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图书馆创新探析

2019-03-25 07:26王智玉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图书馆服务互联网+

王智玉

[摘 要]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仓库,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承担着新的使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而其运行模式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及运行方式,立足于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思维把握用户所需,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图书馆只有不断丰富服务业务,提高服务的准确性、指向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推动图书馆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图书馆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模式;图书馆服务;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6.085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9)06-0-02

0     引 言

传统图书馆运行模式大多只注重馆藏而轻视了用户体验。在图书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运行模式因地域差异、时代属性等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传统的图书馆普遍采取单一的借阅模式,在空间的拓展性及数据资源管理方面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互联网+”思维,可简单理解为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合作过程,区别于传统行业单向、逐次、固化性的思维模式,更具有活跃性和丰富性,如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等。而在众多核心的“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及跨界思维对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传统型图书馆要提升运行效率,必然需要树立全新的思维方式,落实用户为本的工作理念,完善资源建设以满足广大用户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用户体验感受。发散、关联、多元、便捷、融合集为一体,才能全方位重新定位图书馆,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与产出。

1     融合各种媒介实现开放融合

思想意识是行为活动的指南。图书馆融合“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推陈出新,打破传统图书馆运行理念中重馆藏而轻用户、轻使用的局限性。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基础,也只有丰富广博的馆藏资源,才能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行。然而,片面注重资源建设而不有效开发资源,只能故步自封,未能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产生了众多的新兴行业,其中以媒体事业发展最快。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人们通过媒介即可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新兴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别具一格,声乐、视频、动漫、图片等多种形式交叉运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感官感受,激发了人们对信息的“阅读”兴趣。除此而外,新兴媒介在整合资源方面也十分出色,可将模块化的信息切割为细小的碎片,相互串联,依次展开,对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人们来说十分适宜,人们在闲暇之余即可随心随意地进行“微阅读”。两相比较而言,传统图书馆的纸质资源,或者是数字资源对人们的吸引力就降低了很多。为此,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巧妙融合多种媒介,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输出、使用,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创新资源载体、拓展资源呈现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户群体,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此外,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中,应兼容并蓄,如地方戏曲资源、地方特色文献、民俗文化等,而在资源呈现方面也可将其拓展为视频、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方便不同用户群体接受,实现个性化阅读,提高用户群体的积极性、自主性。

2     为用户信息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

“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离不开为读者信息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用户群体“趋利避害”的本能出发,当用户在图书馆轻松获得所需,并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时,用户自然愿意再次接触或进入图书馆。然而,用户群体因年龄、职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化,导致用户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不尽相同。图书馆应立足于用户群体,以人为本,多维度、深层次了解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最终解决用户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笔者认为要高效且分门别类地划分用户群体,应从用户群体的“专业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两个方面切入。在专业化需求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属性划分为历史、人文、医学、法律等模块,而在每个专业之下,又可再次将其细化为不同的主题、模块。纸质资源对应相应的标识,条率清晰,一目了然,同时数字化资源也同步完善信息资源。如此,当用户获取信息时,工作人员即可快速而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在个性化需求方面,图书馆可按照用户群体的年龄进行分类,也可按照生活百科进行分类。此外,实体服务与虚拟服务也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用户选择虚拟服务的比重逐渐增加,如用户从网上订书到馆际互借、推广阅读等,但仍有不少用户坚持实体服务,还有部分用户穿插于实体服务与虚拟服务之间,随着阅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需要强化与用户的互动性,从用户的实际体验获取真实的反馈,整理好各类资源,顺应用户群体的需求方式,循序渐进,多元化地保障图书馆服务的高效性。

3     构建完善的双向导读机制服务

在传统的图书馆运行模式中,用户或者读者到馆内阅读图书,读者自主地选择开放性的图书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正是由于缺乏对用户群体的关注,久而久之,在阅读收效甚微的状况下,不少用户失去了参与热情。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与图书馆之间不应延续“互不干扰”的运行模式,单向的服务模式需转变为双向的有机互动。图书馆为用户群体构建完善的双向导读机制,其目的在于提高图书馆与用户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对于缺乏良好阅读习惯或需要帮助的用户而言,图书馆可针对性地帮助这类用户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升用户的阅读效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渴望进入图书馆阅读,以此开阔眼界,增广见闻,但不少人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功底,再加上在阅读时没有获得相关帮助,因而也失去了阅读的动力。笔者认为图书馆可针对广大市民进行调查,然后按照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提供双向导读机制服务。同时,图书馆也可在网络上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让更多因工作忙碌而不能到馆内阅读的人,也能轻松获得应有的帮助。图书馆应积极组织开展“群体”活动,如“阅读时语”,用户可为阅读过的书籍书写评价及观后感,也可观看他人的评语,双方互相分享、交流心得;用户在阅读时发现的好书,可通过反馈给图书馆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受益;增強用户的主人翁意识,让用户走进图书馆,发现图书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阅读活动。此外,图书馆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用户反馈”系统,鼓励广大用户积极留言,对图书馆的运行模式、工作理念、资源建设、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进而根据这些反馈及时完善自我。

4     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一体化图书馆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连续化及用户图书阅读的无碍化。对于一体化的图书馆,其运行模式来源于“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即以平台塑造的形式,打破传统图书馆在时间、空间上的服务限制,让用户在体验过程中更加具有自由性和灵活性。

(1)在空间方面,以“互联网+RFID技术”建设自助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实践了“就近原则”,当用户有借阅图书的需求时,即不必特意来图书馆借阅,而是就近即可享受到这一服务,方便又快捷,极大节约了用户的宝贵时间,也减缓了人们出行的交通压力,节能减排。自助图书馆可设置于广场附近,可设置于社区内,也可设置于其他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自助图书馆具有高智能属性,可自动统计借阅出的图书,记录已还图书及快速查询剩余图书,还可以自主分析畅销书类等。自助图书馆可24小时提供服务,不受时间限制,从而提高了用户服务体验的自主性。

(2)在时间方面,图书馆可通过设置APP,以此满足广大用户的阅读需求,尤其是碎片化阅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通过图书馆构建的APP,用户只需要在移动终端打开APP,即可进入数字化或者是虚拟化的图书馆内。针对电子书、报纸、有声读物、视频等资源,用户可以就阅读服务提出建议,用户群体之间也可进行交流,有疑惑时可在APP内的智能系统中获得帮助。一体化图书馆,不局限于时间、空间,阅读方式更加自由、高效。

5     结 语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然全面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地域限制,有效提升了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效率,拓宽了信息传递渠道,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互联网作为开放性的服务平台,仍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互联网+”思维在图书馆中的运用,能有效促进传统图书馆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并通过智能化手段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保障人们获取基本信息的重要支撑,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将在提升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段静焰.“图书馆+书店”新服务模式的探索——以成都图书馆“城市阅读空间”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4).

[2]张钰梅.“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微服务创新案例分析与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4).

[3]庄新辉.自动识别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概述[J].大众科技,2018(6).

[4]张惠梅.“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1).

[5]王承冠.基于PDA+O2O模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平台设计与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4).

[6]李杰.“圖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与角色定位[J].图书馆界,2016(5).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图书馆服务互联网+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浅谈工匠精神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传承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阅读推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