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的对策建议

2019-03-23 01:51夏云峰苏兆斌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技术型资格证书职业资格

夏云峰,苏兆斌

(1.邵阳市委党校,湖南 邵阳 422000;2.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所呈现的结构性矛盾愈加凸显,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越发突出。面对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作为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根本任务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同步推进,对于解决当前人才供需结构不均衡的重要作用。[1]

一、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学历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互通的做法尚未普及。个别院校在试点过程中,呈现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无法衔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主体的思想解放程度,同时也存在外部环境的深层次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教育脱节

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尚未完全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以追求本科教育目标为主,忽视了当前就业难和社会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影响了对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实施。首先,观念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的惯性,往往是阻碍新事物接替旧事物的原因之一。由于有些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理解不深入、把握不到位,导致了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不强,进而阻碍其发展。其次,职业标准与教学体系不一致。虽然应用技术型高校探索出“双证融通”、“双证沟通”等衔接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职业标准并没有完全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未能将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融入职业技能鉴定培养体系,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更多流于形式。再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认证不对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不能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在专业设置上,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几门考证类培训课程,教学内容并不能涵盖职业标准的要求。

最后,师资队伍和实操设备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需求不相符。职业技能教育的推进,离不开专业性的教师队伍。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呼声很高,但是在现实中,师资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生产技能型教师紧缺,制约了应用技术型高校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进程。同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核心是技能操作,掌握操作技能就需要有相应的操作场所和实训基地,然而,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实训场地、实验设备的供给量,完全不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此外,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与职业标准不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应用较少,更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2]

(二)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混乱

在职业资格认证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管理混乱,一方面是管理规定不严格,另一方面是管理操作过程不标准。在管理规定方面,一致性相对欠缺,主要体现在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和年审期限的随意制订,就有效期和年审而言,职业资格证书的规定区别较大,有效期既有终身制的,也有1年、2年、3年、5年等不同年限。对于职业资格证的延续而言,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有规定要继续教育的,也有需要重新考取的。这些规定极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部分考生的职业资格证没有及时延续,造成资源浪费。

在管理操作过程方面,趋利性相对突出,在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利于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发展的情况。由于证出多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导致资格认证过程利益化,而非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就业市场的真正需要。由于培训、考核、鉴定和发证等权力被某些部门、行业垄断,考生只有参加规定的培训班考试通过后方可取证,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不能充分利用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优势。

(三)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降低

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规范程度,无论是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而言,还是对其含金量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当前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管理的规范程度还不是很强,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使职业技能证书的可信度越来越低,含金量不断下降。首先,由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不规范,导致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降低,证书的考核标准与市场需求脱钩。由于我国当前行业标准好多是延用过去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未能很好地针对市场经济及行业、产业发展变化进行及时变更和改进,既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也不能发挥促进高质量就业的积极作用,极其不利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最终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职业资格认证方式单一。目前,在我国考试是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主流形式。[3]考试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弱化了考生的应变能力。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以试卷命题为主的考核方式,无论是在试卷命题过程中,还是试卷的批改过程中,极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准确性和稳定性自然较差。[4]

其次,职业资格及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利益至上成了众多企业追求的主流,因此经济效益成了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进而出现为追求一时的高效发展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表现为,追求职业技能鉴定的数量,忽视了鉴定的质量,进而形成鉴定搞形式、证书管理不力、纪律混乱等不良社会风气。这种做法严重影响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认可度。[5]同时,职业资格管理监督不到位。在实施执业资格准入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为了通过挂靠证书获取经济利益,出现了社会中考证一族,跨行考证。企业也为了节省成本,减少支出,租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行业资质,以此承包项目。如此这样,严重影响了职业资格考试的正常秩序,阻碍了国家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国外职业资格认证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职业资格管理

1.英国的职业资格管理

作为最早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英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对职业培训体系进行了三次的不断更新。最初的职业培训体系,是由各行业和企业独自确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自然培训标准和培训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1988年起,英国以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NVQ(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为契机,在国内实行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了确保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得到广泛认可,1991年英国教育部提出了将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有效衔接的资格证书制度GNVQ(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表1清晰地展示了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普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证书之间的关系。[6]

表1 英国职业资格等级表

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其获得的考试成绩、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教师和家长的指导,通过以下三种途径继续深造或者技能学习。一是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主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目前的各行各业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类似;二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吻合;三是以学术性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普通教育优等证书教育,类似于我国的大学教育。对英国职业资格管理分析可以看出,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并重发展职业资格,进而构建相对完善的职业资格体系。

2.美国的职业资格管理

美国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其职业资格认证体制也呈现开放、多样、实用的特色。在职业资格管理方面,美国政府以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为辅。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资格的标准体系、培训及证书管理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确保职业资格认证质量,保障学习者教育培训的质量,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实现对职业资格认证的监督和管理。非政府机构或者行业协会则对职业资格进行直接管理,主要负责职业资格的考务、命题、组织、考核等工作。

3.德国的职业资格管理

自工业革命以来,德国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创新者和实践者,这不得不依赖于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据相关统计,德国就业人口中,大学及以上毕业生仅占30%左右,而接近70%的是来自于各种职业教育的毕业生。[7]德国各行各业精益求精的作风和严谨的技术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对德国的职业资格管理,最具特色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实行的是以国家统筹、企业需求为主,校企合作的教学形式,目的是培养适应性强、高素质的技术工作人员。德国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实现对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管理,而行业协会作为职业资格认证的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设置不同种类、不同层级的职业资格。所以,在德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代表,在整个职业资格认证管理过程中负责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同时也负责职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也负责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发证和监督作用。

4.日本的职业资格管理

日本的职业资格制度源于明治维新时期,发展历程相对较长,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由于经济的市场化和本身文化体制的影响,在职业资格分类上和管理体制上形成自有的特色。在职业资格分类上,具有发达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在管理体制上,有着亚洲国家统筹管理的模式。日本的职业资格制度根据不同实施主体,可分为国家资格、行业资格、民间资格。[8]国家职业资格的设立主要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行业,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相关法律制定评价标准。行业资格是由各行各业管理部门根据行业自身特点制定评价标准,侧重于实践能力的评价。民间资格是由行业团体或公司制定的以激励从业人员为目的。

(二)国外职业资格管理的比较

通过对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国家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呈现出形式各样的管理模式。

1.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外几个发达国家对职业资格管理从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和评价监督三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了职业资格认证的名称、考核标准,规定了职业资格管理中涉及各部门的职责,明确了雇主、中介和培训机构的责任等。以立法的形式,完善职业资格的法律保障,使得职业资格管理具备了权威性。例如,英国制定的《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规范与指导》,规定了职业标准和考试考评组织制度。德国是以《职业教育法》为法律依据,明确职业资格管理机构职责,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规划、颁发及鉴定等程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美国颁布《国家技能标准法》,规范了各行业的职业评价标准,制定了统一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制度。

2.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积极参与

从上面陈述的几个发达国家,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及政府文件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或非政府机构的作用。政府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主要职责就是制定职业资格制定的相关法律,负责审核资格、颁发证书。而对于职业资格的职业技能标准、教育课程、考务等工作均由各行业协会负责,使得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更具有可操作性。

3.市场驱动下的职业教育

很多国家职业资格的管理与职业教育进行了有效结合,同时在市场驱动下,职业教育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跟踪评价,不断完善授课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依据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进行。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资格考试证书,为毕业生在证明自己劳动技能,迅速融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三、应用型技术型高校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管理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管理法律体系,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我国职业资格管理的有序进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着手推进。首先,以立法的形式出台职业资格基本法律,作为职业资格法律体系的总纲,确立职业资格的法律地位、性质、职业资格的主体、客体及基本内涵等。其次,完善相应的职业资格的行政法规。在法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完善相应的职业资格行政法规,进一步明确职业资格的分类标准、种类、具体实施的主体,职业资格取得的基本条件及基本程序,职业资格监督的主体及基本程序等。

(二)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制

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体制,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各相关因素,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首先,建立与企业要求为原则的职业资格鉴定体系。职业资格证书价值的最终体现是在企业中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因此,必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体系,紧随产业升级步伐,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其次,建立以实践操作能力为考核重点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持证者是否具有该岗位的工作能力。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该以考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最后,建立职业资格互联体系。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为了更好地为学员提供充分的学习手段,同时也便于形成快捷的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必须建立不同层级的互联互通职业资格联网体系,尤其要发挥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互联体系中的作用。

(三)强化职业资格考核环节的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核心所在,也是提升职业技能证书认可度的关键,更是树立职业资格证书权威的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标准,推动国家题库建设,促进考核公平,不断提升鉴定方法、手段、程序及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坚持第三方认证制度,第三方认证机构只参与职业证书的认证,与培训考试相脱离,进而提高鉴定的权威性和证书的信誉度。完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职业资格鉴定管理机制,完善考务及证书管理流程,加强考评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考评人员和鉴定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四)深化应用技术型高校改革

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积极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深化改革可以从做好“两个”衔接、协调“两种”关系、加强“三项”建设、完善“四个”条件进行着手,[9]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良好发展的环境。

1.做好“两个”衔接

其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设置,应尽量保证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同步进行,这既是推动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双证书”制度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应做好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工作。

其二,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改革相应的教学体系,这就需要将职业资格认证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开发、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相融合,构建适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教学体系。

2.协调“两种”关系

其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以理论为指导,并将理论运用到职业技能培养实践,通过实践实现理论的有效运用,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保障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克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其二、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同步推进,均衡发展,既要重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加强“三项”建设

其一、加强专业建设。专业的设置,是市场需求与应用型教育相结合的关键,应用技术型高校要与市场接轨,要紧跟市场发展的需求,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时代发展,科学合理的设置和调整专业。同时,在根据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按照社会职业分类标准确定培养的目标和课程,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

其二、加强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依据,也是鉴定学生职业技能的依据。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应充分结合相应职业资格的标准和鉴定的规范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一方面可以结合成熟的职业技能教学大纲来制定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制考试大纲和参考教材。

最后,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指导用书,为了更好地适应“双证”的需要,需要一批适合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学要求的适用教材。完善院校实训资源,满足职业技能鉴定需求,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编写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4.完善“四个”条件

其一、完善组织管理。对应用技术型高校,为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变革。首先,院系领导必须思想上认识有高度的认同。其次,在行动上要建立以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等组成的教育领导小组。最后,要制定完备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其二、完善教学计划。为了能够完全满足双证书制度在应用高校的实施,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计划。要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完善专业淘汰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变更和设置专业,以应用技术型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立教学内容,在学好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水平。[10]

其三、完善实训基地。职业技能的教学和提高,离不开技能训练的硬件设备,而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在硬件设备建设方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基地普遍缺乏。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建立政府支持、依托企业建立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最后、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指导教师是实现“双证书”制度的关键条件,而当前制约“双证书”制度推行的重要因素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在解决指导教师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内部和外部结合的方式,快速补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校内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能力强、技术过硬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增强推进“双证书”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科学合理的举措,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真正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双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技术型资格证书职业资格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应用研究——以安防技术应用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例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外功还是内功?