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持续深入,改革逐渐成为各个学科的主旋律,生活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学语文与生活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生活化理念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将语文与生活进行联系,其不仅是有效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手段。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将生活化理念应用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生活化的理念全面融入到教学进程中来,以此来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挖掘语文素材,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得以广泛推广,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生活化理念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真正实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目标。所以,对广大教师来说,如何利用生活化理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往往会对生活的诸多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本身能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将生活与语文联系起来。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实际来看,诸多文章与生活之间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联系,通过创设对应的生活化情境,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刚好的理解。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是音乐、图片,也可以是多媒体营造氛围,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生活,教师应当综合参考教学需求,选择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生活化请讲的创设。比如,进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学生生活中熟知的鱼缸,将一个玩具小兵放进缸里,然后让学生扮演司马光的角色,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玩具小兵救出来。通过选择学生生活中熟知的道具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救出玩具小兵。这个时候教师并不需要及时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通过教材的学习来寻找答案。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生活在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再加上钢筋水泥的城市结构,小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难以真正接触社会,也就更谈不上接触大自然。上述情况,则会导致学生经验、阅历方面的缺失,难以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物与语文联系起来。所以,要想基于生活化理念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倾听、感悟大千世界,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巧妙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体验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之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到公园中去观察荷叶,尝试将自己观察到的荷叶写出来或者画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图片分别展示带有水珠的荷叶、停着蜻蜓的荷叶、停着小青蛙的荷叶以及荷叶下的鱼儿,并分别在图片中配上对应的文字,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文字、图画观察来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模仿教材,使用自己的方法去针对荷叶进行描绘。通过引导学生去生活中观察,学生可以主动去观察、感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通过联系教材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积累。
三、学以致用,基于实践巩固知识
理论与实践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不仅仅需要注重课内生活化的应用,同时还应当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去发现各种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将语文的学习与生活进行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家门),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再观察,让大自然、社会、家庭、学校中的各种现象做为素材,通过语言把它如实地反映出来,比如夏天的溪水是清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热的;野外的泥土是有淡淡香味的,山上的空气是清新的……也可以从自己主观情感出发,用心体会,使生活成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不竭清泉。比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仅仅通过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足的,教师在课堂中对比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后,还应当带领学生去农村、去科技馆,去真實的感受农业的变化。在参观完成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课文进行续写,使得学生将自身的真实体验转变为文字、转变为知识。
综上所述,生活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语文之间的认知,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活理念的有效融入。对教师来说,应当主动挖掘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去聆听、去观察,去探索语文中蕴藏的生活、生活中蕴藏的语文,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席琳.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245.
[2]孙欣.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