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区域探索

2019-03-23 03:21罗彩霞付培之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罗彩霞 付培之

摘要: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正在从线性创新到指数创新,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必将引发课堂教学的技术革命。UMU平台具有开放、互动、共享和便捷性特点,是实现基于移动互联教与学有效的技术支撑平台。本文结合深圳市罗湖区教育信息化近年来的应用探索,介绍了利用UMU平台教学的不同案例,并提出深度应用技术平台进行精准教学的探究方向。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UMU网络平台;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1-0094-02

引言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应用工具纷至沓来,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工具。“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挑战正一步步逼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如何接受这一挑战,作为肩负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和推广职责的教育者,笔者一直在思考: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该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

利用UMU平台撬动教学信息化应用创新

经过不断探究体验,我们选择了UMU平台探索泛在学习的途径和方法。UMU是一个能使知识共享与传播更有效的互动学习平台,具有开放、互动、共享和便捷性等特征。

UMU学习平台采用B/S(浏览器和服务器交互模式)和C/S(客户端和服务器交互模式)混合架构,手机端通过浏览器及APP均可访问。公立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可免费使用高级版UMU。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UMU平台创设活动或课程,通过二维码、网址和分享码等发布课程,进行有效分享。UMU平台提供了九种不同形式的互动支持工具、六种不同的课程设置方式,教师借助UMU平台,通过互联网及移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便捷地利用智能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提高教学的效率,使教学互动更有效。

1.利用UMU互动功能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过去,教师培训或会议都是“台上讲,台下听”,使用了UMU平台后,则实现了台上、台下便捷高效的互动。例如,新教师培训时,利用UMU的“签到”功能方便教师的签到,还可防作弊;利用“问卷”功能调查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用“讨论”功能让新教师描述自己五年之后的职业愿景,讨论心目中的未来学校是什么样子;还用“考试”功能进行心理小测试,用“拍照上传”功能进行同伴评价,用“游戏”功能进行课间轻松一刻等。这样的培训,让每个受培训的教师都能参与其中,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还可利用UMU的直播功能现场创建活动课程,通过UMU平台将会议或者论坛中重要的场景和讲演制成视频微课分享给无法到现场的教师。

2.利用UMU进行科学学科的泛在学习

罗芳小学的阳老师,选择让六年级的学生借助UMU平台完成科学作业,作业完成率有明显提升。阳老师的成功在于作业设计有特色有创意,他把科学知识点编制成小视频,让学生课后做作业时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并设计小测验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生为了得到高分,一次次认真观看视频,不肯放过错题。此外,在UMU平台上学生可以提交图文并茂的作业,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和创新意识。同时,利用UMU平台批改作业即时高效,如要给学生讲解错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手机即时录制微课,并推送给有需要的学生,师生还能借助平台及时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同时把学习痕迹保存在网络上,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查看,反复学习。

3.利用UMU拓展英语应用能力

罗湖中学的李老师在The Earth主题教学中,利用UMU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她布置的课前预习,除了学习单词、词组和句型,更多的是通过UMU平台发送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时,还利用UMU平台的课程协同功能,让学生用微课、图文、讨论等方式分主题创建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当“小老师”,这样,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调动,对知识的体验更深刻。

实践反思及展望

1.实践效果

使用UMU平台进行教学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①教师可以尽情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无论在课前、课中或课后,都可以利用UMU平台为学生创设泛在学习课程和内容,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②UMU平台改变了师生活动的时空结构,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UMU平台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环节表征形式,从而改变了学生单向认知方式。③UMU平台使学习资源具有广泛通达性,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机会。④UMU平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主体结构,从单向变为多向,人人参与教与学,人人对信息资源平等拥有,因而,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趋向平等。

2.存在问题

UMU平台本身没有资源,需要教师(学生)设计制作,基于平台的方便性,如师生阅读的文章、图片、PPT、音频、视频等皆能成为课程内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少区域管理角色,对于区域的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难以实现。第二,教师对技术的认识不够明确,对使用技术的环境下教学主体认知存在误区。

3.后续探索

如今,技術促进教育变革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今后,笔者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①以“精品课程”设计为目标,充分利用UMU平台的微课程制作、互动工具、协同功能和学习群等功能,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学科不同课型泛在教学的途径和方法。②研究利用技术平台精准推送分层学习资源,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③引领教师团队创新性地利用技术平台,开展教师合作设计、学生合作实施的跨学科项目学习。

我们的最终愿望是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提升高阶思维能力,锻炼实践能力,养成合作能力,为未来工作、生活做好准备。信息时代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把信息技术、大数据以及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统整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任务。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助推课程改革,将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钟永江.2018展望:新时代 新教育 新技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

[2]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3]王素.数据驱动的中国未来学校课堂变革[EB/OL].https://www.sohu.com/a/211196079_99950984.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