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钰
摘 要:城市公共雕塑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引起人们的情感互动并带给人们心理抚慰,而构型作为一门极具丰富性的语言,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感。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城市公共雕塑不断涌现,其中也不乏在构型上富有趣味性、生态性和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构型互动性公共雕塑。文章针对城市公共雕塑的构型与情感交互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公共雕塑;公共艺术;构型;情感互动
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如今,公共艺术不仅是用具有美感的艺术品装饰美化城市的公共空间,它还应该是具有一定特色、一定内涵和某种精神与情感的艺术,能够和公众产生共鸣并有助于形成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特色。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雕塑不仅仅是为了彰显城市的风范或者以体型来显示壮观,更多的富有审美或趣味性的构型互动型雕塑为人们所关注。“艺术审美获得独立的地位,同时雕塑作品更多地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成为一种公民共享的精神食粮。”城市公共雕塑从构型互动中激发情感交流,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这也是艺术回归于自然的一种方式,在公共雕塑融入公众生活的同时传达情感。
一、城市公共雕塑构型与大众情感互动的因素
(一)大众对于美的需求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追求美也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愿望,这也使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对于雕塑的构型,观众从审美角度看,也有更多自己的见解。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对于美的构型,可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使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二)艺术来源于生活
城市公共雕塑把生活艺术化,又把艺术以较为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无论是从生态自然角度出发,还是从城市文化内涵出发,又或者是从趣味性出发,公共雕塑都来源于平常生活。
艺术家热爱生活,他们把想要传达的情感融入在雕塑作品中,观众通过欣赏,可以直接感受艺术家们所要传达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衍生出一系列的想法,这种情感互交流就是互动性雕塑存在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雕塑的构型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重点,也是雕塑与受众情感互动的重点。
二、构型互动性公共雕塑的出发点
(一)从生态自然的角度出发
生态型的雕塑通过树、石头、山丘等有关大自然的构型,可以很直接地给传达给观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思想。作品《石门峰创作坊》,主体原是一颗刚死去的大树,作品以钢筋混凝土的塑造方法保留了树的自然形态,表达出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我们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大自然,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然而,在雕塑艺术越来越独立的时代,生态型的雕塑不一定局限于大自然中,更多含有生态观念的雕塑被放置于室内的公共空间中,这种雕塑由于构型的特别而影响观众,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触感來和雕塑进行互动,即使并非深处大自然中,也恍如身临其境,从而对人与自然产生更深刻的思考。雕塑家们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这种对大自然的回归,也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作品《座千峰》为上海新天地2012现代雕塑展上较为瞩目的作品,该作品关注自然,以自然山丘为原型,流线型的造型不经意流露出自然山水的古韵。观众可以用手去触摸这些造型像是白云、流水和山峰的石头,也可以直接用视觉来感受。此类从生态自然角度出发的构型互动性公共雕塑通过和观众的互动,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在喧嚣的大都市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二)从城市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
人类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在塑造城市形象上从来都不曾缺席。“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反映已有的城市文化,它本身也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参与塑造新的城市文化形象。”公共雕塑的造型若是从城市文化的角度考虑,那么当地的居民更能获得情感共鸣,外地游客也能更快了解这座城市,拉近与城市的距离。
城市文化为公共雕塑注入了灵魂,观众也能在无形中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如丹麦的海边可以看到小美人鱼的雕像,丹麦是一个童话国家,丹麦人民敬佩小人鱼的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为了永恒地纪念她,精心制作了这座小美人鱼铜雕像,铜像与人体大小相似,其下肢为鱼尾形,上体为一形象逼真的美女,神情宁静,面容略有几分羞怯、忧郁。美人鱼雕像是丹麦王国的标志,丹麦通过美人鱼雕像把城市的童话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位经过雕像的人都可以获得情感共鸣。还有江西省吉安市中国最大的雕塑红旗,它的整体外形为高高飘扬的红旗,因为这里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这些雕塑都通过构型来展现城市的文化,并向人们传递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以引发其情感共鸣。
(三)从趣味性的角度出发
构型趣味性公共雕塑以趣味性为出发点,吸引人与其进行互动,这一趣味性为公共雕塑增添了许多闪光点。趣味性无疑就是当观众看了雕塑之后觉得有意思,从而产生兴趣。在观看雕塑的过程中,这种趣味性或许可以让人回想到童年,又或是在这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街道中感受到一丝生活的惊喜。总而言之,城市公共雕塑的构型趣味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与受众产生情感互动。
在匆忙繁杂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公共雕塑带着趣味性的一面展现在公共场所中。“公共艺术通过将艺术品放置于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中,打破了艺术高高在上、画地为牢的现象,摘掉了艺术的神秘面纱,拉近了艺术与人的距离,使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构型的趣味性激发受众对生活的惊喜,城市中瓢虫造型雕塑给城市机械化的氛围中增添了自然的气氛,让这快节奏的都市放慢了脚步,使人们的思绪跟随着瓢虫走回童年,走向洒满阳光的原野,给公众带来了妙趣横生的情感体验。在城市街头巷角,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像妖精一样神出鬼没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与观众通过欣赏、情感交流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互动关系,让这乏味的街道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惊喜,开创人们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了观者的艺术情操。这些都是通过雕塑的构型获得的趣味性情感体验。
三、影响情感表达的公共雕塑的构型要点
(一)构型的大小
雕塑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形体和生命是创造雕塑的关键。调整雕塑的构型大小,可以使一件雕塑变得有体量感,也可以使它富有活力,当然也可以使它沉默。作为受众,我们通过雕塑的构型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感,结合自身的心理状况、知识背景和审美角度等,与雕塑所表达的情感互动,得到自身的观后感受。
“雕塑艺术是量感的艺术,量感即存在感,即对量的感觉。雕塑的量感不仅仅是一种计数单位,它更是雕塑家勇于表达情感和表现生命张力的载体,这便是对量感的超越。”通常,相对于形体小的雕塑,我们会对形体较大的雕塑产生较为强烈的感受,因为体型大会让人觉得有更大的张力,对于体型小且不错的雕塑,我们会觉得它很精致。雕塑给人的感受与其构型和它所安放的场地的结合有关,即使是体型较小的雕塑,安放在一个空旷广阔的空间中,由于具有极大的比例效果,它也会很引人注目。
(二)构型因空缺而完美
我们所见的大多数雕塑的造型都是完整无缺的,但是也存在着有“残缺”的雕塑,这些雕像正因为构型的空缺而获得了一种特别的审美趣味,例如古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她由于断臂而广为人知。
在“残缺”的情況下,雕塑能给观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激起更多的情感互动。“旅行者”是青铜雕塑系列作品,作者主要的创作作品都是以现代雕塑为主,以现实的都市生活环境来塑造出一座座栩栩如生的行走雕像。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人物基本都缺失中央的一部分,上半部分通过手提的行李连接,让人感觉好像部分隐形了。雕塑造型的独特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理解为看穿这些雕塑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很难看穿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内心。不完整的雕塑只是我们用肉眼直观地看觉得有所缺失的雕塑,而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无疑是完整的,部分的“残缺”会带给人们更加激烈的情感,会使受众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
(三)构型简洁且有力量感
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原理同样也适用于雕塑构型的设计。公共雕塑的构型并不是越复杂就越有力量感,相对简洁的构型反而可以带给受众更大的冲击力,使雕塑不只是为人所观看,并且成为可以和观众进行情感沟通的互动性公共雕塑。
简洁的构型突破呆板的状态,使雕塑更加灵动,使观众也能感受到一种厚积薄发的魅力,更容易被其打动而产生情感的互动。例如亨利·摩尔的作品《斜卧的女人》充分表现了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形象,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显得生动有趣,一如作者本身的气质——温和而简洁。每一件雕塑作品都蕴含着作者自身的情感与个性,受众可以通过简洁柔和这一构型特点来感受作者的内心,进行情感的互动。马约尔的雕塑作品《地中海》也是如此,女子浑圆的四肢像是粗壮的圆柱,浑厚且雄健,简洁的构型和平静的姿态让人感觉雕塑在时刻迸发出生命的力量。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共雕塑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雕塑构型的设计不仅需要符合审美需求,还需要符合受众内心需要。每一件构型互动性公共雕塑中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受众从对其的观赏中感受和体现这份情感,或是通过雕塑进行联想,获得情感共鸣。除此,公共雕塑构型的出发点和要点都对雕塑的互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件好的构型互动性公共雕塑作品可以激发受众的创造力,提高受众的审美,也可以使其在充满压力的社会中获得心灵的慰藉,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林.当代雕塑八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张健,刘佳婧,王浩.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3]刘欣欣.日本公共艺术之旅:图文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