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2019-03-27 02:30,,,,,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气短舌质尿频

,,,,,

高血压病可诱发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理健康和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病年轻化和普遍化,病人数量逐年增加,全球每年死亡人中,与高血压有关的约占13%,因高血压致残达7%[2],因此,高血压防治任务较重,对高血压病研究显得愈加重要。近年来,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逐渐受到众多学者关注,但研究结果不同,应用的研究分类方法也不同,本研究对944例高血压病病人58条症状进行频率描述,采用聚类分析收集的数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5年—2016年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卫生院及覃塘区石卡中心卫生院门诊高血压病人,收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等信息。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3]。在未口服降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已口服降压药物治疗的血压在正常范围亦可诊断高血压。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高血压病人症状采集表,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2002年版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并结合《中医内科学》[5]。

1.3 纳入标准 符合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症状及体征确定中医证型;能配合理化检查;配合完成中医症状、体征及有关资料的采集;病人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继发性高血压病人;妊娠期高血压病人;不配合调查;合并心、脑、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精神病病人;言语障碍无法正常表达;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剔除病例:纳入后发现病史资料采集不全者,需予剔除。

1.5 研究方法 对944例高血压病病人与中医证候相关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录入Excel软件,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同时录入形式。问卷内容、数据录入等环节,制定统一标准,及时反馈、纠正,有专人随机抽样检查,以达到提高整体数据质量的目的。检查录入结果一致性后,再导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收集到的症状进行频率描述统计,剔除频率百分比≤2.0%的症状后,将剩余变量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症状聚类为3~8类,根据所聚类别的症状分布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高血压病病人症状频率 频率≥20%症状共28个,可分为4类。第1类:腰膝酸软、头晕、气短、心悸、耳鸣、健忘、畏寒肢冷、夜尿频、心悸、舌质淡、白苔,以气虚症状为主;第2类:头如裹、胸闷、口淡食少、打鼾、腻苔、滑或脉涩,以痰湿症状为主;第3类: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质红、脉弦数有力、失眠,以热症状为主;第4类:眩晕、头痛、胸闷、心悸、舌淡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以血瘀症状为主。详见表1。

表1 高血压病病人症状频率(n=944)

2.2 症状聚类分析 剔除频率≤2.0%症状后,将剩余58个临床症状作为变量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对比各变量特性间距离的远近与相似的程度将其分类到不同的类别,其中聚类为7类症状分布最明显。详见表2。由于聚类中心无改动或改动较小而达到收敛。任何中心的最大绝对坐标更改为0.000。当前迭代为16。初始中心间的最小距离为11.576。58个变量最终归为7类,各聚类中心的距离均小于初始中心间的最小距离11.576,说明聚类效果较好。结果如下,第1类: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眩晕、头痛、胸闷、心悸、气短、失眠、打鼾、耳鸣、健忘、夜尿频、舌质红、黄苔、脉弦数有力。归为肝火亢盛、心肾不足,病位在肝,累及心、肾。该类别病人137例,占14.5%。第2类: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眩晕、头痛、头如裹、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胸闷、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打鼾、便秘、溲赤、夜尿频、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归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心肾不交,病位在肾、肝、心。该类病人84例,占8.9%。第3类:头如裹、口淡食少、眩晕、腰膝酸软、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心悸、气短、失眠、打鼾、耳鸣、健忘、夜尿频、舌质淡、腻苔、滑或脉涩。归为痰湿壅盛、脾运失健、心肾失养,病位在脾,累及心、肾。该类病人200例,占21.2%。第4类: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胸闷、气短、耳鸣、失眠、健忘、夜尿频、眩晕、头痛、心悸、头如裹、口淡食少、打鼾、便秘、溲赤、舌质淡、白苔、脉沉细弱。归为肾阳不足、心脾两虚。病位在肾、肝,累及心脾。该类病人81例,占8.6%。第5类: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气短、耳鸣、畏寒肢冷、健忘、夜尿频、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胸闷、失眠、打鼾、舌质淡、白苔、脉沉细弱。归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病位在肾、肝、心。该类病人165例,占17.5%。第6类:眩晕、头痛、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头如裹、面红目赤、口淡食少、气短、健忘、失眠、打鼾、耳鸣、舌淡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苔黯、脉涩。归为气虚血瘀、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血脉瘀滞。该类病人147例,占15.6%。第7类:眩晕、头痛、头如裹、口干口苦、口淡食少、胸闷、心悸、气短、失眠、腰膝酸软、健忘、打鼾、耳鸣、畏寒肢冷、夜尿频、舌质淡、腻苔、滑或脉涩。归为中气不足、生化失源、水湿不化。病位在脾,累及心、脑、肾。该类病人130例,占13.8%。各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见表3。

表2 高血压病病人症状聚类相关信息(聚类中心内的更改)

表3 各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

3 讨 论

中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及“中风”等范畴[6]。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为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4类,对临床诊断、防治及其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但由于临床实际症状复杂性、多样性及症状与症状之间、证候与症状之间存在复杂的多边交联关系[7],包括疾病本身存在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阶段不同,其证型不同[8],4类证型很难包涵,因此近年来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规范化研究日渐增多。戴霞等[9]检索264篇文献,发现完全遵照此分型标准仅59篇(22.3%),多数学者根据各自临床实践提出不同观点,使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呈现多样化。本研究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944例高血压病病人、58个症状,经聚类分析比较各症状性质间距离的远近与相似的程度将其分类到不同的类别,按照症状在各类别中所占比例程度的不同依次选取、组织,对各分类后的症状不断推演、分析、总结,最终得出归为7种证型时聚类效果最佳,按其所占比例排序,分别为:痰湿壅盛型(21.2%)、阴阳两虚型(17.5%)、气虚血瘀型(15.6%)、肝火亢盛型(14.5%)、中气不足型(13.8%)、阴虚阳亢型(8.9%)、肾阳不足型(8.6%),可见7个归类中以痰湿壅盛型(21.2%)最多见,说明痰湿症状在所观察人群中比例较高,由于收集病例所在地域导致,与其地处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相关,提示广西地区高血压病病人以痰湿壅盛型多见,具有地域特点,与王庆高等[10-11]研究结果一致。阴阳两虚型占研究病例的17.5%,气虚血瘀型(15.6%)次之,考虑本研究样本采集均为中老年病人,久病不愈,阴阳不足,由气及血,津停血瘀而致。高血压病,病在肝、肾,涉及心、脾、肺[12-13]。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精髓化生,充养肝血;若肾精亏虚,精不生髓,髓海不足,脑窍失养,血压升高[14]。本研究总结的7类中医证型肝火亢盛型(14.5%)、阴虚阳亢型(8.9%)、肾阳不足型(8.6%)等均体现肝、肾在高血压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增大,人体脏器不断老化、功能不断减退,脾胃功能亦随之减弱,不足以滋养元气,出现中气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出现眩晕、头痛等“下虚而上实”的高血压病表现,正是中气不足型高血压病病因所在[15]。明代张景岳有“无虚不作眩”论断。症状频率描述可见失眠(53.2%)、打鼾(54.8%)、夜尿频(69.8%)影响睡眠质量的症状所占比例均>50%,由此推测:睡眠质量好坏对高血压病患病率可能有一定影响[16-17]。

综上所述,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对944例高血压病病人中医证型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及认识,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和参考,有助于防治及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生及发展,建立完善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体系。但基于本次病例采集区域的局限,可能影响一些变量表达和证候归纳精确性,今后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猜你喜欢
气短舌质尿频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老了就应该尿频吗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尿频都是前列腺炎引起的吗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膀胱的谎言——尿频、尿急、尿失禁
甩手操缓解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