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战略管理领域存在两大核心理论:产业组织观和资源基础观。本文借鉴Hitt的战略整合观,认为同行业中的企业由于面临着相同的市场和监管压力以及相互学习、效仿,使得同行业企业在资源配置上会出现相似性,进而形成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但是行业中的企业又是千差万别的,拥有着独特资源和能力的企业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就有可能在资源配置上另辟蹊径,偏离行业集中趋势。当然这种偏离是有风险的,偏离度越大风险可能越大。
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则,在每个行业中一般都会形成一种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的集中或主流趋势。有研究表明,采用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既有助于企业遵守政府等监管部门所制定的行业规则,以降低法律诉讼风险,得到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也有助于企业向行业内其他企业学习和模仿,以应对行业的相关风险,还有助于企业吸收行业内专家的知识和建议,以控制战略管理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与此相反,如果企业选择的战略偏离了行业集中或主流趋势,产生了较大的战略差异,则企业的财务绩效就会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从而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也就是说,战略差异既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出现极端业绩的可能性较大,增加了业绩波动性,从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提高战略差异的有效性,降低战略差异所带来的风险损失,就必须对战略差异进行合理控制。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要从理论上研究内部控制对战略差异的影响。
无论是 COSO 委员会于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还是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均强调战略目标是企业实施内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内部控制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每一种业务活动,都要通过建立由环境分析、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要素构成的内控系统来加以控制,以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从而促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可见,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起到合理的保证作用。
并且在2017年正式发布的COSO新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再次将战略相关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正是因为战略与内部控制具备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将内部控制的理念与方法引入战略管理中,研究内部控制在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然而,鲜有文献关注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于文献的梳理发现,之前对战略管理研究更多停留在企业战略选择方面,而且是从战略竞争角度进行相关研究,从战略差异的角度是近几年国内外才逐渐开始的。当企业战略偏离行业主流发展趋势,即战略差异越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大,甚至大盈或大亏,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不确定性。应该更深入地研究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战略差异风险,明确其影响根源,进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但目前对战略差异的研究相对于战略在企业的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而且更多地是研究战略差异对企业绩效、会计信息价值、盈余管理等方面的经济后果,鲜少关注战略差异影响因素,因而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企业战略差异影响因素刻不容缓。
虽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涵盖面非常广泛,研究成果也很突出。但是在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中,对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内部控制是否能真正防范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风险并未涉及,鲜少有文献研究内部控制如何影响战略差异,这与2017年新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出台的意义不相符,企业战略作为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必须认真探讨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决策风险的关系,即认清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认识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
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取决于企业战略决策。那么,处在特定行业中的企业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战略呢?在考察行业内企业的战略选择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战略管理学家一直以来都坚持差异化战略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和改善业绩的唯一途径,但演化经济学家却观察到行业内企业更青睐那些通过市场筛选被保留下来的最佳实践,而且这些企业往往能获得很好的回报,而没有选择最佳实践或是其他战略方案的企业不但要承担风险,还要承担试验方案的成本和低效率。
本文基于信息风险和经营风险两个角度来分析企业战略差异所带来的风险。企业若采取差异化战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进行更多地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会取得极大的成功或者失败,公司的经营不确定性因而更高,业绩波动幅度也增加;另一方面,行业常规战略通常是行业内众多思想的智慧结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行业特质与未来发展趋势,相比之下,企业战略差异越大,其合规性、科学性、合理性受到质疑的可能性更大,获得融资的难度增大,交易成本也相应地增加。若企业不能获得潜在利益相关者的资金供给,就会导致企业战略无法持续进行下去。再者,不同的企业战略定位体现了资源配置结构的差异。企业在战略变革过程中需要获取新的资源并培养新的能力,在能够获取充分资源的前提条件下,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企业进行资源重新配置的难度较大,资源配置有效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接近行业常规的战略模式往往已经被证实能够有效地应对行业风险,企业直接模仿行业常规战略能够节省另外寻找战略的试验费用,从而降低了决策风险。而且选择战略差异度小的更有利于企业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战略差异度大的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与行业中其他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外部利益相关者无法通过行业内平均水平来衡量其发展状况,行业常规标准无法作为判断依据,该企业的历史信息也不再具有参考价值;并且外部第三方如分析师等对企业预测难度增大,准确性降低。因而在战略差异大的企业中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信息风险增加,致使失去了较多保守型投资者,进一步加剧了资金获取的难度,企业战略顺利实施的难度加大。信息不对称可能也会加剧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为自己谋取私利,侵害股东的利益,危害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战略差异会使企业的不稳定性加大、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为防范战略差异风险,降低战略差异可能导致的风险损失,就必须加强防范战略差异风险。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防范风险、实现企业稳健经营的控制机制,要防范战略差异风险就必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在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中,发展战略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内部控制要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内部控制要真正发挥作用,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内部控制是贯穿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首先,良好的内部控制会对企业内部权力运作进行有效的分配、制衡和监督,避免出现权力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现象,使战略决策更趋合理。同时,良好的内部控制也表明企业拥有董事会、监事会等在内的完善的治理结构。企业战略包括规划、批准、施行和监督四个环节,其中,管理层负责战略规划和施行,董事会负责批准和监督。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董事会参事能力强。首先,强有力的董事会本身对管理层就具有很好的震慑作用,使管理层更多地从企业利益和客观环境出发进行战略规划,能有效抑制管理层战略决策中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倾向。其次,强有力的董事会熟悉企业运行状况和经济环境,能明晰管理层提出战略的风险大小,对高风险战略可以予以驳回,对实施的战略进行持续有效监督。最后,良好的内部控制有效地防范风险,将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内。有效的风险评估能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预防可能造成大的偏差、及时纠偏;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能显著降低企业内外部各利益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信息与沟通的高效率,使相关各方都能及时掌握战略实施进程,客观评价战略的成本效益,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所以,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规避决策、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可能风险,规避管理层的各种激进行为,实现企业的长期持续经营。由上述分析可见,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有助于防范和降低战略差异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提高战略差异的有效性。
1.要合理控制战略差异。企业战略决策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决定企业存亡,所以控制好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的风险至关重要。企业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就有可能实施差异化战略,就可能面临大亏或大赢的高风险,业绩波动,不稳定性加大。通过本文的分析,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合理保障机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战略差异,企业应充分利用内部控制系统合理控制战略差异。
2.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继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我国也相继颁布了构成中国内部控制法规体系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指引》,这些法规的出台在为加强和规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引领的同时,也明确了加强和规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紧迫性。在此环境下研究内部控制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入分析内部控制涉及的方方面面,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分析结论表明,企业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利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防范战略决策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鲜少有人研究内部控制是如何影响企业战略差异的,也可进一步地探讨对于二者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比如,管理者背景特征、管理者团队的运作过程、运作效率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作用机制的影响以及外部宏观经济政策等对于二者关系的影响。还可以考虑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对于两者关系的影响差异,从而为深入认识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效率,提供借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