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英,梁胜根,陈忠羡,原向伟,谢清华,付朝华,蒋雄健
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脊柱外科,广东 江门 529030
大约40%的肿瘤患者晚期发生脊柱转移[1],但当前对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存在争议,缺乏有效方法评估患者整体状况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Tomita评分[2]因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3-8],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提出Tomita评分之初,判断骨转移以全身同位素骨扫描为准,重要脏器的转移则以CT检查来判定,完成评分需多次检查[9-11]。PET-CT检查较传统的骨显像、CT、MRI检查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12-14],一次成像即可判断全身骨骼系统及软组织转移的情况, 但应用PET-CT进行Tomita评分少有临床报导[15-16]。本文拟探究应用PET-CT检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Tomita评分,用以预测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周期的可行性。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74例,其中男40例、女34岁,年龄33~83岁,平均57.6岁。纳入标准:原发病灶或脊柱转移灶行穿刺活检,部分患者行术中肿瘤组织切除活检,病理结果符合恶性肿瘤的诊断。排除标准:脊柱原发肿瘤及血液病。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查。
患者PET-CT检查于我院核医学科进行。使用GE Discovery VCT 64型PET-CT扫描设备,造影剂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由广州原子高科有限公司提供(防化纯度>95%)。行PET-CT检查前患者禁食至少6 h,空腹血糖控制在8.1 mmol/L以下。18F-FDG注射剂量为3.70~5.55 MBq/kg(0.1~0.15 mCi/kg),注射后患者于暗室内平卧休息60 min,PET-CT检查前排空小便,图像采集从颅底扫描到股骨中段。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0~200 mA,转速0.6 s/r,螺距0.516:1。PET扫描参数:采用3D方式采集5~7个床位,每个床位3 min,层厚3.75 mm,采用标准重建法,矩阵512×512,层厚1.25 mm,采用CT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重建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由2位主治以上核医学科医生分别对PETCT图像进行阅读,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以判断确定肿瘤脊柱转移及重要脏器转移。
结合PET-CT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Tomita评分,并分为4组:A组(2~3分)11例,2例行广泛切除,9例非手术治疗;B组(4~5分)10例,3例行边缘切除,7例为非手术治疗;C组(6~7分)15例,3例行姑息手术,12例非手术治疗;D组(8~10分)38例,2例行姑息手术,36例非手术治疗。Tomita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脊柱肿瘤Tomita评分标准
患者出院后1、3、6月、1年、2年定期通电话或书信进行随访,明确患者的生存状况。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Tomita评分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时间2~46月,平均14.7月。74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3.0月,中位生存时间11月(表2)。患者的生存时间与Tomita评分呈负相关,Tomita评分越低,患者生存时间越长,临床预后越好(r= -0.6520,P<0.05)。
对脊柱转移瘤的患者采取何种治疗策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学者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期和临床预后的量化指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Tomita评分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2,17-18]。Tomita评分既可以指导制定脊柱肿瘤患者治疗的策略,又给出了手术方式的建议,更加具体的指导临床治疗:评分2~3分建议广泛切除、4~5分边缘切除、6~7分姑息手术、8~10分对症支持治疗。有学者将Tomita评分应用到12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对患者临床预后及生存周期进行前瞻性的观察[3],有研究对脊柱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4-6],均发现患者的生存时间与评分分值呈负相关,分值较低者,生存时间周期越长,预后相对越好,且操作简便,证实了Tomita评分在临床应用时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表2 各组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情况
以往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Tomita评分时,脊柱转移病灶的判断以全身同位素骨扫描为准[2],同位素骨扫描的灵敏度高,可以对全身的骨骼系统进行观察,但特异度较低,有研究证实其对脊柱转移瘤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仅为21%[19-20]。判断脏器转移时的CT、MRI检查只能观察到局部病变,而全面准确的进行分期,特别是评价全身淋巴结及各个实质脏器的转移情况,以及判断脊柱有无多发转移灶,需反复行全身各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延误了诊断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PET-CT与CT、MRI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2],并有更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12-14]。可以根据病灶对18F-FDG代谢的不同,将脊柱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病相鉴别,避免发生误诊。一次显像即可显示全身骨骼及软组织病灶,在肿瘤分期中可以对脊柱转移瘤作出定性、定期的诊断[22],具有常规的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
采用PET-CT检查对脊柱转移瘤进行评分评估肿瘤患者的整体状况以指导临床治疗,国内有研究利用PET-CT对77例患者进行Tomita评分[15],但未进一步对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随访,未验证该方法获得的Tomita评分分值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本研究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中位时间与以往报导的数据相似[6-7],肿瘤患者生存时间与Tomita评分明显负相关,低分值组别患者的生存时间高于高分值组,得出的结论与常规Tomita评分方法相仿,表明该方法获得的分值可以用于预测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发现Tomita评分4~5分组平均生存周期16.3月,甚至小于Tomita评分6~7分组的18.5月,不符合以往文献中报导的生存周期与分值之间呈负相关的规律。查看患者的病历资料,可以发现该组患者共10例,其中有3例患者的病理结果为低分化癌,肿瘤恶性程度高导致患者生存周期短,证实脊柱转移瘤的生存周期与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2,22-23],另外可能由于该组的样本量少引起了系统误差。各组患者根据Tomita评分的不同采取相应治疗策略,达到了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A组分值低预计患者生存时间长,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对一般状况好的2名患者行肿瘤的广泛切除; B组中有3名患者行肿瘤的边缘切除;C组及D组分值高预计生存时间较短,仅5名患者行姑息性椎板减压术,治疗方案以保守治疗为主。
综上所述,利用PET-CT检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Tomita评分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可行性, 较之常规的Tomita评分方法具有方便、准确性高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