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以经济贸易类专业为例

2019-03-23 06:15曹监平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经济专业

曹监平

大类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以经济贸易类专业为例

曹监平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经济贸易类人才需求的必要条件。在大类培养模式下,经济贸易类专业要更加注重从传统的专业化教育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柔性教育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大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等各个层面和维度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经济贸易类专业;大类培养;实施路径;教学改革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日益蓬勃发展,不管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资源要素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经济贸易类人才需求的必要条件。

高校实行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了高等教育从刚性专业化向柔性大众化的转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实行大类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专业视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大类培养模式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2]。本文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贸易类人才的素质需求,在分析地方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以经济贸易类专业大类培养为例,探索大类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贸易类人才的素质要求

(一)全面开放新格局对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入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联系日益密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要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纵深推进对经济贸易类人才的需求必然会不断增长,这就要求经济贸易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经济活动的制度和规则,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模式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正在不断地拓宽经济贸易活动的领域和空间。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经济贸易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出现对传统的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只有迎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驱动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型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要求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四)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特色人才的需求

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校成功的关键是要有清晰的定位[3]。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需求,这就要求经济贸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也要求经济贸易类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凝练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为了深入具体地了解地方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在校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9份,回收问卷389份,其中有效问卷389份。从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学生占比35.99%;大二学生占比22.88%;大三学生占比25.45%;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占比15.68%。本次调查年级覆盖面基本平衡,能较全面地反映各个年级的在校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动态表现。

(一)在校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态度来看,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例达到了73.01%,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达到了95.89%,由此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认同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但是,从在校生对毕业去向的选择上来看,90%以上的学生优先选择继续深造、到企业工作、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等方向;仅有6.17%大学生愿意选择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没有成为学生的主要选择方向主要还是归因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和能力不足。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培训或实践的,以及通过不同渠道接受过创新创业思维和技能教育的学生数量偏少,比例均未过半;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仅有22.11%,多数大学生只是关注过或听说过创新创业大赛。经常关注国家出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学生比例不足10%。由此可以说明,尽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应拓宽宣传渠道,采取形式多样的相关政策法规普及活动来扩大创新创业信息覆盖面,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从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上来看,超过60%的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就业培训或者就业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47%的同学认为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思想和内容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既应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应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供其实战演练,并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遵循层次递进的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中。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障碍和困难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出发点主要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结交有创业想法的朋友,加强专业知识技能是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中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包括协调沟通、管理领导、风险应对、心理调节、资源搜集和创业政策环境了解等方面,而资金和经验不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最大阻碍。学生希望能从资金扶持、实践平台、创业跟踪和指导等方面得到学校的支持,其中设立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部门的呼声最高。因此,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必要的相关技能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帮助和引导,应成为后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三、大类培养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入手,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大类培养的每个阶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各个层面和维度入手,研究大类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大类培养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类培养模式下经济贸易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而设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较高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已成为创新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经济贸易类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大类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大类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大类培养模式下经济贸易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为原则,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通晓经济贸易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掌握经济贸易业务流程,熟练使用外国语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具备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可以在国内企业、跨国公司、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大类培养下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综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由教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组成。大类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向宽口径教育的转变,也打破了传统的专业界限,因此大类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做出适应性和前瞻性的改革[4]。

大类培养模式下,经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与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注重课程的深度、广度、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逻辑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拓宽基础、突出专业。通过拓宽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道德品质,延伸学生的知识领域,形成科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拓宽基础的同时要突出专业课程,在专业发展教育阶段加强相关主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使创新创业能力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注重内容整合,实现多元发展。大类培养模式下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需要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优化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群组和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结构。

第三,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结合实际,凝练特色。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重要任务,因此经济贸易类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与实际,通过打造特色课程逐渐凝练专业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群组和模块。

第四,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突出实践,培养能力。经济贸易类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通识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依照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上述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按照学年分为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发展教育、专业能力提升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将分别对应于学年的课程群组性质,在1~3学期是以公共通识课程学习为重点的公共基础教育阶段;2~4学期是以学科共同课学习为重点的专业基础教育阶段;4~6学期是以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学习为重点的专业发展教育阶段;7~8学期是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重点的专业能力提升阶段。

经济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由“全校通修课程+大类学科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四个模块构成。全校通修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和身心健康等课程,该模块的课程设置以夯实基础为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管理、写作、数学、计算机和外语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加以柔性的专业知识训练,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大类学科课程的设置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基本原则,该模块课程的设置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形成多元交叉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发展课程是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核心部分,除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有实战、操作类技能培养的要求,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专业发展课程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的特征,还要允许学生在大类课程选修课模块范围内交叉选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放选修课程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线索,主要体现素质性、研究性和创新创业导向,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兴趣,实现跨大类、跨专业的柔性学习。

(三)大类培养下的教学改革

大类培养模式下,经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都结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而教学过程则是将创新创业思想和能力传递给学生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等课程内容融为一体,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大类培养模式下,一方面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通识课程和大类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避免各门课程间内容的交叉和重复,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帮助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追踪学科和经济发展前沿,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专业发展课程的内容要注重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放型选修课程的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大类培养的柔性学习特点,通过研究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

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大类培养下“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通过参与式教学,利用问题导向和研究导向的方法,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有娴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形成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带领学生深入实践,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实践教学过程包括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科研实践三个部分,搭建多维的实践平台将有利于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娴熟地掌握各项专业操作和技能,实践教学过程也是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分解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并将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相对应,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践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通过校外实践实现将校内所学知识向实际应用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科研实践,锻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形成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四、结语

总之,大类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了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大类培养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大类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贸易人才。

[1] 郭铁颖.专业培养与大类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18,34(6):156-158.

[2] 符繁荣.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7):67-70.

[3] 何新东,夏小江.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8(3):58-61.

[4] 傅巧灵.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J].时代金融,2010(12):203-204.

[5] 席岩.“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3):68-71.

2018-11-05;

2019-04-09

山西财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路径研究”(2016211)

曹监平(1980—),女,山西介休人,经济学博士,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分工与贸易,联系邮箱:rita321@126.com

G640

A

1674-893X(2019)02−0053−04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经济专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