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对人体生命活动调控机制探析

2019-03-24 10:43林于雄
福建中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肝主肝气情志

林于雄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人体复杂、协调、有序的生命活动,都是各脏腑的形窍间有机配合的综合效应,呈现出呼吸、睡眠、食物代谢、水液代谢、血液运行、生殖功能、精神情志等生命特征的和谐性、节律性、有序性。肝作为五脏中的一员,其“司疏泄”及“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今从肝“司疏泄”及“主藏血”出发,阐述肝对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叙述如下。

1 肝司疏泄与肝藏血的关系

肝司疏泄,疏,《说文解字》释为“通”,即疏导、开通之义;泄,有发泄、发散之义。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之气,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藏血,肝为血海,血府可藏血,亦具收敛之性,可涵养肝气,保证疏泄功能既不太过也无不及[1]。肝司疏泄与肝藏血互为前提,即“一疏一敛”,肝既可疏又可敛。一阴一阳谓之道,因为肝有通和散的功能,所以肝才能贮和藏。也正因为肝有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才具备物质基础;肝具有收敛、收藏之性,肝的疏泄之功才得以发挥。

2 肝对生命活动的调控表现

2.1 对血液运行的调控 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云:“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2],故肝藏血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是受肝疏泄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调控的。肝属木,在自然界为大树之象,大树能够通畅地呼吸,进行光合作用,将吸收的能量转化为营养物质,贮藏在体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无不受气的影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主疏泄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之畅达,故直接关系到血的运行及调节。只有疏泄有度,气机调畅,血液才能正常出入,使之“归于肝脏”或“运于诸经”[3]。 肝疏泄正常,则血行循脉;若疏泄无力,则血行缓慢,为瘀血癥瘕;若疏泄太过,则血溢脉外,引起各种出血症状。故肝的疏泄作用在血液贮藏、调节、收摄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

2.2 对精神情志的调控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决断、情感、想象等内容。情志,指情感和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精神情志活动的产生,以脏腑中的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的正常,受心神主宰,然肝对精神情志的调控亦十分重要。肝对精神情志的调控主要体现在肝主决断,肝藏魂,在志为怒,而对此进行调控的正是肝司疏泄及肝主藏血这两个生理功能。

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以气机调畅、气血平和为基本条件。肝疏泄气机,对维持全身气血的疏通畅达,保持心情开朗舒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藏血,血摄魂。然何谓魂?《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藏象类》言:“魂为之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4]。可见,魂的理解有二:一是指伴随心神活动而做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二是指梦幻活动。肝司疏泄,有往外走的力量,内收的功能才能发挥,故肝才能藏住血,血才能摄住肝魂;又因肝能藏血,能收敛,故肝不至疏泄太过,导致肝魂外越。肝司疏泄正常,则肝魂能出去,肝藏血,则肝魂能回归。肝血又可涵养肝魂,肝魂既能出,又能入,既能放,又能敛,故辅助心神完成调控五脏六腑及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肝在志为怒,肝司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怒而有节[5]。肝司疏泄失职,肝气疏泄太过,则气血逆乱,人会产生过度愤怒的情绪;若肝气亢奋,肺气肃降力度不够,则人易产生焦虑情绪,伴有火气大的症状;肝司疏泄不及,则气机郁结,人会出现情志不舒,烦闷不乐;又或肝气不升,则肺气肃降太过则会出现悲伤欲哭,甚至抑郁、害怕等情绪。故肝气的亢奋与衰弱对人的情绪很重要,而这主要责之于肝气疏泄能否正常,也在于肝血是否充足。陈士铎在《辨证录》里言:“肝气不足导致心气不足,心气虚则火不能克金导致肺气旺盛,肝气不足亦不能制约肺金,肝气不能生心气,则害怕的情绪更加严重。治疗时应补肝以平木,则火不易动;补肺以养金,则木更能静矣。木气既静,则肝中生血,自能润心之液,而不助心之焰,害怕的情绪不治而自愈矣”。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不仅要带兵打仗,更要运筹帷幄,懂谋虑。“因思而远谋,谓之虑”,“虑”指想得非常远,而“谋”是策划。谋虑功能想要发挥得好,在于肝气调达,肝血充盛,即肝司疏泄与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发挥。

2.3 对饮食代谢的调控 肝对饮食的调控主要表现在肝的疏泄对于脾胃气机的影响以及对于胆汁的疏泄有直接影响两方面。肝司疏泄的功能正常,则脾胃气机升降才能正常,肝升则脾升,脾升则胃降,脾胃才能升降相因,纳运相合,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气机失畅,升降失常,则直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从而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肝司疏泄还表现在对胆汁疏泄的影响,胆汁对食物的消化起到重要作用,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胆与肝互为表里,《黄帝内经》言胆寄于肝,实手足相亲,无彼此之分也。陈士铎《外经微言》亦云:“肝胆同为表里,肝盛则胆盛,肝衰则胆衰”,所以治胆以治肝为先。胆之汁主藏,肝藏血与胆汁的关系密切,内经有云“肝血旺而胆汁盈,肝血衰而胆汁衰也”。胆之气主泄,肝气容易郁结,而胆气也易郁结,即胆郁而肝亦郁,肝舒而胆亦舒。如果肝疏泄失常,肝气郁结,则会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诸如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便溏等症;若肝气疏发太过,则会引起胆汁上逆,而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4 对睡眠节律的调控 睡眠的节律性是昼精而夜寐,是人体适应自然昼夜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与精神情志正常的重要生理活动。睡眠与营卫之气密切相关,卫夜沿五脏而行于阴经时人便入睡,卫昼自“精明”出体表循六腑行于阳经时,人便醒寤。肝主疏泄,可调畅营卫之气机,且营卫气血受藏于肝[6]。若营卫气血调和,行其常道,则人寤寐有常。肝司疏泄失常会导致失眠,如心肾不交失眠从肝论治,意为肝气郁结,肝不藏血致肝血不足,治法为补肝血,肝血足则不伤肾水,肝血足则不耗心血,从而使心肾相交,则失眠可愈。

肝藏血有助于心藏神,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血则肝魂内敛,心神亦随之敛,睡眠正常。胆与肝互为表里,“胆经上肝,贯心”,心气通于胆,心胆互用。某些神志活动取决于胆,胆的生理功能正常,心藏神主神志功能才会正常发挥,心胆共同维持精神情志的相对稳定,调节人的正常睡眠。临床中有肝失疏泄,阴血难藏,气血失和,心神被扰;亦有肝失疏泄,胆气上扰,而致心神不宁,而致不寐,或寐而多梦,甚至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精神不振等,治之常用温胆汤加减。

2.5 对生殖功能的调控 精的疏泄受肝的调节控制,《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言: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7]。足厥阴肝经与冲任二脉互为沟通,人体气血经冲任二脉下注至胞中或精室,在女子为月经并能孕育胎儿,在男子精液盈满而溢泻。而肝司疏泄,使气机调达,冲任通利,则女子月经有期,男子精泻有时。若肝失疏泄,气机郁阻,精窍失启,则会出现精液排出量少或不射精;若肝疏泄太过,相火妄动,则见遗精、早泄。

肝主筋,足厥阴肝经绕阴器,男子阴茎以筋为体,宗筋结于前阴,宗筋举则精窍开而精泻[8]。肝疏泄失常,则宗筋不举,男子发为阳痿。肝失疏泄,亦分寒热:若为湿热下注,则临床用封髓丹合四妙散加减;若为寒凝肝脉,则用暖肝煎加减。

2.6 对水液代谢及呼吸功能的调控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气化有权,既助肺、脾、肾输布水液,又可通利三焦,使水液运行无阻。三焦为水行之道,道通则水自行。肝气升发以助肺气下降,升降得宜,则能维持气机调畅,气行宣降而呼吸正常。

3 结 语

肝体阴而用阳,既能疏又能敛,其司疏泄与主藏血的功能互为前提,互用互利,在调控人体生命活动如呼吸、睡眠、食物代谢、水液代谢、血液运行、生殖功能、精神情志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以完成对人体生命的调控,充分体现中医思想的“和”理论以及“阴阳”理论,对调控理论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对临床辨治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肝主肝气情志
从肝主疏泄论治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合并甲状腺结节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春季养肝食何“味”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肝主疏泄源流研究*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