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宣良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四川 成都 610100)
肺癌属于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通常认为肺癌与环境、饮食和遗传因素等有关。目前临床中针对肺癌患者常采取手术治疗方案,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视胸腔镜手术逐渐取代了传统开胸手术,该术式具有术中切口小、手术创伤小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1],本次研究分析肺癌患者治疗中采取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
以本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7例,男性34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39~87岁,平均(58.6±0.4)岁;肺癌临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21例,Ⅲ期12例。对照组:47例,男性35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41~86岁,平均(59.7±0.3)岁;肺癌临床分期:Ⅰ期16例,Ⅱ期20例,Ⅲ期11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胸手术治疗,在影像学辅助下对其病灶大小及位置等进行明确诊断,并制定患者开胸手术方案。术前常规全麻,于病灶侧行切口,对皮下组织行逐层分离,暴露病灶后对病灶区域血管进行结扎,行病灶切除,对胸腔进行彻底冲洗并缝合切口,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于影像学辅助下明确其病灶大小及位置,并结合患者病史资料等制定手术计划方案,术前常规全麻,于腋中线第八肋或者第五肋交接处行一2cm小切口,缓慢置入电视胸腔镜探查其病灶情况,于电视胸腔镜引导下对病灶进行切除,并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常规缝合切口,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引流量、离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肺不张、切口出血和心房颤动等。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离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等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引流量(ml) 离床活动时间(d) 住院天数(d)观察组 47 137.24±11.24 256.37±17.14 1.02±0.51 6.71±1.33对照组 47 316.52±31.27 501.63±21.49 3.42±1.02 10.92±1.67 t - 4.217 4.076 5.334 3.621 P - 0.000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不张、心房颤动以及伤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两组对比无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肺癌是临床中十分常见且比较典型的一类恶性肿瘤疾病,针对肺癌患者临床中常采取手术治疗方案。而同时手术也将对患者机体产生特殊的创伤,有报道指出[2]肺癌患者术中创伤急性期反应阶段,其白介素-6等指标均会显著上升,这也提示患者术后机体组织其损伤程度,比较敏感,而机体受到损伤后将对其防御系统产生激活作用,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这也是患者术后并发症较高的主要原因[3]。目前开胸手术是比较常规的手术治疗方式,开胸手术能够较为彻底的实现病灶切除,然而该术式的术中切口大且出血量多,手术后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4]。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中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电视胸腔镜手术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并推广,特别是电视胸腔镜行小切口肺癌手术在临床中逐步取代了常规开胸手术,也成为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针对肺癌患者采取常规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小切口手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围手术期指标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同时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切口感染、出血以及肺不张和心房颤动等并发症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更少,这表明通过采取电视胸腔镜行小切口手术治疗肺癌患者具有更优的临床应用价值。主要原因在于电视胸腔镜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能够显著缩小术中切口,因此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可减少对患者术中产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因而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5]。同时电视胸腔镜小切口手术也以其诸多优势在临床中的肺癌患者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采取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能够优化围术期指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作为肺癌患者的优选术式进行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