒、害怕、讨厌、内疚等不适感在伙伴间互相传递,让威威体验了自信、责难、不悦、失落的德性情感历程,觉察到“暴力不受欢迎”的德性认知,停止了攻击性游戏行为,慢慢接受了用文明的行为游戏,无序回归有序。

三、与自己心灵互动中静待德性意志的养成

当人们坚信一种德性认识,并决心把它变成行为,便在思想上产生德性意志力。不管在游戏中,还是生活中,脱离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内心需求谈德性意志力的培养,总是徒劳。微型社区游戏里,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角色的扮演中,流畅切换家庭成员与社会职业身份,娴熟的游戏动作,创造性地履行角色职责,洋溢出对角色尽忠职守的游戏精神,那是幼儿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中,让幼儿唤起的德性不断调整定势,持续地延绵在德性意志混沌系统里。这期间,我们通常无法预知、无力改变,唯有静待蝴蝶破茧、花儿开放,才能窥探达成生活目标的精神力量。

游戏场景三

星梦家的爸爸洋洋先生,天天宅家买菜、煮饭,抱宝宝。

师问:“爸爸怎么不上班?”

洋洋说:“在家等孩子放学回来。”

经我介绍,洋洋先生到超市当老板,但依然回家煮饭。

师问:“上班时间回家不好。”

洋洋说:“孩子快放学回家了。”

微型社区游戏的洋洋先生对父亲角色定位是“奶爸”风格,当了超市老板后,在照顾孩子的问题上依然表现能坚持,会取舍、不遗忘的德性意志力。教师对“宅家奶爸”不认同,采用游戏干预法,无法将洋洋先生“照顾孩子”的耐心、责任心直接转化为工作上不怕困难的德性意志力, 滋生洋洋三心二意管理超市的德性问题。尊重幼儿的本能、尊重幼儿的无意识,唤醒德性养成的原动力,才能让幼儿拥有连绵不绝的德性意志力。

幼儿德性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环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察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微型社区课程以游戏的形式,将成人世界的一切德性自然地映照在儿童游戏行为里,教师、家长、同伴言传身教的每一个细节,幼儿与游戏规则、游戏伙伴、自己心灵的每一次对话,都可能成为“蝴蝶的翅膀”,对幼儿德性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威威蝴蝶效应游戏规则
运气盲盒
小读者之友(2023年7期)2023-07-26 09:53:18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42
瓶子里的流星
新少年(2021年2期)2021-03-15 05:26:12
脑海中的“丁零零”
游戏规则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游戏规则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不纠小过到为所欲为
人生十六七(2015年3期)2015-02-28 13:08:15
有趣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