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梅华
岭南文化视域下广东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思考
曾梅华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融合百越文化、吸收中原文化、汇聚海洋文化而形成的,呈现出显著的海洋文化特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一个分流。我国汲取海上丝绸之路的古代贸易精髓,2013年开始再次向世界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岭南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更有利于广东高校汲取岭南文化的优秀养分,传承优秀文化,挖掘出有岭南特色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岭南文化;文化特质;“双创”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融合百越文化、吸收中原文化、汇聚海洋文化而形成,呈现出显著的海洋文化特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一个分支。我国的发展在汲取海上丝绸之路的古代贸易精髓的基础上,2013年再次向世界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岭南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创新性地转化和发展,更有利于广东高校汲取岭南文化的优秀养分,传承优秀文化的品质,挖掘出有岭南特色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岭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文化,岭南位居五岭之南,是中国南端大海的起点,海洋文明源远流长。广州,在还叫“番禺”时,向周成王“献舟”,已有3 000多年历史了,其时作为古港的原始形态,当已具备[1](1)。岭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两大基本要素,其一是涉海性,岭南人民的主要文化和文明都源于海洋而创造,海洋文化不局限于自给自足,而是通过海上贸易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大批量交换,岭南是2 000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因此海上贸易的历史给岭南文化带来浓厚的商业性和慕利性;其二是开放性,相比循规蹈矩固守故土的大陆文化而言,海洋文化崇尚开拓、冒险、自由,不受约束,对各种文化差异也有更强的包容性和耐受性。由此也呈现出显著的文化特质。
岭南文化具有吸收、兼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岭南文化的开放性贯穿整个岭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并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发轫于岭南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欧洲、美洲、印度、阿拉伯等地区的文明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等传入岭南,成为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海上桥梁和枢纽,岭南本土文化也与之结合发扬光大,结成硕果[2]。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向内兼容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包容与开放是岭南文化显著的特征。
岭南文化中的创富意识,秉承着经商的传统,岭南经商贸易有着由来已久的历史,已经绵延积淀成一种蕴含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精神血脉[3]。所以岭南文化的精髓里离不开“创富”这一关键词。围绕这一终极目标,岭南文化是一种敢于超越传统,充满进取、创新的文化。它常常以远离甚至背叛传统的定势去吸收其他文化精华,这种进取、创新意识反映在岭南文化各个领域里。由于岭南地处南国,自古远离皇权的政治羁绊,岭南文化中的循规蹈矩意识相对薄弱。岭南作为南海航运的枢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其文化中烙印着由大海的惊涛骇浪所激发的敢于征服、敢于开拓、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进取精神,这种创新精神经过历史积淀与传承,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内核。
岭南文化讲究“经世致用”,注重实际、反对空想,求安宁、求生存、安居乐业,遵循实力主义哲学,与中原的儒家文化羞于言利形成了鲜明对比,充满重实利和务实的精神特质[4]。以实利主义为导向,岭南文化受中西思想的碰撞与交汇,在商业贸易中形成了广东商人灵活变通的观念,为了获得实际利益,岭南人勇于冒险、信息敏锐、商业头脑发达、接受新鲜事物快,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并且懂得权衡利弊,懂得通达权变,懂得变通求存,良好的变通性是岭南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
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岭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2000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给岭南带来了全球性视野和开放的心态,也使岭南形成了吸收性强、虚怀若谷的观念和精神。在古代的中国,内陆人循规蹈矩,把大海当作世界的尽头,不敢雷池半步;而岭南人则把大海当作世界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寻找商机、走遍世界,以勇于开拓、勇于冒险的豪情,走常人不敢走的路,敢为天下先。所以,林语堂把广东人另划了出来,“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又遇到另一种中国人。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1](13)。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用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做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和排头兵,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1979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广东省抓住机遇,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试办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1992年邓小平南下讲话后,广东省加速国企改革和所有制变革,加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5]。直至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性城市群,广东省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都未停止前进和探索的步伐。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着重从国际化视野、吸收性品质的角度塑造“双创”人才的能力与品格。“双创”教育培养的是未来企业的缔造者、领军者,企业的发展如同大海行舟、沙漠驼行,没有企业掌舵者的远见和真知,是无法在茫茫商海中异军突起。以开放的心态接收各种变化,迎接各种挑战,及时做出各种调整,这是每个创业者必备的品格之一,也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反复强调的“解放思想”精神契合。创新创业者学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接触各种外来文化和内陆文化的冲突与洗礼,必须具备对各种文化、各种信息、各种形态触觉敏锐,快速学习并能迅速借鉴、多元融合的能力。
岭南文化的内核里深深烙印着超越传统、勇于创新、挑战陈旧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因地处南大门,岭南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涌现出一批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百日维新、三民主义,并以新兴资产阶级的身份,为中国千年帝制画下终止符,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对岭南人的创新、进取、改革精神,梁启超也曾和内陆人对比过,“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气。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生产力,离开创新与改革,一切发展都将沦为空谈。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龙头阵地,被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这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离不开广东改革先行的基础,更离不开岭南文化的浸润和导引。
创新与改革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广东地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也涌现出华为、腾讯等高新科技名企,引领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广东高校更应该利用好岭南的地缘优势,利用好岭南文化的创新内核,在“双创”教育中打造岭南“双创”品牌,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东生力军,提高广东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改革、体制机制构建、全面开放格局的贡献度,为广东地区的创新创业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枢纽位置,岭南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铸就了岭南文化崇尚实利实惠的重商倾向。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对外贸易是广州地区社会经济的一大支柱,人数众多的商人阶层遍布珠江沿岸及滨海区域。据嘉庆年间珠三角各县商人所负担的捐饷比例统计,南海县商业捐饷占60%;顺德、新会占40%;番禺、东莞、增城、三水、花县(原花都区)、从化、清远等占10%~30%不等[6](36)。由此可见岭南地区商人数之众。广东尤其是广州和潮州等地,上至官僚显贵,下至士子农夫,无不以经商为平常,无不以经商为乐趣[7]。在广东官僚中,弃官从商、亦官亦商的相当普遍,在平民中也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弃农从商、亦工亦商,商业活动的普遍与频繁,也催生了岭南文化中的商品意识、重商思维、商机意识。
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也是岭南文化的主流观念,亦农亦商、亦农亦工的灵活经济成分也强化了岭南文化的重利、实效的观念,岭南人在以商为本的经济生活影响下,眼界比较开阔,活动范围比较广泛,崇尚实业追求功利,努力实现经济与物质利益,岭南文化无论在伦理制度、人际交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建筑等方面都不拘一格、富有市井风情[6](54)。
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追求经济增长、追求人民群众的实际利好,为国民经济提供创新发展理念的支撑,此与岭南文化中重商主义、实利主义、实干主义是内在契合的。在“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引入岭南文化的重商思维,审时度势,抓住商机,客观合理逐利;并且提倡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倡导“双创”人才把创业梦想、创业计划通过实干扎扎实实落地,不纸上谈兵,真正践行创业兴邦、实干兴邦。
文化是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往往是展示这个地区魅力最直接、最久远、最闪亮的名片。因此岭南文化应该持续成为广东未来发展的推助力,更应该成为广东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充分考虑岭南文化的特色;以岭南文化中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浸润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使广东校园抓住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打好岭南牌。
首先要组建一支深入研究岭南文化、深入了解创新创业规律的师资队伍,通过融合广东高校的师资资源、研究资源,深挖岭南文化中与创新创业契合的精神内核,推动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双创”人才培养和“双创”教育工作提供精神指引。其次要打造岭南品牌,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提炼地方特色,融入岭南底色,让广东高校学子能够长期稳定的接受岭南文化的浸润和洗礼,并在日后成为岭南文化传播的活名片、活招牌。再次要营造有利于岭南文化传播的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氛围、营造岭南文化特色的话语环境,有重点、多层次地举办岭南文化创新创业讲座,发掘树立岭南地区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全方位、多方面地开展岭南创新主题活动。真正让创造欲、信息和人才充分流动,使岭南文化成为创业全过程贯穿始终的元素,真正实现恩格斯所说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
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岭南文化扮演着倒逼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改革的重要角色。应该充分发挥岭南文化的引领作用,打造国际化视野的岭南创业学子,并充分利用好岭南地区的高校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推进并建立多维合作、交叉培养的岭南特色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要拓宽视野、高屋建瓴,依托地缘优势和国际交流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创造更多岭南学子前往国际知名高校、知名企业交换访学的机会,邀请国际名流前往广东高校支持、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拓宽广东学子的视野,使其具备国际视野、开拓进取的气度;其次要充分整合利用地区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为助力、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深化与岭南地区龙头产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调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体系联动的岭南“双创”人才协同育人机制。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岭南文化内涵丰富,有许多可供创新创业教育吸取的文化成果,可在创新创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中充分运用岭南文化资源。刚刚揭晓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有:粤菜、粤剧、广东音乐、广东骑楼、孙中山、六祖慧能、黄埔军校旧址、端砚、开平碉楼、广交会。这十大名片是岭南文化的符号,是广东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广东人精神的精髓所在,折射出广东厚实的文化家底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9]。可以充分运用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的内涵与精神,投射到广东高校的“双创”教育中去。
一是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完善岭南文化体系,开设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发展战略思考、岭南商业精神探索等课程,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贯彻创新教育的全过程,并从中提炼岭南人的创业品格、创业案例、创业精神,为岭南学子提供深厚的岭南动力。二是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充分依托岭南文化资源和优势,传播岭南文化,嵌入岭南元素,融合岭南特色,如打造岭南地区创新创业竞赛,引入广东名企业家创业案例学习和探讨,设置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营销与战略推广的主题,举办岭南文化艺术节,岭南文化知识竞赛,借助相关的岭南特色实践活动,加深岭南学子对岭南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并将岭南文化的精神财富烙印在自己未来的创业道路中。三是联合岭南名企名流,邀请岭南地区天使基金和融资机构,共同打造岭南文化创业基金,为岭南地区创新创业比赛、岭南文化营销比赛、岭南特产推广项目、岭南创业学子提供融资和基金支持,并打造岭南地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并推广岭南文化,真正为广东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岭南方案、岭南力量、岭南招牌。
[1] 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1.
[2] 邓启龙,严三九,高路加,等.开放的岭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12.
[3] 梁凤莲.创新岭南文化是国际化的需要[J].粤海风 2011(4):71-73.
[4] 魏安雄.灵活变通:广东人的商业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88-89.
[5] 霍秀媚.广东的改革开放与岭南文化[J].岭南学刊 2008(5):26-29.
[6] 秦牧,杨钦泉.广州的文化风格[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36.
[7] 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人文地理,1997,1:44-46.
[8] 周薇.岭南文化发展战略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4-06(01).
[9] 肖影玲.融合区域文化,构建精神家园——岭南文化视角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10-11.
2018-11-25;
2019-03-05
曾梅华(1980—),女,广东海丰人,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工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研究、大学生德育研究,联系邮箱:38910856@qq.com
G642
A
1674-893X(2019)02−0081−04
[编辑:游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