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24 17:51杨少芬李佩琴林斯妮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病理学课程思政思政

杨少芬,李佩琴,林斯妮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基础医学部,2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925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贯穿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全方面,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向[3],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理论渊源和政策指引。实施全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4]。本文探索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互融合的教学改革,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从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 病理学课程的性质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主干课程和医疗实践的组成部分,是医学课程中第一门讲授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在课程性质上,一是系统性和逻辑性强,教学内容充满唯物辩证法,要求学生要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看待和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二是科学性和客观性强,在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上,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追根溯源、融会贯通、捍卫真理;三是指导性和实用性强,临床上,患者病情将会如何演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测指标为何与正常不同?均可用病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故需要学生具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能力。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病理学课程要更多地体现新模式下对医务人员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特殊要求。仅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医疗工作挑战,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5]。从课程性质我们不难看出,病理学蕴含了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思想以及 “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教学素材。

1.2 病理学教学的现状

纵观病理学教学的现状,虽在教学中也融入人文教育,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在课程方面,教材内容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忽略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思政素质的切入;理论教学过于注重器官形态结构变化和机制的讲解,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指导实践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均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忽略了设计性及探索性实验的开拓[6]。在教师方面,病理学教师均毕业于医学专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缺乏思政理论背景,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从思想政治角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总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的职责,忽视自身应该承担的德育职责[7]。该状况亟须得到改变。

2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1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8]”。在病理学绪论教学中,通过列举疾病谱和死亡率的变化,如解放前由于卫生条件和经济状况差,传染病引起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50%以上,对比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传染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大降低。加深学生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理解,感受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可分割。在讲解病理学的发展简史时,列举白希清等老一辈病理学家在爱国精神激励下做出的卓越贡献,使我国的病理学科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会建设等方面从无到有,从贫瘠到丰硕,让学生感受作为炎黄子孙应有的赤诚之心,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情怀。

2.2 把科学精神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科学精神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即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9]。教育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在肿瘤一章的教学中,介绍著名的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研制“食管细胞采取器”的过程,他坚持深入食管癌高发区进行调研,脚步几乎遍布了林县的大小村庄,研究时间长达40多年。每当细胞采取器改动一次,为探讨器械的可行性,尽管知道恶心和呕吐是难免的,他也毫不犹豫先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他那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学界所敬佩,为世人所敬仰;在进行尸体解剖的讲解中,介绍著名的法医学家宋慈和他的《洗冤集录》,让学生感受儒者出身宋慈之所以被称道至今,皆是因其具有一丝不苟、追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2.3 把人文精神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医学院校是培育生命健康使者的摇篮,除教会学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救助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有“大爱”、“仁慈”的人文精神[10]。因此,在讲“死亡”概念时,引导学生理解死亡的必然性,由于医学不是万能的,对于某些疾病,就算现有的技术多么的精湛,也无法阻止病人走向死亡。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的“硬本领”,还要学会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开导、安慰、关心和同情,应具备帮助患者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的“软实力”。在各系统疾病的教学中,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与患者之间并非单一的技术关系,若不加强提升人文素养,不重视培植仁爱情怀,不懂得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则易引起医患关系的紧张,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和事故[11]。通过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自觉提升人文素养。

2.4 把社会责任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12],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更为重要。在疾病的病因教学中,通过“健康教育”的概念讲授,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社区或乡村开展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健康教育,帮助易感人群规避危险因素,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实践不仅能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还能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在传染病的教学中,引入 “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感人事迹[13],中国援非医疗队诠释了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责任和担当,向全世界展示了华人“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感人的事迹浸润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2.5 把辩证思维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14]。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中第一门讲授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无处不渗透着唯物辩证法。如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斗争、因果的相互转化、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影响、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个性和共性的相互联系以及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等等。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把握病理学所体现的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发展变化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等辩证思维,进一步让学生学会使用辩证思维分析病情的演变,明确患者疾病的归转,解决日常临床诊疗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能使学生拥有清晰的临床思维,这对于学生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5]。

2.6 把法治素养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与道德素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医务工作者法治观念淡薄,漠视了患者的权利[16]。在临床病理联系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讲解某女性因未婚先孕,到医院做人流手术,医师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除让多名见习生旁观,还以其身体为标本向见习生讲解各部位的名称、特征等,后被起诉的案例,让学生明确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中,医务工作者一定要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等权利,一定要清晰自己在诊疗过程中应尽的义务,依法依规处理好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既是“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更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是培养理论技术过硬且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的方法仍需要不断探索,为创新育人方式,丰富育人载体,写好“课程思政”新篇章而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病理学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