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永
摘要:技术正在变革教育,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作者提出,技术不要仅用来作秀,要走向常态化应用;技术不要用强化灌输训练,要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技术不要控制学生,要解放学生;技术不要改变教育本质,要让教育更美好。科技变革所带来的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更新不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1-0005-03
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人工智能技术等使得人们对技术变革教育又持有了乐观态度和期待。技术变革教育的各种政策、口号和形态不断涌现,智慧课堂、智慧教育、未来教育、学习分析等新名词、新概念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促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大投入。但人们经历了最初的冲动和期待后,发现又走回了曾经面临的局面:教育并没如期待的一般发生革命性变化。技术到底改变了教育的什么呢?技术如何才能对教育发挥变革作用呢?无数的学者试图给出答案,但不同的学者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在旁观并参与了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践探索后,笔者总结了当下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并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技术不要仅用来作秀,要走向常态化应用
“芥末堆”微信公众号上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示范课太虚了。姚国强是上海某市重点中学教师,从教近十年。他告诉芥末堆,在他参加过的近百场教学展示活动中,没有一场公开课、示范课是可以常态化的。”[1]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大的问题仍是“买得多用得少”,用的场合很多都是在示范课上。很多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已经有十几年了,但除了黑板、投影仪和实物展台,其他产品基本都是使用1~2个月就废弃了,有的只是在公开课上亮个相,包括最新出现的平板电脑进课堂也是浪费颇多。笔者曾经在长三角的某一所名校中看到了高价购入的iPad等设备已落上了灰尘,可见该设备的使用频率之低。
那么,买了而不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其中各有各的原因,很多学校仅仅是为了推进信息化而贸然地购入设备,却并无相应的制度、师资、评价等配套措施跟上。应用驱动是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一直强调的策略,但受到攀比、行政干涉等因素影响,为了买而买、为了配备而配备成为一直备受批判却屡禁难绝的现象。因此,改变原有的观念,教育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贯彻和实行应用驱动理念。例如,最近几年,平板电脑进入学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依靠“智慧教室”模式是难以满足教学常态化需求的,自带设备(BYOD)模式就成了一种最佳选择。依靠学生自带设备进行学习,努力打造“云+网+端”的泛在学习环境,沟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学习空间,真正依靠技术使得学生实现了无处不在的学习。教育信息化发展要脱离为了示范和作秀的目的,真正地走向常態化,让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真正地发生。
技术不要用强化灌输训练,要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技术在教育中到底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很多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技术虽然在为教学服务,但与教学的融合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未能如人们期待的那样真正变革教学。笔者观察了许多应用技术于教学的课堂,发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很多是在强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依靠技术强化了灌输和训练的教学方式。例如,有了一起作业网和作业盒子后,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减轻了,但依靠作业APP生成的大量作业却加给了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传统的背诵和训练的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仅靠背诵和训练的方式进行学习,无疑是低效的,会抹杀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台湾大学的叶丙成教授就说过,“如果你是逼他做很多练习,你会把他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都杀掉了”。
因此,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就要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2]荀子的《儒效篇》也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训练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验地学习,让学生将知行结合,使其真正地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哥伦比亚大学学者艾伦教授说:“我们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可能会无意中‘将现实数字化,失去技术转型的潜力。”[3]如今,基于移动技术,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正在逐渐进入到教育中,项目式学习和STEAM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面对现状,教师只有借助技术实现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能真正地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技术不要控制学生,要解放学生
网络上传播过一则有关教育信息化事件的新闻,就是杭州十一中装了一个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里面有三个摄像头,通过它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捕捉。校长说:“它是一双慧眼,可以洞察课堂上的一切。运用这个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同学是在专注听课,哪些同学是在开小差。”这则新闻报道后,许多学者和教育界人士普遍持批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如同网上有篇文章所言:“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从来就不应为了去控制一个人,而是要使每一个人得到解放,获得更多的自由。”[4]以个性化、精准为名,技术正在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而不是真正地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支架和帮助。例如,某高中正在实行的翻转课堂实践,仍然是使用任务试图将学生牢牢地控制下来,看似教师不再讲了,但学生在被控制下难以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
要脱离控制学生的思路,我们就要借助技术,给予学生更多的深度理解的机会、更多的运用知识的机会、更多的相互协作的机会、更多的动手创造的机会,我们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像Dan Pink说的,内部动机就是自主、掌控和目的。自主,是主宰自己生活的欲望;掌控,是把重要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目的,是我们想达成的渴望。这些内驱力促使我们行动并且把事物做得更好。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内部动机的激发下去进行学习,而不是在被动和压力下去学习。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学生标准设定的学生第一条能力标准就是赋权学习者(Empowered Learner),学习者能够运用技术积极地选择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能将学习目标外显化。如何调动学生内部动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强烈的愿望、饱满的热情持久而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不再因应试升学的压力、教师强制性的要求或父母的期许等外部因素进行被动的、忍受式的学习,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关键。
技术不要改变教育本质,要让教育更美好
好未来的创始人张邦鑫曾经分享过一个他自己的故事,多年前辅导过的学生已经忘记了他教的知识了,却记得那些激励人心的故事。因此,他说:“当我跟学生交流的时候,那一刻让我震撼的是,其实教师跟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根本不是你教给他多少知识,根本不是你用什么手段、方法、高科技、大数据解决了多少问题,更多的是你传递了多少热情,传递了多少能量和爱,你有多在意他,你帮助他多大程度地开拓了他的视野,解决了他的自信、他对学习的信心,他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5]因此,科技并不能真正地改变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有些人总爱宣扬,技术将取代教师,其实技术并不能真正取代教师,因为教师与学生需要情感的交流、价值的引领等,这些都是技术不能够做的。因此,祝智庭教授说:“把适合机器(智能技術)做的事让机器去做,把适合人(师生、管理者、服务者等)做的事让人来做,把适合于人机合作的事让人与机器一起来做。”[6]
技术不能够改变教育的本质,但通过技术,我们可以使得教育更美好。通过技术,我们能够让深山里的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打开眼界;通过技术,我们可以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供应给偏远落后的地方;通过技术,我们实现了全球共同做一个实践性项目……教育因技术而改变,因技术会更美好。
科技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教育的核心,但是无法解决教育上所有的问题,颠覆式的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更新不止”。我们只有积极地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研究、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当中,才能真正地在实践中成长和收获。
参考文献:
[1]“我看了近百堂示范课,没有一场可以常态化”[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0156824582549153&wfr=spider&for=pc.https://www.sohu.com/a/256844940_115563.
[2]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苏州国际理解教育大会: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792973368440083&wfr=spider&for=pc.
[4]当技术用于监控学生的脸[DB/OL].http://mini.eastday.com/a/180518163324537-2.html.
[5]好未来张邦鑫:科技替代不了人,双师拆开了教与育[DB/OL].http://k.sina.com.cn/article_6474446088_181e8350800100bl5j.html.
[6]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9):5-16.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家长对青少年数字媒体使用的教养方式研究”(课题编号:B-a/2016/01/5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