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颖,何 澎,朱恪材
(1.开封市中医院康复·颈腰疼科,河南开封 475000;2.郑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年发病率高达217/10万,且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1]。患者因脑部损伤导致运动神经元受损,致使高位神经中枢不能有效控制运动系统功能,出现平衡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悬吊运动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是应用悬吊装置结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骨关节活动训练、肌力训练等,进行主动、被动和助力训练的新型康复训练技术。有研究表明,SET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2]。中医学将脑卒中归为“中风”一类,其中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发作,而头针治疗更具特色,且对患者脑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联合SET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旨在分析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联合SET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其中对照组共有51例患者,男33例,女18例;年龄63~72岁,平均(67.52±6.44)岁;卒中类型:脑出血22例,脑梗死29例;病程3~7d,平均(5.22±1.20)d。联合组共有52例患者,男34例,女18例;年龄64~71岁,平均(68.33±5.58)岁;卒中类型:脑出血23例,脑梗死29例;病程3~8d,平均(5.47±1.3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脑部CT及MRI诊断,符合《神经病学》中脑出血及脑梗死疾病诊断标准[3],发病时间在15d内,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年龄在60~75岁之间,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障碍、脑肿瘤、脑外伤、骨关节疾病、针灸禁忌症等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予降低颅内压、消除颅内水肿、营养脑神经等常规临床对症治疗,并常规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待生命体征稳定后予以康复训练。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采用Bobath技术、PNF技术、Rood疗法以纠正患者不良姿势,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关键点控制训练、平衡训练以控制患者重心转移;功能性电刺激刺激患者神经反射。30min/次,1次/d,连续3个月。
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联合SET治疗。⑴头穴丛刺长留针法:采用于氏头穴七区划分法定位“顶区”与“顶前区”,常规酒精消毒后使用毫针(规格:0.40×50mm,河南泽垣医疗器械销售有限公司)对定位后的穴区进行前后透刺,针身与皮肤呈15°刺入头皮下,进针深度约40mm,针刺后捻转,200次/min,捻转大约12min,留针6h。留针期间,开始每30min捻转1次,重复2次;然后每2h捻转1次,直至出针。1次/d,治疗15d休息1d,治疗3个月。⑵SET训练:①仰卧位搭桥训练: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双手放于胸前,将窄吊带放于腘窝内,吊带与床保持20cm距离,双腿屈曲,嘱患者将骨盆缓慢上抬,直至与上身呈一条直线,保持10s,休息10s。②仰卧腰椎中立训练: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双手放于胸前,踝带与窄带使用非弹力绳放于患者的踝部与膝部,骨盆带使用弹力绳放于骨盆处,患者膝关节屈曲90°,髋关节呈前屈动作,医务人员一手放于患者下腹部,一手放于患者骶骨部,嘱患者缓慢用力上抬髋部,医务人员辅助,当患者髋部上抬5cm左右时医务人员将手撤掉,患者保持此姿势30s为1组,然后让患者放松腰部及臀部肌肉,休息10s,连续10组。③侧卧位搭桥训练:患侧卧位,采用非弹力绳将窄带放于膝关节处,骨盆带固定骨盆,保持患侧髋关节轻度后伸的同时,患侧下肢下压膝关节处的窄吊带,从而使骨盆向侧方抬高,此时躯干与患侧下肢应处于同一直线上,保持15s为1组,休息10s,连续10组。④跪位肩部前伸训练:患者跪立于悬吊点处,两膝与肩同宽,吊带与髂前上棘持平,宽带使用弹力绳固定在腹部,身体前倾将全身重量集中于一手,上抬另一手,时间约为10min。1次/d,持续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量表(FMA)[4]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满分34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差。⑵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价,0~4级评分,满分56分,分数越高说明平衡功能越好。⑶Brunnstrom分期: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量表进行评价,共有Ⅰ~Ⅵ期,分期越高说明患者功能越好,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Ⅲ~Ⅵ期的人数。
1.4 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配对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下肢FMA、BB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及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下肢FMA、BBS评分对比(±s ,分)
附表 两组患者下肢FMA、BBS评分对比(±s ,分)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a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下肢FMA评分 BB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9.20±3.11 17.66±3.50a 13.85±4.64 22.77±5.02a联合组 52 9.45±2.10 23.71±3.16ab 13.18±3.19 31.28±4.16ab
2.2 Brunnstrom运动功能Ⅲ~Ⅵ期例数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Ⅲ~Ⅵ期共有25例(49.02%),联合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Ⅲ~Ⅵ期共有36例(69.23%),联合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Ⅲ~Ⅵ期患者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53,P<0.05)。
脑卒中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一大难治性疾病,脑卒中后常因患侧运动控制能力减弱、肌张力异常、核心肌群肌力降低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平衡能力减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恢复与核心肌群稳定性控制密切相关,改善核心肌群稳定性可提高患者的肢体平衡及运动功能[5]。目前,临床多采用康复技术进行功能训练,包括Bobath、PNF、Rood技术等,虽对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一定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缺乏对患者核心肌群的针对性训练,且对脑功能的恢复效果也欠佳。因此,探寻一种既可加强患者核心肌群训练,又能改善脑功能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SET训练是一种通过使用有弹力和无弹力悬吊带组成的悬吊辅助训练系统进行强化核心肌群能力的训练技术[6]。研究表明,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能提高患者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更好地协调不同肌群力量的输出,提高运动效能[7]。本研究中联合组所采用的训练方式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SET训练,以悬吊训练技术激活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力量,强化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脑卒中在中医上称之为中风,《黄帝内经》中记载:“巨针取之,益其不足”,强调针灸治疗的重要性[8]。十四经脉的循行途径皆经过头部,而头针治疗是一种传统针灸疗法,其通过头穴七区划分法对症治疗相应疾病。本研究中,以头穴七区划分法定位患者“顶区”与“顶前区”,采用长留针的方式促进患者头部局部血供,改善脑部微循环。研究表明,头穴丛刺长留针法可通过刺激局部穴位起到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9]。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的下肢FMA、BBS评分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Ⅲ~Ⅵ期患者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联合SET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联合SET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