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立华
(聊城市传染病医院肿瘤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是将静脉导管从患者的外周静脉穿刺,以确保药物能够直达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的置管方式,多被用于须长时间静脉输液、病程较长的患者中[1]。本文主要就我院实施品管圈前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情况进行研究,并报道如下。
数字随机法的方式抽取实施品管圈前(2017年2月25日—8月25日)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23~71岁,平均(51.62±1.52)岁。另抽取实施品管圈后(2018年2月25日—8月25日)我院接收并行肿瘤化疗的患者54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为22~72岁,平均(51.98±2.47)岁。对比两组各临床资料(P>0.05)。
对照组施予常规干预,包括:心理干预、病情监测、饮食干预、用药指导等;研究组则开展品管圈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1.2.1 构建品管圈小组 我院于2018年2月25号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共由8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2名临床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
1.2.2 确定品管圈的主题 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当前我院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的问题,并将品管圈的主题确定为“提高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率”。
1.2.3 现状调查 2017年2月25日—8月25日期间,我院首次收治的39例肿瘤化疗患者中PICC置管者仅18例,占46.15%;根据此次调查结果,从护理人员原因、患者原因、主管医生原因、其它原因等四个方面查找原因,并绘制鱼骨图如下。
图1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率低的鱼骨头分析
1.2.4 解决方案
(1)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由责任护理人员对满足PICC置管条件的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化疗药物极易刺激静脉血管,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增加患者患者的痛苦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2)转变主管医生对PICC置管的错误认识:圈长应主动与主管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向主管医生讲解国内外静脉治疗技术的发展动态,分享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的积极意义,以获得主管医生的理解和支持。
(3)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圈长应定期召开圈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培训期间,除了要详细讲解PICC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维护措施以外,还应进一步规范维护的流程、应注意的事项、并发症处理方案等。
(4)加大宣传的力度:品管圈小组可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制作卡通图片等方式加大对PICC置管的宣传力度,进而提升患者及其家属、主管医生等对PICC置管的认识程度。
对比两组PICC的置管情况。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3.0版统计软件行双侧检验,且P<0.05有统计意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对照组PICC置管者18例,置管率46.15%;研究组PICC置管40例,置管率为74.07%;研究组PICC置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化疗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但化疗药物对患者的血管有较强的刺激性,极易引发严重的静脉炎症;且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若发生外渗,还会引发皮下组织的坏死,最终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PICC置管能够有效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而且还能够减少静脉炎、皮下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几率,进而提升患者生存的质量。但受患者对PICC置管的认识程度、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主管医生支持程度等,使得PICC的置管率较低。
品管圈主要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的工作人员自我组建的团队,并按照一定程序、统计方法等来解决工作中的现状、问题,并以此提升工作的效率、服务的质量等。本次研究中,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其结果显示,研究组PICC置管率74.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15%(P<0.05)。
综上所述,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实施品管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PICC的置管率,而且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