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视点选择与模式创新

2019-03-23 01:43张家莉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张家莉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逐渐推行,对依法治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法治理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也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尽快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向、教学实践等方面探索,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不断使学生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为重要。

一、法治观念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是人情社会,缺少法治社会的根基,因而确立法治观念要破除人治观念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正如环境可以塑造人的品质和性格一样,浓厚的法治氛围对于促进法治观念在全社会的深入人心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而消除人治观念当然离不开法律教育和其他学科法律教学的渗透。正是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须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引导。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和思想政治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注重法治观念的培养有利于遵纪守法维护信誉等职业道德标准的形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法治观念,又能精通思想政治业务的一专多能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一)传统的人情社会影响思想政治及法治观念的培育

两千多年前,法家韩非子提出了“国无常强,亦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说法。一个国家没有永远强盛或永远衰弱的,坚持法治的国家就会强大,忽视法治的国家就会衰弱。

相比于农耕文明的国家权力不受约束,法治的优越性体现了对公民人身、财产等各项权利的保障。但在传统的人情社会,发生了法律问题,很多人不是寻求法的解决而是寻求官员旨意和中间人的调解等。其深层原因诚如梁治平所言:“我们并不是渐渐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任,而是一开始就不能信任这法律,因为它与我们五千年来一贯导行的价值相悖,与我们有着同样久长传统的文化格格不入。[2]”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人伦、轻契约的社会,西方国家的契约精神在中国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人们不愿意也不习惯生活在彼此陌生、互不信任的契约化社会关系中。我国的思想政治活动顺从了这种传统,希望通过社会道德传统来调控从而缺乏法律规制,这种观念必须转变。

(二)实践上学校教师缺少法治实践操作,更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律实践

全国所有高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部分高校还有思想政治专业,然而学生法治观念依然淡薄。因为法律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很缺失,稍有改进的也只是增加了案例教学,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及师资欠缺,所谓的案例教学一般只是观看影视资料,没有对案例进行比较深入的法律分析、讨论。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生脑海里依然有“领导说了算”、“拉关系”、“走后门”等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固有的思维模式,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和法治观念的渗透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不足影响我国依法治国理想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任,要对公民进行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灌输,如果其自身都不依法进行,不遵守法律法规,其法制教育的效果将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依法治国的要求是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依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不足还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治问题严重,思想政治教育正常秩序难以维持,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视点选择与模式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须优化教学内容

1、试点选择侧重权利与义务教育。2018版《基础》课法治教育压缩为一个章节,虽然强调了遵法学法守法的重要性,但重点不是特别突出,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应侧重权利义务观念。权利义务关系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权利义务观念是主体意识的核心。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倡导“每个人生来自由、平等。[3]”洛克也多次指出,“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4]我们的教育应该着力探讨通过契约观念、纪律观念、守法观念教育细化义务观念与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思路和方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义务观念和责任感,与法治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大学生义务与责任感教育序列化教育。

2、从理论上重新梳理高校内部与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明晰自己的权利、义务以及未正常履行义务时所应承担的后果及责任,从而在法治理念下提出以权利-义务为中心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理论观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理论内容。

3、以权利-义务为中心,构建新的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方式、方法和模式,切实推进服务型、发展型学生工作,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要丰富培养手段,加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法治思维

所谓法治观念是以主体意识为基点,以权利和平等思想为内容,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关于法治的正确认识,法律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能切身感受到正义得到伸张,权利得到保护的法治情境。因此,应改变目前以灌输法律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创造大学生参与各种法律实践的条件,注重大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法律实践中养成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精神的境界。

1、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的价值。案例分析是对某一特定典型事件的剖析,寻找思想政治活动的某一规律,是从“个性中寻找共性”。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和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思想政治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模拟法是创造一定的思想政治法规活动情景,让学生们亲临其境,主动参与的模拟表演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为我们解决了实践与理论环节之间诸多问题,深受学生欢迎。

2、分析的方法具体包括:(1)综合分析情景模拟法。即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包括引入背景材料和对同类其他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并设计类似情景来模拟。这种方法虽然过程繁杂,但它有利于学生实质把握事物,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2)专题分析情景拟法。即对活动目标单一、事件较简单且规模较小的案例就某一方面进行重点剖析和探讨,这种“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专题研究,并结合一个较小的情景模拟分析,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深层把握。

四、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观念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长期的多方面努力的结果。笔者认为要完成这宏伟的任务,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加快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建设,研讨思想政治中法律规制内容,完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观念的培养需要政府和社会及学校的重视与支持,这在专业建设之初就应认识到。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必须与思想政治实务工作有机结合,并树立个案教学中的法的评价标准。依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第四,思想政治法治观念教育教学须走特色之路。我们在探索中国思想政治教学道路的同时,还应不断吸收、引进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思想政治相关的精华与营养,立足于中国国情,走自己特色之路。第五,教师在教学之外应重视有关思想政治的立法调研。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贯彻思想政治法规教学,尽管这是一小步,但它关系到思想政治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以及法治国家建设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