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2019-03-23 06:15李新生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指标效果评价

李新生

众创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李新生

(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撑。文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进行内涵分析,总结效果评价中政府主导型评价模式、结果导向型评价模式、课程导向型评价模式、综合发展型评价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国家从政策层面为高校实施新时代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顶层设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领域,经过改革探索,各级各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撑。纵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历程,科学地评价各级各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内涵

“效果”一词,英译为effect,effectiveness。《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效果”是指事物或行为、动作产生的结果。效果也包含在给定的条件下由其动因、多因子叠加等行为对特定事物所产生的系统性或单一性结果。效果与成果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成果是指某些工作或者事业的收获,成果只强调结果,而且是成功的结果;效果不仅强调结果,而且强调产生结果的因素,效果既可以是成功的结果,也可以是失败的结果。“评价”意思为评估,即评价过程,泛指对于价值的评定,既包含对事物价值进行评价,还包含对人的价值进行评价。评价是价值关系主体对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结果的反映,既不同于理论活动,也不同于实践活动,它是集中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活动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是指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后学校内部各层面和外部相关层面所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人的层面的,也可以是物的层面的,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要素的变化。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实施主体上涉及政府、学校、企业等机构,从实施过程上涉及教学、科研、实践训练等环节,从实施形式上涉及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锻炼、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类型,从教育资源上涉及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推动,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价值是多元化的、指标是立体的、过程是全程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实施效果评价应当贯彻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结构、实践训练内容等因素,建立科学全面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进行科学的考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包括了全面性效果和结构性效果、总体性效果和局部性效果、量的效果和质的效果、人提升的效果和物投入的效果,等等,对不同的效果评价分别表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因素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效果评价获得的结果帮助高校科学决策,调整和配置教育教学相关资源,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是以其实施过程、获得结果等相关信息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手段,通过评价指标进行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判断,从而不断为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效果评价,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序推进,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模式分析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把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列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推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纵观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新做法,形成了评价模式。

第一,政府主导型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表现为评价的主动权在政府机构层面,以宏观评价为主,其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考察高校是否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落实政策所取得的外在表现效果,其评价依据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等。这种评价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具有导向性,有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把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纳入学科建设、专业评估中,对分析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相关因素具有指导与借鉴作用。教育部层面的评价有:组织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评选等。有的省级实施方案明确强调“把创业成功率和创新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有的省级政府教育部门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获奖成果数量和等级纳入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指标。由于高校学科特点差异、区域位置及地区经济支撑差异、高校类型差异、高校资源禀赋差异、创业服务平台差异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差异等因素,这种评价模式难以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真实状况,也无法科学地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水平。

第二,结果导向型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有效性和影响力的评价,以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取得的创业成果为标准来反映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实际成效,可以分为个体发展结果评价和学校整体结果评价。如英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是通过高校大学生创业学习效果来评价,按照接受创业教育后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我学习效果进行前后效果比较,或者通过大学生创业课程学习后认定的水平等级标准来实现评价,英国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注重个人自身的结果评价[1]。我国高校的效果评价存在以点带面的现象,如举办各级各类试点班,通过招收本校有创业意识、创业意愿的学生进入试点班强化训练或者以第二学位班的模式进行,给学生提供特殊的课程教学,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进行双向指导,投入专门的设备及项目经费,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大赛,这类学生获得奖项的比例也会很高,通过以获得奖项的级别高低和数量多少来进行效果评价。也有的高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孵化园孵化的数量、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大学生创建企业的数量、大学生创业企业盈利的数额来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从数字上看很令人高兴,但这些数字只是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中“点”的红花效果,没有展现“面”的绿叶式的教育整体价值,缺乏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核心目标。

第三,课程导向型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情况进行效果评价,体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数量、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等[2]。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是课程教学,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把知识内化为创新素养和创业素养。课程学习也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理论来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效果是这种评价模式的基本依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重视专业知识的跨领域应用,将创业课程与各专业学院中的专业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知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自己的特色,加州大学创业课程数有24门;哈佛大学有224门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创业教育核心课程32门,注重学生创业理论的培养[3];马里兰大学的创新创业学院共有75门创新创业课程,其中完全属于创新创业学院开设的课程有23门,创新创业学院与其他学院合作的课程52门[4];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有20多门,并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开设了诸多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美国高校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借助课程创造了聚焦式、磁石式、辐射式创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TAEF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有24门,包括核心课程、主要课程和机动课程。这种课程导向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式在国外比较有优势,特点也比较鲜明。课程教育反映了教育目标,我国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偏少,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双向教育”师资比较缺乏,课程导向型评价模式对我国创业教育走向深层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我国部分高校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点的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五模块式、中山大学的六模块式课程体系,上海理工大学“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等[3]。

第四,综合发展型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结合了政府主导型评价模式、结果导向型评价模式、课程导向型评价模式三种模式的优势,就教学、科研、实践、服务、文化建设于一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与优势,创造性地实现本土化特色的效果评价模式。综合发展型评价模式比较充分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创业实践、服务社会等过程的有机结合,实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融通、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不仅按照教育部总体要求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还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开设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并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开设本土化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科学研究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属于探索时期,需要高校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加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学校类型、学科专业、区域经济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要素探索本土化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创造区域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创业实践上,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训练平台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建设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体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目前,“985高校”清华大学和地方高校温州大学在综合发展型评价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效果评价具有复杂性,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考虑,效果评价需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发展方式逐步向依靠持续的教育创新、技术进步和人的素质提升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把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创新驱动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告诉我们,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把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已经超越了单纯促进就业的价值取向。在创新型人才争夺日趋激烈的态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应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来开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面向全体、分类施教。”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是高校立校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而展开,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根本出发点,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5]。学校要坚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甚至为他们量身设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尊重学生个体、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有区别、有重点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意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差异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前提。

第三,坚持教育综合改革的原则。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推动主体,其中高校是关键主体,高校要在政府的宏观引领下,集聚社会资源协同推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着眼于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开展高校与高校的协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人的全面教育,而非单纯创业项目的教育,需要高等教育体系中众多要素的参与,高校内部要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实现协同推进,形成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6]。高校应当抓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动权,适应新的产业革命发展需要,服务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动与区域产业、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高校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调整内部管理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坚持高校分类评价的原则。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校,各类型高校改革重点各有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应适应时代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也应当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会有所不同,要结合办学定位,根据高校类型、层次以及培养目标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融入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如:综合性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服务学术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以学术理论创新、基础研究创新、重大科技创新等为导向[7];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要为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与产业发展等为导向,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以实现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为重要路径,分类推进,实现分层次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根据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分类评价。

四、众创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学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属于发展阶段,实践探索还未成熟,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缺乏深度认识,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多元化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形成教学、科研、实践、服务、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效果评价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提供效果反馈。评价指标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基础,对效果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至关重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的效果评价体系的指标分类,结合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可以从定量上进行效果评价。

(一)教学类基本指标

教学类基本指标主要考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情况和师资队伍情况,这是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基础性指标。采用绝对数指标与相对数指标相结合的效果评价方法。

(1)课程覆盖率是指教育部规定课程“创业基础”的学生覆盖率。

课程覆盖率=“创业基础”课程开课学生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总数及课程覆盖率。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数是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不含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行业专业特色课程等课程的总数。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出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数/学校所有课程总数量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课学生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3)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总数及师资覆盖率。

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数是指具备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并且经过教育部教师培训中心或者相关专业培训机构认证的教师、经过行业企业工程技术认证的相关专业教师等相关教师的总数量。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覆盖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总数/学校教师总数

(二)科研类基本指标

科研类基本指标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水平及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指标等。

(1)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数量是指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等科研项目的总数量。

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比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数量/学校科研项目总数量

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人员比率=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的教师数量/学校教师总数

(2)创新创业科研成果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数量是指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获奖教学成果,创新创业教育科研论文、著作、教材,创新创业教改论文等的总数量。

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数量比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总数量/学校科研成果总数量

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人员比率=产生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师数量/学校教师总数

(3)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数量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教改等项目的经费数量和实际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经费等费用之和。

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比率=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数量/学校总办学经费

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人均比率=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数量/学校教师总数

(三)实践训练类基本指标

实践训练类基本指标是衡量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评价指标,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状况等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数量是指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平台的总数。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比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数/学校实践平台总数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人员比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容纳的学生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2)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指标。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数量是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项目的总数量。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人员比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总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3)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指标。

素心道:“就为二阿哥认床,主子不是嘱咐乳母把潜邸时二阿哥睡惯的床挪到了阿哥所么?宫里又足足添了十六个乳母嬷嬷照应,断不会有差池的。”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人数是指学生参加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实际训练的人数。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人员比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4)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获奖指标。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获奖数量是指学生参与地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获奖项目数。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获奖比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数量/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申报总数量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获奖人员比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总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四)服务社会类基本指标

服务社会类基本指标主要是指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生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指标,考察创新创业教育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企业指标。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企业数是指大学生在校创建企业数、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创建的企业数之和。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企业人均比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企业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2)学生创建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学生创建企业总利润是指大学生在校创建企业、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创建企业的利润之和。

学生创建企业利润人均比率=学生创建企业总利润/学校学生总人数

(3)学生创建企业社会效益指标。

学生创建企业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的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状况,包括学生创建企业员工企业比率和学生创建企业员工人员比率两个指标。

学生创建企业员工总人数是指大学生在校创建企业、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创建企业的员工人数之和。

学生创建企业员工企业比率=学生创建企业员工总人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企业总数

学生创建企业员工人员比率=学生创建企业员工总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五)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类基本指标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指标主要衡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塑造校园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状况,实现文化育人。

(1)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指标。

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数是指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创新创业类社团数量。

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比率=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数/学校社团总数

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人员比率=创新创业类社团参与学生总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2)学生创新创业类文化活动指标。

学生创新创业类文化活动场(次)数是指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会、创新创业主题讲座、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类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的场(次)数。

学生创新创业类文化活动比率=学生创新创业类文化活动场(次)数/学校文化活动总场(次)数。

学生创新创业类文化活动人员比率=学生创新创业类文化活动总参与人数/学校学生总人数。

[1] 张乐.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北 J大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7

[2] 王佳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D].杭州:浙江大学,2018

[3] 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吴红云.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2018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OL].(2018-10-28)[2019-04-10].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6] 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1):53-56

[7] 曾令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依据、内在逻辑与路径取向[J].教育与职业,2017(22):56-60

2019-03-01;

2019-04-10

湖南省教育厅专项研究课题“众创时代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研究”(15FDY05);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研究”(2017301)

李新生(1971—),男,湖南宁远人,湖南工业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区域经济,联系邮箱:823664267@QQ.com

G642

A

1674-893X(2019)02−0094−06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指标效果评价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