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栋
集成创新视角下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罗栋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我国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其主要问题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创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创业教育实践协同难等。集成创新理论为高校应用型专业的创业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运用集成创新理论分析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为集成要素分解不够、集成模块合成不够、集成效应倍增不够。因此,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改革应坚持集成创新的科学理念,在充分分解专业创业教育集成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融合与优化,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强大的集成体,有效实现集成倍增效应,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创业教育;集成创新;应用型专业;集成要素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逐渐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全面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也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应用型专业的创业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高校创业教育改革亟待深化。高校创业教育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业基础教育的探索上,更应加强对不同学科专业创业教育的深入研究与实践。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应用型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显著的耦合性,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应走在前列。
我国历来对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视。199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2012年8月,教育部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全国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国创业教育开始步入“全体性创业教育”的实施阶段。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然开展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02年,教育部启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由创业竞赛到创业教育、由师资培训到学生培养、由课堂教学向多种模式转变、由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转变四个发展阶段。[1]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2]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也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应用型专业的创业教育改革,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高校应用型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具有典型的技术应用性特征的专业,其目标为培养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和科学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市场化的专业设置、应用化的课程体系、合理化的教学体系、项目化的教学实践、多元化的产学合作及全程化就业指导。[3]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应用型专业学科的内在特点迫切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度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部分高校不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育在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的建构特色与市场脱节,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互不相干的“两张皮”状况,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专业特色的地位和功能未能得到有效重视。
第二,创业教育模式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单一,要么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学”等类似的基础课程,要么是在工商类课程的基础上加上“创业学”等相关的“专业课”。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模式距离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中国创业学课程体系仍然很遥远。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不尽合理,同时又缺乏对新兴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专业实践脱节,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导致应用型创业教育缺乏活力,效果不佳。
第三,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教学效果不理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的创业专任教师呈现出数量较少、学历较高、职称偏低等特点。[4]一方面,部分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师意识和能力欠缺,没有从事相关行业的经历,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案例积累不足,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绝大部分高校并未形成规范的创业教师准入制度和职业发展培训机制,创业教育师资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亟待健全。
第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短缺,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创业学学科建设速度还不能满足要求。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平台与专业教育实习平台严重重合,亟待重新整合完善;部分高校新建可操作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数量较少,配套政策、设施设备和其他条件都跟不上,导致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课堂或“策划文本”上,学生对创业实践认识不足,教师对创业教育实践难以把握。
集成创新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复杂性问题的有效方法。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rving Barnard)在《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中提出了系统的协作思想[5],体现了集成思想的发端。此后,较多学者对集成理论尤其是在其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系统方法论,认为综合集成是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有效方法,此后众多学者在管理领域中对集成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李宝山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指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6]潘慧明提出集成是对集成要素进行优化并按一定模式进行系统构造,从而使管理功效倍增或功效涌现的过程,蕴含目标协同原理、竞争互补原理、非线性原理、反馈原理、功能倍增原理。[7]李红革强调,集成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四大特点,既注重对复杂性问题进行分解分析,揭示局部规则何以导致系统宏观变化,也注重从整体角度对其进行综合审视,揭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何实现,反映了集成体整体功能倍增的基本过程。[8]由此可见,集成创新理论为高校应用型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以集成创新视角来分析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的不足,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创业教育实践协同难、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集成创新的基础是分解,是把复杂的系统工程分解为具有互补性与相容性特点的独立集成要素。毫无疑问,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的完整系统是由不同属性、不同功能的集成要素构成的。然而,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对应用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系统分解认识不到位,分解方法不合理,分解结果不理想,直接导致了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内在活力的丧失,也最终决定了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整体效果欠佳,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系统的集成要素分解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有的分解过于简单,把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系统简单粗暴地划分为“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两大部分,不利于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的分解过细,形成了数量众多、属性一致、功能相似的重复要素,造成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不利于形成合力;有的分解粗放,没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创业教育系统的分解缺乏合理且明确的标准,指向不清晰,可操作性差,造成集成要素作用发挥比较混乱;等等。
集成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发展过程。复杂系统中分解的各集成要素如果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为集成,只有在此过程中注入开放的创造性思维,集成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能被称为集成创新。应用型专业的创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由一个个独立的子系统通过内在的创造性融合创新而成。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集成要素的合成,采取的是“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简单加法模式,如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实习课等模块上加上创新创业指导课,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难以有机融合。“两张皮”的做法,一方面使创业课程游离于专业课程边缘,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的基础关照;另一方面,由于系统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应用型专业学科教育脱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集成效应的释放是合理分解和有机合成的自然结果。集成要素的互补性与相容性特点决定了集成要素可实现创造性融合与整体寻优,集成创新的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在主动寻求最佳匹配要素的优化组合中产生“1+1>2”的集成效应。当前,我国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显然还没有形成集成效应,也就难以实现功效倍增。现实中创新创业发展快速的领域绝大部分发生在应用型专业领域。本应走在创业教育前列的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有待提高,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系统工程。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业基础教育的“面子”上,更应加强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里子”的深入研究与探索。集成创新是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多元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为高校立足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路径优化策略。应用型专业的创业教育应牢固树立集成创新理念,强调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在强化通识基础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专业,立足专业,体现专业特色,开展专业创业教育。即根据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改革的特点充分分解集成要素,促进集成要素的科学发展,推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创造性融合,从而具体转化为可操作、可实施、科学化的小模块与子系统,构建科学的、完整的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系统。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应在集成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9],以充分分解、创造合成、效益倍增为基本实现路径,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创新性人才。
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的改革就是通过研究应用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做好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集成要素的分解工作。
第一,对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本身的理性认识与科学分析是进行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集成要素分解的基础与前提。应用型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应用性,与当前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的目标应围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展开。
第二,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创业教育系统划分为二级子系统的层级标准。标准的确立既可以根据学科专业本身的特点来划分,也可以根据创业教育的规律来划分,结合学科特性与创业教育规律来展开,将这一复系统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系统。
第三,根据相关标准将若干子系统进一步分解为具体集成要素。集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最小单位,同时,集成要素也具有内在合成特点与规律的。既可以纵向分解,又可以横向分解,分解到创业教育过程的各层次、各阶段和各时间范围内,形成分散独立又紧密相连的集成要素。在分解方法上,适当运用形象化图表结合说明文字会事半功倍。
分解是为了更好的集成,只有通过创造性融合集成要素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倍增。因此,如何创造性融合成为集成创新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集成要素的分解,充分了解创业教育各要素的特点与规律,可采取恰当的手段予以集成。具体来说,集成创新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实践的整体路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构建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优化。
第一,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融合是最高层次的融合。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应着力建设融业务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创业教育课程的高度融合。创新创业意识应融入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无论是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都应牢牢把握这一点。应用型专业不仅要开设单独的创业教育课程,还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去,这既是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也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机融合。
第三,创业师资培养的高度融合。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两类:一类是高校本身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创业教师,一类是来源于企业或政府等机构的指导型创业导师。应着力消除学校创业教育师资和企业创业教育师资的边界,实现深度交流,可要求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培养,企业或者政府来源的创业导师接受学校培训并通过师资认证。
第四,创新创业平台的高度融合。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推进各类平台的有机融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共同支撑的多类创业教育平台,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五,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一方面,对学校来说,在应用型专业培养模块中加大对实习实训的要求,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课程的实践操练;另一方面,可要求相关企业承担一定的创业实训社会功能,主动承接相关专业的实训实习教学任务,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创业教育的螺旋式 成长。
为顺应创新创业时代的到来,各高校应积极促进应用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专业创业人才。基于专业学科特点的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体现专业特色,也要实现专业创业教育的整体优化、功效倍增及系统创新。
[1] 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2] 魏梦佳,孙琪.我国超八成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课[EB/OL].(2015-10-29)[2018-4-21].http://education.news.cn/2015-10/29/c_1116975494.htm.
[3]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4] 杨晓慧.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1[M].人民出版社,2013.
[5] Barnard CI.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M]//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3574-3576.
[6] 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21世纪的企业制胜之道[J]. 区域经济评论,1997(9):13-15.
[7] 潘慧明,黄杰.集成的基本原理与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21(2):83-86.
[8] 李红革,唐佳海.集成视阈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探析[J].江淮论坛,2015(6):97-102.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5-13)[2018-4-21].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019-01-15;
2019-03-12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集成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以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湘教通〔2016〕202)
罗栋(1980—),女,湖南湘潭人,博士,湘潭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创业教育,联系邮箱:460489108@qq.com
G642.0
A
1674-893X(2019)02−0022−04
[编辑:胡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